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四节 范畴化的上义层次和下义层次

发布于 2023-04-06 12:00:02 字数 221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基本层次,可以体现出范畴成员之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它也是人们认识事体、理解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的最有力工具。基本层次向上可概括出上义层次,向下可切分出更细的下义层次,它们相对于基本层次而言,上述七个特点就不明显或缺少。

上义层次范畴是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上建立起来的,或者说它们是寄生于基本层次之上的,因此又叫寄生范畴(Parasitic Category)。

上义层次范畴没有经验感觉上的完形,因此在心理上相对于基本层次来说不易识别,如相对于椅子、桌子、床等基本层次建立起来的上义层次“家具”,没有具体可见的形状,缺乏适用于上位范畴内所有成员的视觉完形,它往往要依赖于基本层次获得属性。正如Ungerer & Schmid(1996:74)所说:

…the common attributes for FURNITURE are so general and unobtrusive that informants do not find them worth mentioning — think of “large movable objects” or “things that make a house or flat suitable for living in”.(“家具”的常见属性太概括,也不易看见,以至于受试者发现它们是不值一提的——“可移动的大物体”或“使得房子或公寓适于居住的东西”。)

因此上义层次范畴的属性太概括,不易看到,有时甚至是显而易见、不值一提的,把家具说成是“可移动的大物体”、“使得房子适合居住的东西”,这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人们更倾向于列述基本层次中的典型成员来解释上义层次。

另外,儿童是在基本层次基础上才学得上义层次的,这也可证明上义层次是在基本层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表达上义层次的词叫做上义层次词,人们有时用上义层次词来代替基本层次词,主要是为了突显一般属性,最具代表性的功能。

下义层次范畴也是寄生于基本层次范畴的,也具有寄生性,但比基本层次增加了一些特别的、具体的属性,它们与认知背景、文化特征密切有关,也有好样本和差样本之分。一般说来,处于这个层次上的观念往往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特征,在跨语言对比时可发现更多的差异。

表示下义层次范畴的词叫做下义层次词,它可用单独的一个词来表达,也常由复合词来表达。从认知角度分析下义层次词,我们可发现传统理论在对复合词的解释上存在缺陷。

现假设下义层次复合词为C,是由A和B两部分构成(有时不止),A常为修辞语,B常为基本层次词,可写成式子:C=A+B。在传统理论中这种复合词常被称为“偏正结果”或“定中结构”,从这一术语自然可见,B比A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从认知角度分析却可能有不同的结论。

我们所关心的是:A和B的属性对C产生了什么影响?它们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A和B的属性能否全部转移到合成词C上?从认知角度看,我们发现A的属性有时在复合词C中更加突显,对C产生更大的影响,例如在复合词washing machine中,washing比machine有更多的属性被转移到复合词上,类似的例子还有:coat collar、shoelace、raincoat、hiding-place、freezing-point、waiting-room等。有时修辞部分A会完全失去对复合词C(holy+day)的影响,如holiday现在已不含什么宗教色彩了。又如wheelchair是由wheel加chair构成的,但合成之后可产生出“病人”、“残疾人”、“医院”、“手推”等属性,甚至还可能包括“发动机”、“刹车”等属性。可见复合词C的属性并不等于其构成部分(如A和B)的属性的简单相加,A和B的有些属性在复合过程中可能会丧失,而且A和B的属性对C的属性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在复合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一些额外的属性,这就批判了客观主义中的“建筑构块”理论。因此Ungerer & Schmid(1996:95)指出:

To some extent,almost all compounds attract additional attributes.(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几乎所有的复合名词都会产生额外的属性。)

因此,在传统语法中所说的“偏正结构”或“定中结构”,即“修辞语+中心词”或“AB结构”中,修辞语不一定就比中心词不重要,形式上的“偏”在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不一定就“偏”,它可能会有更多的属性作用于复合词;也不一定是中心词就起主要作用,这主要取决于认知上的显著度。

Ungerer & Schmid(1996:98)曾将基本层次、上义层次和下义层次作了列表对比,现译录如下:

图 4.1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