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来
注音:ㄐㄩㄢˇ ㄊㄨˇ ㄔㄨㄥˊ ㄌㄞˊ 拼音:juǎn tǔ chóng lái 「捲」,典源作「卷」。「卷」同「捲」。捲土,人馬奔跑時掀翻塵土。「捲土重來」比喻兵敗後,重組兵力,再次來過。語出唐.杜牧〈題烏江亭〉詩。後用「捲土重來」泛喻失敗後,重新整頓,再次來過。 亦用於比喻恢復舊有的局面、局勢。△「東山再起」。 典出:唐.杜牧〈題烏江亭〉詩(據《全唐詩.卷五二三.杜牧》引) 近義成語: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死灰復燃 反義成語:偃旗息鼓,一蹶不振,銷聲匿跡 典故說明:「捲土重來」原作「卷土重來」。杜牧為晚唐詩人。晚唐社會黑暗、政治腐敗、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面對這樣的環境,杜牧作了不少感時傷事或藉古諷今的詩。這首〈題烏江亭〉詩,為杜牧過烏江亭時所作。烏江亭據傳為當年項羽自刎的地方。楚漢相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可是垓下一戰,楚軍瓦解,項羽突圍至烏江岸邊,本可渡江,但他自認愧對江東父老而羞憤自殺。後人多讚賞項羽的氣節,但杜牧卻不以為然。本詩首句即開門見山地點出,勝敗乃兵家常事,能忍辱負重的才是「男兒」,所以,項羽這樣一遭遇失敗便以死作為了斷,根本是一種怯懦的行為。其實他所率領的一批江東子弟,其中不乏才俊,若是能重振旗鼓,誰勝誰敗都還說不定呢!可惜的是項羽偏偏選擇了以死逃避,斷送了一切的可能。後來「捲土重來」這個成語,就從「卷土重來未可知」這一詩句摘錄而成,用來比喻事情失敗後,重新整頓,再次來過。亦用於比喻恢復舊有的局面、局勢。出現「捲土重來」的書證如《明史.卷二七九.吳貞毓列傳》:「章下廷議,李定國等言:『行人議是。但前途尚寬,暫移蹕,捲土重來,再圖恢復,未晚也。』乃扈王入緬甸。」 語義說明:比喻兵敗後,重組兵力,再次來過。&比喻失敗後,重新整頓,再次來過。&比喻恢復舊有的局面、情勢。 使用類別:用在「重新出征」的表述上。&用在「重新出發」的表述上。&用在「重新恢復」的表述上。 例句:我軍戰敗後毫不氣餒,立刻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敵人很快就會重整軍馬,捲土重來,我們應該嚴陣以待,予以迎頭痛擊。 & 對方並非弱者,有機會一定會捲土重來的。 光有捲土重來的決心,卻不付諸行動,也是枉然。 我們不能就這樣服輸,捲土重來還有轉敗為勝的機會。 既然決定要捲土重來,我們就得戒急用忍,等待最好時機。 今年的球賽雖然失利,明年我隊勢必捲土重來,再創佳績。 失敗一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連捲土重來的勇氣都沒有了。 雖然歷經失敗,但他每次都能重新振作,捲土重來,最後終於成功了。 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有希望可以捲土重來。 我不會輸給這座山的,只是不小心跌跤而已,待我休息一下,就可捲土重來,攻上山頂。 & 今年登革熱捲土重來,疫情比過去都嚴重。 已經多年絕跡的傷寒,竟然死灰復燃,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