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情绪的概述
一、情绪的定义
关于情绪的定义,目前心理学界还未达成共识,不同的教材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相对应。“情绪这个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情感这个概念只用于人类①”。事实上,情感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情绪与需要也是相关联的,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引发情绪刺激的前提条件是这些刺激必须是认知的对象,由于认知对象会引发人的需要,进而就产生了人对认知对象的不同感受或态度。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根据需要是否满足,可产生肯定情绪和否定情绪。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能引起肯定的情绪,如喜爱、愉快等。不能满足需要或可能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会引起否定的情绪,如憎恨、苦闷、不满意等。
情绪总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中,根据不同的情境,情绪会表现出不同的体验特质。就情绪体验的性质而言,情绪表现为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等几个维度。情绪体验强度主要取决于对象对人的意义、人本身的需求状态和人对自己的要求,它由此而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强度。情绪体验的紧张度通常与活动的关键时刻相联系,情绪的快感度是情绪体验在快乐与否的程度上的差异,情绪体验的复杂度依从于快乐、悲哀、恐惧等几种原始情绪的组合情况。
二、情绪的类别
心理学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标准将情绪分为不同类型。有些心理学家根据情绪的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将情绪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原始的基本情绪,常常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它们表现为快乐、愤怒、悲哀与恐惧四种形式;第二类是经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常常是温和的或强烈的,它们表现为疼痛、厌恶和轻快;第三类是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主要取决于评价标准,表现为成功感与失败感、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等;第四类是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类情绪常常转化为持久的情绪倾向或态度,主要表现形式是爱与恨;第五类是与欣赏有关的情绪,它们是惊奇、敬畏、美感和幽默;第六类是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心境。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从总结我国古代情绪分类的角度,把情绪分为 18 类:安静、喜悦、贪欲、忧愁、愤激、恐惧、恭敬、烦闷、惊骇、爱抚、哀怜、悲痛、恨怒、骄傲、嫉妒、惭愧、耻辱、憎恶。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情调,即伴随着感觉而产生的情感,例如,当我们感知到红橙黄绿、酸甜苦辣、乐音噪声等的同时,往往会体验到某种情感,当人们说到“愤怒的波涛”“厌恶的气味”“凄怆的夜晚”等的时候,这里所感知到的“波涛”、“气味”、“夜晚”都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色调;第二类是激情,即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例如,盛怒时,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等;第三类是心境,即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人逢喜事精神爽”正是这种情绪表现;第四类是应激,即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如在不同寻常的紧张状况下人体把各种资源(首先是内分泌资源)都动员起来,以应付紧张的局面,这时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第五种是情操,即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三、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个体在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三种,分别是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mood)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主要取决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如失去亲人往往使人产生较长时间的郁闷心境,取得重大成就会使人在一段时期内处于积极、愉快的心境中。另外,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件事对某些人的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心境一经产生,则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息,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会降低认知活动的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处于焦虑之中。
2.激情(intense emotion)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如,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都属于激情状态。激情状态时,一般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盛怒时全身肌肉紧张、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等;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极度恐惧、悲痛和愤怒之后,可能导致精神衰竭、晕倒、发呆,甚至出现激情休克,有时表现为言语紊乱、动作失调。激情状态容易导致人意识狭窄,出现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减弱、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行为失去控制等现象,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但是,认为“激情时完全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就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故任何人在激情状态下的失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都要承担责任。
3.应激(stress)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的产生与面临的情境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人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情境的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进入应激状态。如,海啸、地震、车祸时,人们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就是应激。在应激状态下,人会产生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率加速等。这些生物性的反应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加拿大学者汉斯· 塞里(Hans Selye,1907-1982)把这种变化称为适应性综合征,并指出,这种适应性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动员阶段是指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阻抗阶段是通过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变化,充分动员人体的潜能,以对付环境的突变;衰竭阶段是指引起紧张的刺激继续存在,阻抗持续下去,此时必需的适应能力已经用尽,机体会被其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结果导致适应性疾病。可见,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Levine,1972)。
四、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种适应的方式,情绪是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人出生早期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人交流,从而得到成人较好的抚养。成人以后,情绪直接反映着人们生存的状况,是人们心理状况的晴雨表,快乐表示处境良好,痛苦表示处境困难。情绪还有社会适应的功能,如通过移情维护人际关系、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以便采取适当的、相应的措施或对策等。
2.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组成动机系统的一个成分。它能激励人心,提高活动的效率。适度的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进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组织功能
情绪有其发生机制和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什劳费(Sroufe,1976,1979)认为,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积极情绪有协调作用,消极情绪有破环和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对操作效果有负面的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4.信号功能
它是指情绪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信号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在一些场合,只能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从信息交流的发生时间上来看,表情的交流早于言语交流。情绪的适应功能也是通过信号交流作用来实现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