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
注音:ㄐㄧㄝ ㄍㄢ ㄦˊ ㄑㄧˇ 拼音:jiē gān ér qǐ 高舉竹竿作為號召、指揮群眾的旗幟。本指秦末陳涉倉促起義,反抗暴秦的事跡。#語本漢.賈誼〈過秦論〉。後用「揭竿而起」比喻起義舉事。 典出:#漢.賈誼〈過秦論〉(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 典故說明:「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語義說明:比喻起義舉事。 使用類別:用在「民反起義」的表述上。 例句:苛政肆虐,常驅使人民揭竿而起。 秦朝末年,農民在陳勝、吳廣的倡導下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統治。 不堪統治者的壓迫需索,為了生存,人民只有揭竿而起,奮力一搏。 政府如果橫徵暴斂,必然導致民不聊生,人民便會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政治腐敗,加上天災流行、人禍不斷,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尋求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