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

注音: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拼音:mǎ gé guǒ shī 「馬革裹屍」典源作「馬革裹尸」。「尸」,同「屍」。「馬革裹屍」指戰死沙場,無有棺槨,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以歸葬。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語出《東觀漢記.卷一二.馬援列傳》。 典出:#《東觀漢記.卷一二.馬援列傳》 近義成語:以身許國,捐軀報國 反義成語:貪生怕死,臨陣脫逃 典故說明:「馬革裹屍」原作「馬革裹尸」。「尸」,同「屍」。這是和馬援有關的一句成語。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淵,東漢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初依隗囂,後歸光武,拜伏波將軍,平交趾,世稱「馬伏波」。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曾經做過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他負責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為同情這些犯人,就擅自釋放了他們,自己也丟了官,逃到北地郡。馬援在那邊以農牧為生,因為經營得法,幾年之後變得相當富裕。但他不願成為一個守財奴,就把財產送給親人朋友。後來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許多的戰功,拜伏波將軍,封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有人勸他應該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場。但是馬援拒絕了,並且很豪邁地說:「現在北方還有匈奴、烏桓為患,我正要去肅清他們。身為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死在沙場上,用馬革裹著屍體送回來埋葬,怎麼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烏桓之後,馬援又前往貴州作戰。當地氣候炎熱,環境惡劣,許多士兵都得了傳染病死去,這位老將軍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堅持守在前線,不肯離開,最後終於實現了他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的壯志。後來「馬革裹屍」被用來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 語義說明: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 使用類別:用在「英勇報國」的表述上。 例句:作為軍人應當有馬革裹屍,為國捐軀的氣節。 男兒立志在沙場,即使是馬革裹屍,也無怨無悔。 身為軍人就該為國家效命,即使是馬革裹屍,也死而無憾。 上陣殺敵,為國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辭。 身為軍人,為了國家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 軍人的生命應該表現在沙場上,縱然是馬革裹屍,也是死得其所。 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少士兵戰死戰場,馬革裹屍,留下家人無限的傷痛。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