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for

发布于 2019-08-25 05:47:43 字数 3394 浏览 1002 评论 0 收藏 0

Lua 提供了一组传统的、小巧的控制结构,包括用于条件判断的 if 用于迭代的 while、repeat 和 for,本章节主要介绍 for 的使用。

for 数字型

for 语句有两种形式:数字 for(numeric for)和范型 for(generic for)。

数字型 for 的语法如下:

for var = begin, finish, step do
    --body
end

关于数字 for 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var 从 begin 变化到 finish,每次变化都以 step 作为步长递增 var 2.begin、finish、step 三个表达式只会在循环开始时执行一次 3.第三个表达式 step 是可选的,默认为 1 4.控制变量 var 的作用域仅在 for 循环内,需要在外面控制,则需将值赋给一个新的变量 5.循环过程中不要改变控制变量的值,那样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

示例

for i = 1, 5 do
  print(i)
end

-- output:
1
2
3
4
5

...

for i = 1, 10, 2 do
  print(i)
end

-- output:
1
3
5
7
9

以下是这种循环的一个典型示例:

for i = 10, 1, -1 do
  print(i)
end

-- output:
...

如果不想给循环设置上限的话,可以使用常量 math.huge:

for i = 1, math.huge do
    if (0.3*i^3 - 20*i^2 - 500 >=0) then
      print(i)
      break
    end
end

for 泛型

泛型 for 循环通过一个迭代器(iterator)函数来遍历所有值:

-- 打印数组a的所有值
local a = {"a", "b", "c", "d"}
for i, v in ipairs(a) do
  print("index:", i, " value:", v)
end

-- output:
index:  1  value: a
index:  2  value: b
index:  3  value: c
index:  4  value: d

Lua 的基础库提供了 ipairs,这是一个用于遍历数组的迭代器函数。在每次循环中,i 会被赋予一个索引值,同时 v 被赋予一个对应于该索引的数组元素值。

下面是另一个类似的示例,演示了如何遍历一个 table 中所有的 key

-- 打印table t中所有的key
for k in pairs(t) do
    print(k)
end

从外观上看泛型 for 比较简单,但其实它是非常强大的。通过不同的迭代器,几乎可以遍历所有的东西, 而且写出的代码极具可读性。标准库提供了几种迭代器,包括用于迭代文件中每行的(io.lines)、 迭代 table 元素的(pairs)、迭代数组元素的(ipairs)、迭代字符串中单词的(string.gmatch)等。

泛型 for 循环与数字型 for 循环有两个相同点: (1)循环变量是循环体的局部变量; (2)决不应该对循环变量作任何赋值。

对于泛型 for 的使用,再来看一个更具体的示例。假设有这样一个 table,它的内容是一周中每天的名称:

local days = {
  "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

现在要将一个名称转换成它在一周中的位置。为此,需要根据给定的名称来搜索这个 table。然而 在 Lua 中,通常更有效的方法是创建一个“逆向 table”。例如这个逆向 table 叫 revDays,它以 一周中每天的名称作为索引,位置数字作为值:

  local revDays = {
    ["Sunday"] = 1,
    ["Monday"] = 2,
    ["Tuesday"] = 3,
    ["Wednesday"] = 4,
    ["Thursday"] = 5,
    ["Friday"] = 6,
    ["Saturday"] = 7
  }

接下来,要找出一个名称所对应的需要,只需用名字来索引这个 reverse table 即可:

local x = "Tuesday"
print(revDays[x])  -->3

当然,不必手动声明这个逆向 table,而是通过原来的 table 自动地构造出这个逆向 table:

local days = {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Sunday"
}

local revDays = {}
for k, v in pairs(days) do
  revDays[v] = k
end

-- print value
for k,v in pairs(revDays) do
  print("k:", k, " v:", v)
end

-- output:
k:  Tuesday   v: 2
k:  Monday    v: 1
k:  Sunday    v: 7
k:  Thursday  v: 4
k:  Friday    v: 5
k:  Wednesday v: 3
k:  Saturday  v: 6

这个循环会为每个元素进行赋值,其中变量 k 为 key(1、2、...),变量 v 为 value("Sunday"、"Monday"、...)。

值得一提的是,在 LuaJIT 2.1 中,ipairs() 内建函数是可以被 JIT 编译的,而 pairs() 则只能被解释执行。因此在性能敏感的场景,应当合理安排数据结构,避免对哈希表进行遍历。事实上,即使未来 pairs 可以被 JIT 编译,哈希表的遍历本身也不会有数组遍历那么高效,毕竟哈希表就不是为遍历而设计的数据结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