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6.1 关于病毒性,研究告诉我们了些什么

发布于 2024-01-26 22:17:32 字数 87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了解共享行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随着消费者对传统广告的日益麻木,推送应该不再限于简单的触达,而是应该讲述更有吸引力的故事。这种尝试的成功在社交性分享中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什么要花费力气做这些呢?因为对于一个品牌而言,每一次分享都意味着触达了一个消费者——而且没有花费1分钱。

鉴于其价值,几个研究人员观察了分享行为,希望理解是什么激励人们这么去做。

研究人员发现了以下几点原因。

· 为他人提供实用的价值(利他主义动机)。

· 将自身和某些想法以及概念相关联(自我认同动机)。

· 通过共同的情感与他人联系(公社动机)。

关于最后一个动机,一个经过特别精心设计的研究查看了7,000份来自《纽约时报》的内容,以观察情感对分享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简单的情感和情绪不足以解释分享行为,但当分享与情绪响应相结合时,解释力更大。例如,虽然悲伤具有很强的负面性,但被认为是低响应状态。另一方面,愤怒既具有负面性,又具有相匹配的高响应状态。鉴于此,使读者产生悲伤情绪的故事,其产生的进一步传播要比使读者产生愤怒情绪的故事产生少得多,如图6-1所示。

这篇文章包含了动机方面的研究。然而,如果我们保持这些因素不变,其他属性将如何影响某段内容的病毒式传播?其中一些因素可能包括:标题的语句、标题的长度、标题的词性、内容的长度、发帖的社交网络、主题、主题的时间轴等等。毫无疑问,一个人可以花费毕生的精力研究这种现象。然而,现在,我们只是花费接下来30页左右的内容进行相关研究。

图6-1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