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朽拉枯
注音:ㄘㄨㄟ ㄒㄧㄡˇ ㄌㄚ ㄎㄨ 拼音:cuī xiǔ lā kū 即「摧枯拉朽」。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比喻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語本《漢書.卷一三.異姓諸侯王表》。後用「摧枯拉朽」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01.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一○.江陰口談之誣》:「國初豫通王下江南時,所至摧朽拉枯,無不立下。」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摧枯拉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摧枯拉朽」指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語見於班固的《漢書》。班固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實行焚書坑儒、箝制思想、燒毀兵器等措施,又集權中央,沒有諸侯可以鞏固保衛疆土。於是在建國初期,記取秦朝教訓,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軍功卓越的人為異姓諸侯王,以鞏固政權,這也是漢朝在沒有領土和缺乏武器的情況下,短短五年之內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正所謂,在堅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難,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是受形勢所影響。後來「摧枯拉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