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1.动机的含义
心理学上,动机(motivation)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学界对动机的一般界定是,能够激发、引导并维持个体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与目标密不可分,缺乏目标,其行为就没有指向性,动机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对于动机的此种界定,张春兴认为有四个要点需要说明:一是界定中的活动是指行为活动,它不包含动机本身,动机只是一种促动行为活动的内在作用;二是对个体活动来说,动机不仅起促发行为的作用,而且对行为有导向及维持作用;三是动机是行为的原因,个体某种行为活动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主要根据行为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或者动机获得的满足程度而定,如有些活动如饥渴引起的觅食、求饮,目标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由动机促动的行为持续时间也短,而有些活动如求学、求职甚至追名逐利的活动,由动机所促动的活动持续的时间可能会很久;四是动机可视为行为发生的原因,但其性质只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它只能促使个体在某一刺激环境下产生反应。如食物是刺激,吃食物是反应,个体在饥饿时会吃食物,此时饥饿求食的动机就充当了中介作用。
人的活动总是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一定的行动背后总是有相应的动机存在。但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并非简单地一一对应。同样的动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行为,或者同样的行为背后却是截然不同的动机。例如,为了取得好成绩,张同学可能会从上课认真听讲入手,李同学则可能侧重于课外补习的方式;张同学和李同学在学校都是认真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但张同学是为了考得一所好大学,将来有好的前途,而李同学则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渴求与热爱。
2.动机的功能
动机在人类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动力和方向是动机的核心,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它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动力根源,又对人行为的方向进行控制。具体地说,动机对活动具有激活、引导、激励、维持、调整的功能。
(1)激活功能
人类多样的行为活动背后总是有一定的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例如,饥饿者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2)引导和激励功能
动机具有方向性,动机促发的行为是朝向特定的目标进行的。这也是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即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而动机不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到目标指引的。目标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也不同。例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的活动指向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如书本、课堂等;而在娱乐动机支配下,其活动指向的目标则是娱乐设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会指向一定目标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当活动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相统一时,相应的动机便得到强化,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反之,当活动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不统一甚至出现背离时,就会降低个人活动的积极性或使活动完全停止下来。需要强调的是,将活动的结果与个体原定的目标进行对照,是实现动机的维持和调整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直至达到目标。
二、动机形成的条件
1.需要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会形成推动人进行活动的某种动机,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例如,失去父母的孤儿,会产生爱的需要;体内缺乏水分,会产生喝水的需要等。在适当的环境中,这些需要会逐渐形成动机,进而在动机的引导下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由此,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动力。
需要具有对象性,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它既包括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东西如文化、艺术、信仰、兴趣爱好等。需要还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例如,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其需要的特点是不同的,婴幼儿时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少年时期开始增加对知识、安全的需要,青年时期会发展到对恋爱、婚姻的需要,成年时期会强化对名誉、地位和尊重的需要。
生活中,各种动机都是有相应的需要做后盾,但是,并非任何需要都能够转化为动机。有时个体需要的强度较弱,人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而难以成为推动人们的行为活动的动机。例如,一位正在认真讲课的教师口干舌燥,但他不一定会有饮水的动机。因为他的饮水动机被另一更强烈的动机(授课)掩盖了。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为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这种需要称为愿望。只有当人们具有一定的愿望时,才能形成动机。当然,个体的愿望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条件。否则,愿望只能停留在大脑里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例如,一个人无论多么想进入理想中的大学,但如果不能够顺利以理想的分数通过高考,他的愿望就不能付诸行动,也就不能形成进入理想大学的动机了。
2.诱因
诱因(incentive)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物,它具有刺激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生活中,机体不仅能被内部刺激(需要)所激发,而且能被外部环境刺激(诱因)所促动。诱因可以是物质,如衣服、食物等能够刺激人购买的动机;诱因也可以是一个情景,如一个孤身登山的探险爱好者,偶然遇见另外一名登山者,这一情景会诱发其上前与之搭讪的动机;诱因还可能是一个事件,如一个比较自卑的学生,发现平时比自己差的同学考上了好的大学,这件事会促使他形成自己也要考上大学的动机。诱因使个体的需要指向具体的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行为。因此,诱因是引起相应动机的外部条件。
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学校里设置奖学金,学生综合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会给予相应的奖金奖励,学生会努力学习以争取获得奖励。这里,奖学金就是一种正诱因。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考试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意味着自尊心的伤害,因此,他往往采取种种方式以逃避考试,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在这里,考试就成了负诱因。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作用促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实验表明,诱因引起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发作用相对就小。人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因此,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已形成的动机推动了个体的活动结果反过来影响个体随后的动机。
三、动机的分类及相互作用
1.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源不同,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biological motivation)源于生理需要,也称为原发性动机,如饥、渴、性、睡眠、避嫌等。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ation)又称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如社交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权力的需要等。
生理性动机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生理性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性动机的前提。只有生理性动机得到实现,生理性需要得到满足,社会性动机才会被更多地激发出来,就如古语所说“仓廪实而知荣辱”,衣食住行无忧了,才会产生尊重、名誉等社会性动机。
(2)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影响范围、持续作用时间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proximal motivation)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动机。远景性动机(distant motivation)是指与较长远的目标相联系,行为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动机。例如,高考选报学校和专业时,有的学生是考虑与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吻合,选择服从于今后在社会中、在工作岗位上的需要,而有的学生则只着眼于哪些学校能够录取,哪些专业容易通过考试。他们的选择分别源于远景性动机(前者)和近景性动机(后者)。
近景目标和远景目标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具有相对性,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人的活动规划中,远景目标有时需要分成若干个近景目标,而近景目标也需要服从远景目标的大局。一般来说,远景性动机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它持续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不易受外界偶然情境变化的影响,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而近景性动机常常由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所引起,它只能对个别具体活动一时起作用,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而且不够稳定。
(3)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义或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动机划分为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
合理动机(rational motivation)是指既与社会利益相一致,又有利于个体健康发展的动机,它包括高尚的、正确的以及在一定时期内有很多积极因素的动机。不合理动机(irrational motivation)是指既不符合社会利益,也不利于个体健康发展的动机,它包括低劣的、错误的和有许多消极因素的动机。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化,很多动机不能够简单地认为是正确或错误,高尚或者低劣的动机。例如,学生为获得奖学金而学习,为获得高分而学习等,从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说,这些动机是有积极作用的,或者说,在个体还缺乏学习兴趣或远大的目标时,可以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但是,这些动机的积极作用有局限性,在运用各类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和高尚的学习动机。
(4)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的不同,可以将动机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dominative motivation)是指对人们的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辅助性动机(assistant motivation)是指对行为活动起辅助作用的动机。
人们的动机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但在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个最主要的动机成为行为活动的主导性动机,决定个体行为活动的方向,其他动机退化为辅助性动机。当辅助性动机的目标与主导性动机的目标相一致时,人们行为活动的动力会增强;反之,如果辅助性动机所指向的目标与主导目标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那么辅助性动机会削弱主导性动机的动力作用。
(5)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的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意识动机(conscious motivation)是指人们有意识地用来激发、指引并维持行为达到目标的动机。潜意识动机(unconscious motivation)是指个体没有完全意识到的任何内在力量,其作用在于发起、维持,或指导行为以达到目标。即有些动机当时没有觉察,却对行为有明显影响。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动机就是构成那些个人无意识(潜意识)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等。生活中,人们有很多行为都受到无意识动机的影响。例如,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很不好时,在正式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用警惕甚至是充满敌意的态度去对待对方,而忽略了对方客观存在的优点。
(6)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根据动机自主性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指个体在外在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它是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即诱因)激发而来的。外在动机行为中,个体寻求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例如,有些人努力工作,学生努力学习,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工作或者钟情于求知,只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工作和学习获得相应的奖励。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动机,它完全由个体听从内心自主选择,没有外在条件的参与。在内在动机的指引下,个体追寻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例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读书,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等行为都属于内在动机的激励。
一般来说,内在动机服从内心意愿,其对行为的激励强度更大,时间持续更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其激励作用会随着激励因素的撤销而消失,并且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外在动机往往与内在动机相对立而存在,但个体的行为都不仅仅是内在动机或者外在动机单纯在起作用,而是通过两种动机的相互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只是在某些问题和一段时间内,外在的激励表现的作用效果更加强烈,而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内在自主的动机占优势。
(7)动机的其他分类
根据动机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动机划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根据动机所涉及活动的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学习动机、工作动机、娱乐动机、犯罪动机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种类别的划分仅具有相对的意义,不是绝对的,而且不同类别的动机还存在交叉的可能性,即同一个动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属于不同的类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的扩张,社会活动的深入,还可能形成更多的维度对动机进行区分和研究。
2.动机的相互作用
现实生活中,人的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一个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的目标有些是相近或者是一致的,有些却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人的行为是这些多重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
(1)动机的联合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个体的行为。例如,个体有求知的动机、有追求当前物质利益和名誉的动机(如奖学金、优秀学员等奖励)、有在将来找到好工作的动机,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是这些动机的共同目标。这些动机就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学习活动。
在不同动机的相互联合中,强度最大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对其他动机具有凝聚和调节作用。主导动机会将其他与之相近或相一致的动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指向最终目标。当非主导动机中有与目标不一致的力量时,主导动机会克服其对总体目标的阻力,使个体的行为维持在一定的目标上,阻止个体行为指向其他目标。非主导动机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增强或削弱动机联合的强度和力量。
(2)动机的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且在强度上势均力敌,个体难以决定取舍,以致在行动上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① 双趋冲突。双趋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以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再如,周末既想去动物园看河马,又想跟朋友去野炊,可两者时间冲突,只能舍其一。
② 双避冲突。双避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心理冲突称为双避冲突。如“前遇大河,后有追兵”。再如,萌萌很害羞,不愿意在公众场合露面,但老师让她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她不答应又怕老师批评。即公开表演节目或者接受老师批评都是她不愿意面对的,但她没有其他的选择。
③ 趋避冲突。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做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就如俗话说的“想吃鱼,又怕刺”。例如,琳琳暑假想去海边游泳,但又担心皮肤会被晒黑。
④ 多重趋避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以一种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有利有弊,同时具有吸引人和让人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或者放弃同一个目标,而必须综合多重情况进行多重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例如,大学毕业后学生有机会考研深造,也可以选择就业。但考研有风险,考不上就耽误择业良机;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此时,个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
动机冲突需要及时适当地解决,否则,可能会造成个体不平衡、不协调的心理状态,严重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理冲突甚至会导致个体的心理障碍。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