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2 弗洛伊德(Floyd)算法
为了能讲明白弗洛伊德(Floyd)算法的精妙所在,我们先来看最简单的案例。图7-7-12的左图是一个最简单的3个顶点连通网图。
图7-7-12
我们先定义两个二维数组D[3][3]和P[3][3],D代表顶点到顶点的最短路径权值和的矩阵。P代表对应顶点的最小路径的前驱矩阵,用来存储路径。在未分析任何顶点之前,我们将D命名为D-1,其实它就是初始的图的邻接矩阵。将P命名为P-1,初始化为图中所示的矩阵。
首先我们来分析,所有的顶点经过v0后到达另一顶点的最短路径。因为只有三个顶点,因此需要查看v-1→v0→v2,得到D-1[1][0]+D-1[0][2]=2+1=3。D-1[1][2]表示的是v1→v2的权值为5,我们发现D-1[1][2]>D-1[1][0]+D-1[0][2],通俗的话讲就是v1→v0→v2比直接v1→v2距离还要近。所以我们就让D-1[1][2]=D-1[1][0]+D-1[0][2]=3,同样的D-1[2][1]=3,于是就有了D0的矩阵。因为有变化,所以P矩阵对应的P-1[1][2]和P-1[2][1]也修改为当前中转的顶点v0的下标0,于是就有了P0。也就是说D0[v][w]=min{D-1[v][w],D-1[v][0]+D-1[0][w]}
接下来,其实也就是在D0和P0的基础上继续处理所有顶点经过v1和v2后到达另一顶点的最短路径,得到D1和P1、D2和P2完成所有顶点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计算工作。
如果我就用这么简单的图形来讲解代码,大家一定会觉得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所以我们还是以前面的复杂网图为例,来讲解弗洛伊德(Floyd)算法。
首先我们针对图7-7-13的左网图准备两个矩阵D-1和P-1,D-1就是网图的邻接矩阵,P-1初设为P[i][j]=j这样的矩阵,它主要用来存储路径。
图7-7-13
代码如下,注意因为是求所有顶点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因此Pathmatirx和ShortPathTable都是二维数组。
typedef int Pathmatirx[MAXVEX][MAXVEX]; typedef int ShortPathTable[MAXVEX][MAXVEX]; /* Floyd算法,求网图G中各顶点v到其余顶点w最短 路径P[v][w]及带权长度D[v][w] */ void ShortestPath_Floyd(MGraph G, Pathmatirx *P, ShortPathTable *D) { int v, w, k; /* 初始化D与P */ for (v = 0; v < G.numVertexes; ++v) for (w = 0; w < G.numVertexes; ++w) { /* D[v][w]值即为对应点间的权值 */ (*D)[v][w] = G.matirx[v][w]; /* 初始化P */ (*P)[v][w] = w; } } for (k = 0; k < G.numVertexes; ++k) { for (v = 0; v < G.numVertexes; ++v) { for (w = 0; w < G.numVertexes; ++w) { if ((*D)[v][w] > (*D)[v][k] + (*D)[k][w]) { /* 如果经过下标为k顶点路径比原两点间路径更短 */ /* 将当前两点间权值设为更小的一个 */ (*D)[v][w] = (*D)[v][k] + (*D)[k][w]; /* 路径设置经过下标为k的顶点 */ (*P)[v][w] = (*P)[v][k]; } } } } }
1.程序开始运行,第4~11行就是初始化了D和P,使得它们成为图7-7-13的两个矩阵。从矩阵也得到,v0→v1路径权值是1,v0→v2路径权值是5,v0→v3无边连线,所以路径权值为极大值65535。
2.第12~25行,是算法的主循环,一共三层嵌套,k代表的就是中转顶点的下标。v代表起始顶点,w代表结束顶点。
3.当K=0时,也就是所有的顶点都经过v0中转,计算是否有最短路径的变化。可惜结果是,没有任何变化,如图7-7-14所示。
图7-7-14
4.当K=1时,也就是所有的顶点都经过v1中转。此时,当v=0时,原本D[0][2]=5,现在由于D[0][1]+D[1][2]=4。因此由代码的第20行,二者取其最小值,得到D[0][2]=4,同理可得D[0][3]=8、D[0][4]=6,当v=2、3、4时,也修改了一些数据,请参考如图7-7-15左图中虚线框数据。由于这些最小权值的修正,所以在路径矩阵P上,也要作处理,将它们都改为当前的P[v][k]值,见代码第21行。
图7-7-15
5.接下来就是k=2一直到8结束,表示针对每个顶点做中转得到的计算结果,当然,我们也要清楚,D0是以D-1为基础,D1是以D0为基础,……,D8是以D7为基础,就像我们曾经说过的七个包子的故事,它们是有联系的,路径矩阵P也是如此。最终当k=8时,两矩阵数据如图7-7-16所示。
图7-7-16
至此,我们的最短路径就算是完成了,你可以看到矩阵第v0行的数值与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求得的D数组的数值是完全相同,都是{0,1,4,7,5,8,10,12,16}。而且这里是所有顶点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权值和都可以计算出。
那么如何由P这个路径数组得出具体的最短路径呢?以v0到v8为例,从图7-7-16的右图第v8列,P[0][8]=1,得到要经过顶点v1,然后将1取代0得到P[1][8]=2,说明要经过v2,然后将2取代1得到P[2][8]=4,说明要经过v4,然后将4取代2得到P[4][8]=3,说明要经过v3,……,这样很容易就推导出最终的最短路径值为v0→v1→v2→v4→v3→v6→v7→v8。
求最短路径的显示代码可以这样写。
for (v = 0; v < G.numVertexes; ++v) { for (w = v + 1; w < G.numVertexes; w++) { printf("v%d-v%d weight: %d ", v, w, D[v][w]); /* 获得第一个路径顶点下标 */ k = P[v][w]; /* 打印源点 */ printf(" path: %d", v); /* 如果路径顶点下标不是终点 */ while (k != w) { /* 打印路径顶点 */ printf(" -> %d", k); /* 获得下一个路径顶点下标 */ k = P[k][w]; } /* 打印终点 */ printf(" -> %d\n", w); } printf("\n"); }
再次回过头来看看弗洛伊德(Floyd)算法,它的代码简洁到就是一个二重循环初始化加一个三重循环权值修正,就完成了所有顶点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计算。几乎就如同是我们在学习C语言循环嵌套的样例代码而已。如此简单的实现,真是巧妙之极,在我看来,这是非常漂亮的算法,不知道你们是否喜欢?很可惜由于它的三重循环,因此也是O(n3)时间复杂度。如果你面临需要求所有顶点至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弗洛伊德(Floyd)算法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我们虽然对求最短路径的两个算法举例都是无向图,但它们对有向图依然有效,因为二者的差异仅仅是邻接矩阵是否对称而已。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