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律千篇
注音:ㄧ ㄌㄩˋ ㄑㄧㄢ ㄆㄧㄢ (變) ㄧˊ ㄌㄩˋ ㄑㄧㄢ ㄆㄧㄢ 拼音:yī lǜ qiān piān (變) yí lǜ qiān piān 即「千篇一律」。「千篇一律」典源作「千篇一體」,指許多篇詩文都是相同的格式、體裁。語本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晉司空張華詩》。後用「千篇一律」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01.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四.近體上.五言》:「用事非詩正體,然景物有限,格調易窮,一律千篇,袛供厭飫。」 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千篇一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千篇一律」原作「千篇一體」。《詩品》一書,是南朝梁鍾嶸所撰,品評古今五言詩,自漢、魏至梁朝,共一百零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這一篇是在品評西晉時代張華的詩作,說明張華的詩風主要是模仿王粲,詩歌的形體講究鋪排對偶,詞藻華美;即使內容平凡,但卻用字斟酌,致力於華美的文字。雖然頗負盛名,然而一些有識之人,還是對於他詩作中兒女柔情太多,風雲慷慨之氣太少而感到遺憾。謝靈運也曾經說過,張華的詩即使有千篇之多,但其實都是同一種風格體式。後來「千篇一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