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之无

注音:ㄅㄨˋ ㄕˋ ㄓ ㄨˊ (變) ㄅㄨˊ ㄕˋ ㄓ ㄨˊ 拼音:bù shì zhī wú (變) bú shì zhī wú 連「之」、「無」二字都不認識,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典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典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據《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 近義成語: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反義成語:腹笥便便,滿腹經綸,學富五車 典故說明: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語義說明: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使用類別:用在「才識淺薄」的表述上。 例句:脫盲教育就要不識之無的民眾,從此能讀能寫。 連這種興學的事他都要反對,難怪會遭到不識之無之譏了。 這個國家有太多不識之無的人,致使種種政策無法順利推展。 曾祖母雖然不識之無,但豐富的人生閱歷,卻也讓她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於使這些不識之無的農民學會了最先進的農業技術。 她從未想過像兒子這樣的智障者,經過特殊教育後,可以從不識之無而認得了一些字。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