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

注音:ㄒㄧㄣ ㄆㄧㄥˊ ㄑㄧˋ ㄏㄜˊ 拼音:xīn píng qì hé 心氣平和,不急不怒。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年》。△「平心靜氣」 典出:《左傳.昭公二十年》 近義成語:平心靜氣 反義成語:大發雷霆,心浮氣躁,怒不可遏,氣急敗壞,意氣用事,暴跳如雷 典故說明:「心平氣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人,在齊景公時任宰相,為當時的名臣。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天,景公遊獵回來,與大臣梁丘據等在遄臺飲酒作樂。當景公對人生有所感慨時,梁丘據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說:「只有據與我是相和的啊!」隨侍在側的晏子不以為然,他說:「據和你不過是相同而已,那裡有相和!」景公訝異地問:「『和』跟『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若以烹調為例,在熬煮羹湯時,會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調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處之道也是這樣的。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為完備,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再以音樂為例,一篇好的樂章,是各種音符以不同的快慢、高低……組合在一起,互相搭配,調和出優美的音樂,使君子聽了,內心能得到平靜,德行能趨向平和。所以《詩經》說:德音是沒有瑕疵的。像梁丘據這樣只會對君王的說法同聲應合,就好像把清水加到清水裡去調味,誰會想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彈一個單一的音符,誰會想去聽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處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靜,德行修養的平和。有此境界,人的脾氣自然會溫和不暴躁,所以後來由此演變成「心平氣和」這句成語,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語義說明: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使用類別:用在「平靜安詳」的表述上。 例句:你們應該心平氣和地互相溝通,才能解決問題。 了解事實的真相以後,小華就顯得心平氣和多了。 老闆總是一副心平氣和的樣子,難得聽他叱責別人。 小王很有耐心,總是能心平氣和地幫別人解決問題。 聽了這番勸慰的話之後,他才心平氣和,不再那麼憤怒。 林老師在課堂上總是心平氣和的,從不對學生亂發脾氣。 小孩子犯錯時,與其嚴厲地指責他,不如心平氣和地規勸他。 他的修養很好,無論別人怎麼激怒他,他都是心平氣和的,從不發脾氣。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