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開茅塞

注音:ㄉㄨㄣˋ ㄎㄞ ㄇㄠˊ ㄙㄜˋ 拼音:dùn kāi máo sè 即「茅塞頓開」。被茅草阻塞的山路,豁然開通了。比喻閉塞的心思,頓時豁然了悟。語本《孟子.盡心下》。01.《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02.《紅樓夢》第八六回:「聽見妹妹講究的叫人頓開茅塞,所以越聽越愛聽。」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茅塞頓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茅塞」是指山徑少人走,叢生的茅草塞住了山徑,語出《孟子.盡心下》。在這章中,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為學不能專心有恆,那就會像山間的小路一樣,常常走動,就會變成一條大路。但如果隔一些時間沒有人走,茅草就會阻塞山路。意思是說,聖人之道,要學而時習,不可捨而不修,否則就像茅草塞路一樣。勉勵高子要恆心向學,德業才可精進。「茅塞子之心」是指高子的心已經被茅草塞住了,後來「茅塞」一語就用來比喻「閉塞的心思」,也可以指的是疑惑。「頓開」的意思就是「豁然了悟」的意思。往往是因為受了指點,突然間想通了。所以「茅塞頓開」一語就可以用來比喻閉塞的心思,頓時豁然了悟。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