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不挠

注音:ㄅㄨˋ ㄑㄩ ㄅㄨˋ ㄋㄠˊ 拼音:bù qū bù náo 「不屈不撓」之「撓」,典源作「橈」。「橈」義同「撓」。「不屈不撓」指意志堅毅,不肯屈服。#語本《荀子.法行》。△「百折不撓」 典出:#《荀子.法行》*1* 近義成語:百折不撓,堅忍不拔 反義成語:一蹶不振,半途而廢 典故說明: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在《荀子》書中記載了一段孔子與門下弟子子貢的對話。子貢問:「為什麼君子重視玉而輕視珉呢?難道是因為玉少而珉多嗎?」孔子答道:「欸!賜啊,這是什麼話呢!君子怎麼會因為數量多就輕視,數量少就看重呢?君子重視玉石,是因為玉石可拿來比擬君子的品德。玉石溫潤而有光澤,就好像仁;堅固而有文理,好比智;剛強不屈,就好像義;有稜角卻不會割傷人,好比有德行的人;即使折斷它也不會彎曲,就像勇;玉的瑕疵都顯露於外,便是誠信;敲打玉石,聲音清脆遠揚,就像美好的言辭。所以即使珉有鮮艷的花紋,也比不上玉石的潔白明亮。這便是君子重視玉石的原因啊!」後來這裡的「折而不橈」演變成「不屈不撓」這句成語,用來指意志堅毅不肯屈服。 語義說明:指意志堅毅,絕不屈服。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堅定」的表述上。 例句:老松樹在暴風雨中,不屈不撓地挺立著。 我們要不屈不撓地對抗強權,爭取最後勝利。 他不屈不撓地埋首苦幹,終於完成這件曠世傑作。 在困境中能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人,就是成功者。 他所以能登上聖母峰,完全是由於那份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毅力。 面對困難,他這種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精神,正是我們所佩服的。 他雖然雙手殘廢,但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於成為有名的口足畫家。 他的先天條件並不佳,但憑著一股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於打破世界紀錄。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