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染耳濡
注音:ㄇㄨˋ ㄖㄢˇ ㄦˇ ㄖㄨˊ 拼音:mù rǎn ěr rú 猶「耳濡目染」。「耳濡目染」之「濡」,典源作「擩」。「擩」義同「濡」。濡,習染、感染。「耳濡目染」指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語本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潛移默化」01.《清史稿.卷四三九.廖壽□列傳》:「伏願皇太后崇儉黜奢,時以民生為念,俾皇上知稼穡之艱難,目染耳濡,聖功自懋。」02.《太平天國資料.太平天國史料.欽定士階條例》:「至於誦習書史,博覽篇章,目染耳濡,課學即求心之道;通經致用,家修即廷獻之資。」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耳濡目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耳濡目染」原作「目擩耳染」。唐代時,虔州長史房啟因病去世,文學家韓愈為他撰寫墓誌銘,講述他生前的種種事蹟。房啟的身世顯赫,曾祖父與祖父都做過宰相,父親也擔任過祕書少監等職務。韓愈說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父祖輩的影響,聽熟了、看慣了應有的做人處世態度,而養成高尚的品行與才能。後來「耳濡目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目擩(ㄖㄨˋ)耳染」演變而出,形容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