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心積慮

注音:ㄔㄨˇ ㄒㄧㄣ ㄐㄧ ㄌㄩˋ 拼音:chǔ xīn jī lǜ 千方百慮,蓄意已久。語出《穀梁傳.隱公元年》。△「挖空心思」 典出:《穀梁傳.隱公元年》 近義成語:千方百計,挖空心思,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想方設法 反義成語:無所用心 典故說明:《春秋》:「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這段史料是記載春秋時期,鄭伯即位,把都城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給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佔領西鄙和北鄙,到後來段企圖謀反,想強奪王位,母親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鄭伯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在鄢這個地方打敗段,段逃到共國。《穀梁傳》針對這個事件評論道: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為人兄長;但是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段」,則是貶低他,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段的罪行,等他釀成大禍後再趕盡殺絕。「處心積慮」這句成語就從《穀梁傳》原文摘出,用來形容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語義說明: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使用類別:用在「費盡心思」的表述上。 例句:敵人正處心積慮地想分化我們,我們千萬別中計。 他處心積慮地想併吞對方公司,擴充自己的實力。 他一直處心積慮,想多攢一點錢,早點兒自立門戶。 沒想到你們這麼不長進,老是處心積慮地想要分家產。 自從那女人進入家門後,整天處心積慮地想圖謀我們家的財產。 早知道他們根本無意於這些遺產,我也不必如此處心積慮地處處防範。 他對那家公司的經營權處心積慮已久,此次不惜花費重金,似乎勢在必得。 他為了謀取龐大家產,這些年來一直是處心積慮,從來都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 王媽媽悠悠地說:「我處心積慮地把幾個兒子拉拔長大,無非是想圖個老年的依靠,沒想到沒有一個成材的。」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