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地义
注音:ㄊㄧㄢ ㄐㄧㄥ ㄉㄧˋ ㄧˋ 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 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語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理所當然」 典出:《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近義成語:不移至理,金科玉律,理所當然 典故說明:根據《左傳》記載:魯昭公二十五年的夏天,叔詣和晉國趙鞅、宋國樂大心、衛國北宮喜、鄭國游吉等在黃父會盟,商討安定王室的事情。趙鞅令諸侯的大夫們給周天子輸送糧食,準備好戍守的將士,並說:「明年將要送天子回王城。」子太叔游吉進見趙鞅,趙鞅問他揖讓進退的禮節。子太叔回答:「這是儀,不是禮。」趙鞅再問:「那什麼叫做禮呢?」子太叔回答說:「我曾聽先大夫子產說過:『禮,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人民的行事依據。』天地的規範準則,人民就加以效法。」後來「天經地義」這句成語,就從《左傳》文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演變而出,指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語義說明: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使用類別:用在「合情合理」的表述上。 例句:要有收穫就得耕耘,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多行不義必自斃,天經地義,不容置疑。 國家有難,大家出錢出力是天經地義的事。 慎終追遠,天經地義;數典忘祖,天打雷劈。 古人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現代人未必接受。 為人子女者照顧年老的雙親,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現在人心不古,多的是賴債逃亡的人。 男女平等,今日視為天經地義,那可是經過長期爭取才有的結果。 父慈子孝,天經地義,但今日世風日下,父子反目的事情,時有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