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cket 编程发展
- OpenResty 简介
- Lua 入门
- Nginx
- 子查询
- 不同阶段共享变量
- 防止 SQL 注入
- 如何发起新 HTTP 请求
- 访问有授权验证的 Redis
- select+set_keepalive 组合操作引起的数据读写错误
- redis 接口的二次封装(简化建连、拆连等细节)
- redis 接口的二次封装(发布订阅)
- pipeline 压缩请求数量
- script 压缩复杂请求
- 动态生成的 lua-resty-redis 模块方法
- LuaCjsonLibrary
- json解析的异常捕获
- 稀疏数组
- 空table编码为array还是object
- PostgresNginxModule
- 调用方式简介
- 不支持事务
- 超时
- 健康监测
- SQL注入
- LuaNginxModule
- 执行阶段概念
- 正确的记录日志
- 热装载代码
- 阻塞操作
- 缓存
- sleep
- 定时任务
- 禁止某些终端访问
- 请求返回后继续执行
- 调试
- 请求中断后的处理
- 我的 lua 代码需要调优么
- 变量的共享范围
- 动态限速
- shared.dict 非队列性质
- 正确使用长链接
- 如何引用第三方 resty 库
- 典型应用场景
- 怎样理解 cosocket
- 如何安全启动唯一实例的 timer
- 如何正确的解析域名
- LuaRestyDNSLibrary
- 使用动态 DNS 来完成 HTTP 请求
- LuaRestyLock
- 缓存失效风暴
- HTTPS 时代
- 动态加载证书和 OCSP stapling
- TLS session resumption
- 测试
- Web 服务
- 火焰图
- 如何定位问题
- module 是邪恶的
- FFI
- 什么是 JIT
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我的 lua 代码需要调优么
Lua 的解析器有官方的 standard Lua 和 LuaJIT,需要明确一点的是目前大量的优化文章都比较陈旧,而且都是针对 standard Lua 解析器的,standard Lua 解析器在性能上需要书写者自己规避,才能写出高性能来。需要各位看官注意的是,OpenResty 最新版默认已经绑定 LuaJIT,优化手段和方法已经略有不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代码易读是首位,目前还没有碰到同样代码换个写法就有质的提升,如果我们对某个单点功能有性能要求,那么建议用 LuaJIT 的 FFI 方法直接调用 C 接口更直接一点。
代码出处:http://www.cnblogs.com/lovevivi/p/3284643.html
3.0 避免使用table.insert()
下面来看看4个实现表插入的方法。在4个方法之中table.insert()在效率上不如其他方法,是应该避免使用的。
使用table.insert
local a = {}
local table_insert = table.insert
for i = 1,100 do
table_insert( a, i )
end
使用循环的计数
local a = {}
for i = 1,100 do
a[i] = i
end
使用table的size
local a = {}
for i = 1,100 do
a[#a+1] = i
end
使用计数器
local a = {}
local index = 1
for i = 1,100 do
a[index] = i
index = index+1
end
4.0 减少使用 unpack()函数
Lua的unpack()函数不是一个效率很高的函数。你完全可以写一个循环来代替它的作用。
使用unpack()
local a = { 100, 200, 300, 400 }
for i = 1,100 do
print( unpack(a) )
end
代替方法
local a = { 100, 200, 300, 400 }
for i = 1,100 do
print( a[1],a[2],a[3],a[4] )
end
针对这篇文章内容写了一些测试代码:
local start = os.clock()
local function sum( ... )
local args = {...}
local a = 0
for k,v in pairs(args) do
a = a + v
end
return a
end
local function test_unit( )
-- t1: 0.340182 s
-- local a = {}
-- for i = 1,1000 do
-- table.insert( a, i )
-- end
-- t2: 0.332668 s
-- local a = {}
-- for i = 1,1000 do
-- a[#a+1] = i
-- end
-- t3: 0.054166 s
-- local a = {}
-- local index = 1
-- for i = 1,1000 do
-- a[index] = i
-- index = index+1
-- end
-- p1: 0.708012 s
-- local a = 0
-- for i=1,1000 do
-- local t = { 1, 2, 3, 4 }
-- for i,v in ipairs( t ) do
-- a = a + v
-- end
-- end
-- p2: 0.660426 s
-- local a = 0
-- for i=1,1000 do
-- local t = { 1, 2, 3, 4 }
-- for i = 1,#t do
-- a = a + t[i]
-- end
-- end
-- u1: 2.121722 s
-- local a = { 100, 200, 300, 400 }
-- local b = 1
-- for i = 1,1000 do
-- b = sum(unpack(a))
-- end
-- u2: 1.701365 s
-- local a = { 100, 200, 300, 400 }
-- local b = 1
-- for i = 1,1000 do
-- b = sum(a[1], a[2], a[3], a[4])
-- end
return b
end
for i=1,10 do
for j=1,1000 do
test_unit()
end
end
print(os.clock()-start)
从运行结果来看,除了 t3 有本质上的性能提升(六倍性能差距,但是 t3 写法相当丑陋),其他不同的写法都在一个数量级上。你是愿意让代码更易懂还是更牛逼,就看各位看官自己的抉择了。不要盲信,也不要不信,各位要睁开眼自己多做测试。
另外说明:文章提及的使用局部变量、缓存 table 元素,在 LuaJIT 中还是很有用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