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OVER、ON、上的意象图式与语义分析
我们知道,意象图式、ICM、范畴、隐喻性思维是我们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它们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类的概念网络,从而也就形成了我们的意义网络。Langacker和Lakoff认为语义的中心部分是意象图式,这类图式是由一些基本的拓扑结构和几何图形所构成的图象。本节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家的基本研究方法分析英语“OVER”、“ON”以及汉语“上”的一些意象图式和语义延伸机制。
一、对“OVER”的分析
Brugman(1981)首先对over进行了意象图式分析,Lakoff(1987:419—440)对其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意象图式,并认为各种意象图式突出了不同的射体(Trajector,简写成TR或tr)、界标(Landmark,简写成LM或lm)以及所经过的路径(Path),这三者所显示出的各种相对位置、形状、尺寸、维度、作用等信息,可以构成over的意象图式,如:动静关系、覆盖关系、接触关系、方位关系、路径关系、距离关系,等等,以期来解释over的多义现象。例如:
(1)The Above-across Sense:
[1]The plane flew over the hill.
[2]The bird flew over the wall.
[3]Sam drove over the bridge/climbed over the wall.
(2)The Above Sense(static):
[4]The power line stretches over the yard.
[5]The lamp hangs over the table.
(3)The Covering Senses:
[6]The board is over the hole.
[7]The painting is over the mantle.
[8]The city clouded over.
(4)The Reflexive Schema(tr=lm):
[9]Roll the log over.
[10]Turn the paper over.
(5)The Excess Schema(用作前缀时):
[11]The bathtub overflowed.
[12]I overate.
(6)The Repetition Schema:
[13]Do it over.
(7)Metaphorical Senses:
[14]She has a strange power over me.
[15]Harry still hasn't got over his divorce.
Taylor(1989:114)将over所表示的主要意义归结为四大义丛(four major clusters of senses),为与Lakoff和Talmy的Force-Dynamics理论一致,笔者对其所列顺序作了适当调整,以期能说明OVER意义扩展的正常认知过程:
(1)射体相对于界标的运动关系(接触或不接触,直线或弧线,绕轴转动90度或180度);
(2)射体对界标的覆盖关系(局部或全部);
(3)射体的静态居上关系(接触或不接触);
(4)射体的路径终点。
现将这四种主要的意象图式绘制如下(tr=trajector,lm=landmark,st=stage):
(1)上方运动
图 5.3
图 5.4
图 5.5
图 5.6
(2)覆盖关系
图 5.7
(3)静态居上
图 5.8
(4)路径终点
图 5.9
从上述所列的over所具有的主要四种基本意象图式可见,它们之间的转移是十分自然的,可以说常常是无意识的。“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路径的覆盖,因此从上方运动的意象图式,自然就转到了覆盖的意象图式;如果仅注意直上方或路径终点的静态位置,就可分别形成“居上”和“路径终点”这两个意象图式。可见其间的转换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语义引申过程。意象图式之间的转换促动了大量的多义现象,对辐射性范畴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例如:
其他很多介词也可表示从“路径”到“路径终点”之间的自然转移:
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范畴是基于“家族相似性”建构起来的。Taylor(1989:109)认为家族相似性范畴相当于Lakoff(1987)所用术语Radial Category。上述几种原型意象图式是基于空间方位的,在其基础上再运用不同的隐喻,就可获得不同的非中心的、抽象的意义,形成了一个辐射性范畴,这也正说明了范畴仅用“共同特征(Shared Features)”来描写是很不全面的,它们显然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现象,是通过基本意象图式与隐喻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例如:
(1)基于“上方运动”意象图式,运用隐喻“CONTROL IS UP/LACK OF CONTROL IS DOWN”和“CHOOSING IS TOUCHING”,就可产生下一说法:
[30]Sam was passed over for promotion.
该句意为Sam没有得到提升。这里的over含有“不接触”的意象图式,在“上方过去了”,不接触也就未被选中,通过隐喻“CHOOSING IS TOUCHING”可知,Sam未被选中。再从over的意象图式以及上述隐喻自然就获得“Sam位居他人之下”的意思,隐喻性转义为“处于被别人控制之下”。(2)基于“上方运动”意象图式,运用隐喻“LIFE IS A JOURNEY”(运动中会有障碍,生活中会有困难)就可产生下一说法:[31]Tom still hasn't got over his problem.(3)基于“上方覆盖”意象图式,将其隐喻性地运用到权力关系中,再加上隐喻“CONTROL IS UP/LACK OF CONTROL IS DOWN”,就可产生下一说法:
[32]She has a strange power over me.
[33]Money has had control over him.
(4)基于“路径终点”意象图式,将表示空间域的over隐喻性地运用到时间域中,结合隐喻“AN EVENT IS AN AREA”,则可产生下一说法:
[34]The class is over.
[35]Their troubles are over.
二、对“ON”的分析
Goddard(2002:277—291)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英语介词“ON”的原型意象图式,以及各种语义关系和延伸途径,也将其总结为以下四点:
(1)原型意义为:(a)简单接触;(b)位置稳定。例如:a cup on the table、a fly on the wall;
(2)(a)的意象图式延伸为“部分接触”,进而有了“附着”的含义;仍旧保留(b)的意象图式“位置稳定”。例如:pendant on a chain、keys on a hook、ring on a finger、hat on head;
(3)与(2)相比,仍旧保留了“部分接触”意象图式,但(b)的意象图式延伸为“稳定的部分—整体关系”,类似于所属关系,例如:the handle on the door、the wheels on the bus、leaves on a tree;
(4)与(1)相比,从“物质性的、可分离的接触”延伸为“非物质性的、不可分离的接触”,从而在视觉上具有简单接触的特征,例如:shadow on the wall、a pimple on his chin。
三、对“上”的分析
我国汉语界学者曹先擢、苏培成于1999年编撰出版了《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共收常用字7000多个,注明了多义字意义延伸的途径,这类似于上述西方认知语言学家对多义词“OVER”、“ON”意义链扩展途径的系统论述。该字典对“上”是这样表述的(此处笔者对义项的顺序做了一点调整):
(1)构字理据为:指事字,以长横为标准,上边有一短横表示处于其基准之上;
(2)接下来介绍该字的本义,指:高处,上边,这是就空间而言的;
(3)自然可用来表示:物体的上边,即表面;
(4)接着可用来逐步表示抽象概念,如:次序在前(空间和时间),地位在上,尊长;
(5)进而继续向抽象方向发展,可用来表示质量高;
(6)作动词,由低处到高处,并由此引申为:“前往”、“做”,又可引申为“达到”;还可引申为表示动作的趋向、结果;
(7)表示“附加”。
每条意思都配有古汉语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这充分说明:我国汉语界的学者早已认识到多义字的各个义项间存在种种联系,他们从认知角度对“语义链”现象作了较为全面、深刻、系统的研究,正如编者在内容简介中所说:“从字形分析入手,说明字形和字义、字音的联系,说明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举出例证说明古今字义的传承和用法的重要变化”。
由此可见,汉语的“上”与英语的OVER、ON经历了不同的引申途径,而且意义范围也不完全相同,这其间显示出语义引申的民族性,也说明了人类存在不完全相同的认知途径和方式。
另外,笔者发现汉语中的“出”字却有类似于英语OVER、ON的语义引申方法。《说文解字》“出,进也,像草木益滋上出达也。”指的是草木向上,向外生长出来。这个动作在不同的点上来看,就可能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
(1)站在它原来的动作出发点来看,它是“出”,从里面去到外边;
(2)站在它所达到的动作目的点来看,它是“到”,从里面来到外边;
(3)站在它所达到的动作目的点来看它距离原来的出发点,它又是“离开”、“越过”、“超出”。
因此,一个“出”字,从三个不同的空间观察点来看,就有不同的感受,形成了不同意义链(参见苏新春,1995:249),可简述如下:
(1)“出”义→出现、显露、发泄,也可指:往外拿→出产→制作
(2)“到”义→处于、居于,可延伸指:出席、出庭
(3)“离开”义→出轨、出界
可见,意象图式的转移在各民族中可有不同的途径,但都具有自然性特征,具有认知上的现实性,词项中普遍存在各种多义关系,正可用来说明这种认知现实性。通过辐射性范畴、意象图式的转换来分析多义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