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
注音:ㄇㄚˊ ㄇㄨˋ ㄅㄨˋ ㄖㄣˊ 拼音:má mù bù rén 麻痺,沒有知覺。語本《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痺論》。後用「麻木不仁」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典出:《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痺論》 近義成語:不聞不問,無動於衷,漠不關心,漫不經心 反義成語:切膚之痛 典故說明:《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並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痺論〉中記載痹症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意思是說:「痺症」,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氣血運行失常,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等處疼痛、痠楚、麻木等的一種疾患。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濕痺不只關節疼痛,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語義說明: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比喻對事物反應遲鈍。 使用類別:用在「冷淡漠視」的表述上。&用在「反應遲鈍」的表述上。 例句:身為主管,怎能對部屬的疾苦如此麻木不仁呢? 災區死傷那麼嚴重,還是有些人麻木不仁,不聞不問。 對這種麻木不仁的人,求也是白求,他不會同情你的。 你如此麻木不仁地對待老病纏身的母親,簡直禽獸不如。 這種不正常的官場習氣,會讓基層人員麻木不仁,凡事總以少做少錯為是。 & 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他依然麻木不仁,真令人著急。 政府對群眾困難顯示這種麻木不仁的態度,真令人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