七滅諍事

瑜伽九十九卷二十二頁云:有諸同梵行者,舉餘同梵行者所犯眾罪,即於現前,四目相對,而以其實,不以非實。乃至廣說。彼於未了。正解了時;便更無犯。更無犯故;是諸苾芻,由見聞疑,不應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有諸苾芻,見餘苾芻,犯罪時節;別於後時,彼犯罪者,忘自所犯。其見犯者,記彼所犯。便舉是事,問言:汝憶自所犯不?彼乃答言:我都不憶。彼既不憶;不可自悔妄言我憶。非無悔言,能離惡作。既被他舉;故信順他,應從眾僧,求乞憶念毘柰耶想及以清淨。爾時眾僧,信諸苾芻,與彼清淨。彼犯罪者,得離惡作。是諸苾芻,不應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復有苾芻,由癲狂故;現行眾多非沙門法,不隨順法。彼由此事,故不成犯。復有一類,無知苾芻,謂彼成犯;非處舉發。有諸苾芻,為防未來,教示憶念,令得自心。還從眾僧求乞不癡毘柰耶想及以清淨。彼聞是已;即便求乞。爾時眾僧,應斷如是補特伽羅,不成於犯。僧和合住,唱與清淨。無知苾芻,既聞是已;不復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復有苾芻,於眾僧中,舉苾芻罪。其能舉者,起有犯想。彼所舉者,起無犯想。由無犯想,便自稱言:我無所犯。能舉者云:長老!豈不曾作如是如是事耶?彼遂誠言:我不曾作。能舉復云:彼先已犯。今得舉發,猶不了故;仍言不犯。爾時眾僧便為尋求事之自性,為犯不犯。待得實已;當如法斷。如是諍事,便得除滅。有異住處眾多苾芻,於所犯罪,互生疑諍;或言有犯,或言無犯,或言是重,或言是輕。有別住處眾數過前,或望彼眾,此多慧解,受持三藏。彼應就此,請決所疑,令到究竟。如是諍事,便得除滅。復有苾芻,既犯罪已;自惡作纏之所激發,遂成憂悴,慮他舉發;便如法悔。由此一切諍事除滅。有多苾芻,互相舉罪,各為憍慢之所執持,不欲展轉相對發露;專事離散,二部別居。各作是言:彼既不肯來對我眾發露悔滅;我等何為輒就彼眾,發露悔滅。彼此部中,各應推一有智眾首,共稟所言,補特伽羅。同往他眾,許其發露,悔滅所犯。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FarShaung]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