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可否
注音:ㄅㄨˋ ㄓˋ ㄎㄜˇ ㄈㄡˇ (變) ㄅㄨˊ ㄓˋ ㄎㄜˇ ㄈㄡˇ 拼音:bù zhì kě fǒu (變) bú zhì kě fǒu 不說可以,也不說不可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語或本宋.汪藻〈尚書禮部侍郎致仕贈大中大夫衛公墓誌銘〉。△「模稜兩可」 典出:※宋.汪藻〈尚書禮部侍郎致仕贈大中大夫衛公墓誌銘〉(據《浮溪集》卷二五引) 近義成語:不置一詞,含糊其詞,模稜兩可 典故說明:「不置可否」就是對事情的是非對錯,不表示可或否。北宋汪藻在為尚書禮部侍郎衛膚敏所撰寫的墓誌銘中,憶及衛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陳朝政紊亂的原因,就在於大臣們:「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無所可否。」指眾臣為了怕違背皇帝的心意,對於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見,以致於不管對錯都放任行之,終於招致災禍。其中「無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沒說可以,也沒說不可以,表示沒有意見的樣子。後來「不置可否」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 語義說明: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見。 使用類別:用在「不表意見」的表述上。 例句:對於他提出的建議,長官一直不置可否,讓人急得不得了。 下屬提出意見時,他總是不置可否地敷衍,顯得很沒有誠意。 他對這個問題不置可否,遲遲不肯做出決定,讓下屬無所適從。 上司聽完我的報告後,沒有任何指示,只是不置可否地說要再想想。 在會議中,雙方對問題爭論得不可開交,主席卻不置可否地隔岸觀火。 對於公司財務吃緊傳聞的真假,他不置可否,只表示一切都還在掌控中。 當我們徵詢他對這件事的看法時,他都語帶保留地不置可否,根本無法得知他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