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七节 象似性辩证观与任意性支配观

发布于 2023-04-06 12:00:01 字数 487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我们接受象似性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任意性,我们所否定的是索氏“任意支配观”,因为他过于强调语言任意性,将其视为“头等重要的”“第一个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是整个语言系统的基础”。我们承认在音义层面上存在大量的任意现象,但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将其任意扩至语言任何层面,捧到支配性、头等性、整体性的位置,这是不合适的。其实索氏也说过这样的话:“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高名凯译本,1996:181)”。

维特根斯坦早期曾提出语言图像说,到后期又提出了“游戏论”、“用法论”理论,虽对前期图像说进行了批判,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它,这仍是语言多种情况中的一种(李步楼译,1996:2—5)。王晓升(1999:55)指出:“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完全彻底否定其前期哲学,而是承认它在一定的范围和意义上是有效的。”这就是说语言中既存在象似性,也存在任意性,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象似性现象。索绪尔本人也意识到了“语言可能是相对可以论证的”,但对之论述非常不足,因此象似说对其也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语言是一维的,而客观世界是立体的、多维的,思维和概念是复杂的,而用一维的线性符号来表达多维的立体世界和复杂的概念,难免会失真。人们把客观世界和经验反映到概念中,再将其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象似性必然会受到很多扭曲因素的影响,确实使其失去了许多象似现象,使得人类的语言形式不可能完全象似于所指意义。同时,还有很多象似现象被掩埋在线性表达符号中而难以被觉察。但Givón(1994:68)仍认为:尽管有这些腐蚀,但语言符号中仍存在压倒多数(overwhelming)的象似性现象。L & J(1987:538)认为:

Motivation is therefore a global property of both a conceptual system and a grammar that makes use of it.(因此,理据是概念系统以及在其上所形成的语法的普遍特征。)

Wierzbicka(1988)甚至认为:

语言中的象似性原则可发挥到最大的作用,某些任意性仅是解释上的残存现象,仅仅暴露出语言学家们研究的不足之处,还没有能力提出合适的语义解释。

因此,我们持“象似性辩证观”,这包含以下几个含义:

(1)从共时角度看,语言中既有象似性又有任意性,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任意性与象似性这一对概念,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在一种语言之中,它们具有对立性、互补性、递变性、模糊性等特征 。象似性与任意性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共存于语言之中。因此,处于两极的语言没有,只能是处于两极之间。随着语言研究不断深入,从多视角、多平面角度看,将“语言符号任意性视为第一原则”是有失偏颇的。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的象似性多于任意性,如L & J(1999:464)所说:

There does exist some arbitrariness.But given that,what we mostly find is not full arbitrariness,but motivation.There is more motivation in a language than arbitrariness.(确实也存在一些任意性,但即便如此,我们所发现的大部分情况并不是完全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语言中的理据性多于任意性。)

全盘否定象似性或任意性都是片面的,但绝对象似论也是错误的,它抹杀了人类认知的差异性,忽视了句法的灵活性,否认了语义流的多变性,从而也就否定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滑入到了“形而上学”的歧途。

(2)从历时角度看,语言的这一对特征一直是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某一平面的某一现象可能在某段历史时期呈现出象似性现象,在另一历史时期又可能呈现出任意性现象。语言会在很多地方偏离客观世界和人们的经验结构,因此,同一语言的象似性程度可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例如汉语近代出现的倒装句现象)。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如Anttila(1972)、Andersen(1980)、Haiman(1985a,b)等人的研究认为,可通过还原的办法来恢复(restore)被“扭曲和腐蚀”了的原有象似性面貌。

(3)从事体的多特征角度看,一个事体一般都会有很多特征,人类只能择其一个或几个重要特征来概括表达成语言形式,该形式就不可能完整地反映所表达对象的全部特征。反映与某一特征具有象似性的语言形式,就可能会与其他特征不相符合,甚至矛盾,因此,换个角度来说,任意性也就在所难免。

(4)从语言的不同层面看,有不同程度的象似性。语言在音义层面存在较多的任意性,而在其他层面上具有很多的象似性,特别是在句法层面。

(5)从跨语言比较来看,不同语言之间的象似性情况不尽相同。高云莉、方琰(2001)认为:一般研究者通过实例指出,汉语的象似性高于英语。有的语言在某个层面上的象似性比其他层面要高。戴浩一(1985)指出:汉语语法参照概念领域的原则,多于参照在句法和形态范畴上起作用的语法规则。

(6)从同一语言的不同区域来看,象似性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李世中在1987年4月14日《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汉语声调具有象征意义,其分配很可能受到原始直觉的影响:“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列子·天瑞》),如表示“飘、扬、漂、浮、习、翱、翔、翩、悠、升”等义的字词用平声;表示“降、坠、堕、破、碎、废、溃”等义的字词用去声;表示“绝、裂、折”等义的字词用入声。同时他还列举了同音字随着意义的加重,字音由平声变为去声,充分体现出了声调对词义的象征性,例如:难,作困难时是第二声,而作“苦难、灾难”解时则要读作第四声;当要加强“说”的目的性,使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时,就要读作第四声shuì;当“哄”读作第一声时,仅指客观描写情状,如:哄堂大笑、乱哄哄,但要说故意吵闹、强调目的性、如“起哄”时,就要读作第四声hòng了。但我们也会发现在不同的方言区中会有较大的差异,也能找到不少反例,但有差异和反例并不能完全否定声调具有象征性这一现象。

思考题:

1.象似性的哲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是什么?

2.简述象似性与任意性的争论简史。

3.举例说明象似性与任意性的辩证关系。

4.分别以英汉例句说明语言中的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原则。

5.选定某一任意现象,试分析其成因。

6.试解释下列表达方式具有什么样的象似性:

(1)That's a looooong story.

(2)Japanese ie “house”,ieie “houses”

(3)

(4)He was very ill and was sent to hospital.

(5)

(6)

(7)

(8)Department store ad:We have rails and raids and rails of famous fashion.

————————————————————

(1) 唯实论所认为的词与所指事体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但将其说成“根本的联系”就有局限性了。另,唯实论认为:事体的共相是实在的,有离开个别事体而存在的共相,共相先于个别事体而存在,这种理论把普遍概念加以绝对化,使其成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并将其视为第一性的东西,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论点。

(2) 为柏林皇家科学院1770年获奖论文,并由科学院指定出版。

(3) 亦有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任意说”占有一定的优势。

(4) 索绪尔将语言视为一种制度,一种纯粹的制度。

(5) 笔者于1999年访问新西兰Otago University,在与世界著名认知派语言学家John Taylor教授交谈中,John Taylor教授将John Haiman尊称为Iconicity Man。

(6) 索绪尔强调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是紧密结合的,不可分离的,但这里所说的是“语言形式”(语言的语音、形式、结构)和“所指意义”(包括:客观外界、世界结构、经验结构、概念框架、经验结构、语义系统)。

(7) Haiman于2001年7月28日在发给笔者的电子邮件中指出:结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例如许多语法规则只需在语言结构之内,而不需要参照外部世界来描述。但结构主义绝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理论,外部世界可对语言产生种种影响(象似性仅是其中的一种情况),这一现象亦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

(8) 认知语言学家虽也持语义内在论的观点,但强调的是体验性内在论,与索氏所主张的结构内指观和乔氏所主张的先天性与自治性的心智内在论存在根本差异。

(9) 笔者觉得索绪尔的下一句话很耐人寻味,倒是揭示出了象似性和任意性之间的正确关系:“在一种语言内部,整个演化运动的标志可能就是不断地由论证性过渡到任意性和由任意性过渡到论证性,这种往返变化的结果往往会使这两类符号的比例发生很大的变动(高名凯,1996:185)。”我们可以说:语言中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变化一直伴随着语言发展的全过程,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递变度”的现象。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