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就业再择业正确吗?
- 定位行业,进退有据
- 为什么行业比专业更重要
- 职业路径选择象限图
- 找对池塘钓对鱼
- 尽早确定哪些领域绝对不适合
- 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抱怨上的惨痛代价
- 方法论比行动更重要
- 善于打造成功案例体系
- 画地为牢与坐以待毙
- 要练手机会还是要浮名
- 人生就是要攀龙附凤
- 警惕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
- 自我挑战事业才会更精彩
- 思路上的先军主义
- 跳槽与风险管理
- 无中生有式的学习
- 聚焦特色才会有出路
- 利用价值是发展之母
- 交易心态之下的陷阱
- 细节系统化才有冲击力
- 就是要容忍对方的不足
- 为啥你比别人挣得少
- 要印象还是要真相
- 铁三角式的成功
- 莫让高薪和加班废掉
- 良好的悟性源自磨炼
- 人脉之上的投资组合
- 人性的特洛伊木马
- 自我救赎才是天道
- 横向拓展你的职业历练
- 信息化时代的扁平式充电计划
- 兴趣的阶段性过程管理
- 你究竟是偏才还是残废
- 公平总是要屈从于规则
- 天大难题:说服别人与改变自己
- 知识的价值在于储备
- 要打通方法论上的价值链
- 当心领导示好中的陷阱
- 挖掘职业沉淀的宝藏
- 抬头望天与低头看路
- 职业规划与动态管理
- 抱团式集体成才的可行性
- 为什么缺憾主义会更加完美
- 八小时之外的经营
- 职业生涯与接力赛跑
- 永远稳定是神马也是浮云
- 创造力的固化与提炼
- 人脉细胞开发过早更易失败
- 打破一统江湖的神话
- 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交互
- 缺乏步骤和措施的理想毫无意义
- 100 个人眼中的林黛玉
- 没有专业的专业就必须脱胎换骨
- 体制外没有权力选择安逸
- 开辟职业生涯的第二战场
- 早年发展太顺的沉痛代价
- 你是否有想法没思路?
- 多面成才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 专业化带来的偏执陷阱
- 精准搜索下的信息盲区
- 路径惯性抑制短板的弥补
- 悲惨经历视野下的拔银术
- 通往成功之路的方程式
- 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必须匹配
- 才华释放过程中的管理学
- 雪中送炭是打开人脉宝藏的钥匙
- 专业不对口 我们怎么办
- 感觉导向下的精细化管理
- 资源互换引发的奇妙世界
- 广种之因与偶得之果
- 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 有效突破经验扩大化陷阱
- 言论是利益和需求的结合体
- 激情要来源于实力和磨炼
- 给对方大脑植入运行程序
- 演戏和真实之间的辩证法
- 职场特种兵与魔鬼训练法
- 给身边资源赋予爆发力
- 你 被好为人师 了吗?
- 人生禅悟与活在当下
- 职场江湖的 三个有利于
- 生不逢时是个伪命题
- 平台内部人脉,你梳理好了吗?
- 灵感与独立思维的再生产
- Job三大功能与平台价值评估
- 职业安全与竞争力测评
- 书面沟通材料绝非花瓶
- 多面人还是单面人
- 非常理性就是非理性
- 点—线—面—网 思维
- 你被“留一手”废掉了吗
- 高手都是如何练就的
- 别让统计学结果蒙蔽了眼睛
- 混得越惨越不能封死人脉
- 破除成功学带来的幻觉
- 越是常识越容易产生误导
- 悟性质与量的 360 管理
- 这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 九九归一
你被“留一手”废掉了吗
铁律之九十二:即使出于职业安全考虑,我们也只需选择合适时机释放能量,而非一味留一手。这种做法看似聪明,实则危害巨大。倘若在每个阶段都未能将你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势必会影响你能力的长足进步,以及优质成功案例体系的构建。
潜质固然很重要,但潜质要转化为能力,还是需要不断实践和锻炼的。你梦想当中的《九阴真经》,不可能靠着大脑推演就能练成。可惜很多人往往会忽略这一点,认为自己能够想明白和看明白就行,在行动上该保留的就应该保留。诚然,出于职业安全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考虑,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必须“留一手”。这里应当特别注意关键词,是“适当”,而非“一味”和“必须”,否则同样会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巨大的危害。
我有一个朋友,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婚姻变故备受打击,从半行政半国企的单位离开,放弃公职,到当时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开始了将近二十年的打工生涯。其间,他先后在一些民营企业做过内刊编辑、广告策划、企业咨询等各类工作。1998年,他开始进入一家生产企业担任总经理职务,将这家企业从零做起,到2006年前后,一直将年营业额做到了一亿元左右。这固然与他的经营才干有很大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益于那个时期整个行业的飞速增长。与他们差不多同时起步,到2006年前后,圈子内有好几家已经做到了三四亿元的样子。
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猜忌和互不信任。尤其是发家比较早的一些老板,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西方经营管理理论,看得最多的就是帝王统御之术。而那时候的职业经理人,更多琢磨的是管仲、李斯、曹操、诸葛亮、赵普、刘基、曾国藩这样的历史名人。社会上厚黑学之类的图书随之大行其道。博弈双方,基本上都熟悉什么“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杯酒释兵权”、“玄武门之变”、“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类典故。对于老板而言,既盼人才又怕人才;对于经理人来说,既盼伯乐又防伯乐。
这位老兄八年的CEO生涯就是这么度过的。他们公司实际上在2002年前后,营业额就已经做到了近亿元的水平,但随后几年内并没有多大增长。老板是女强人,感觉他太能干,就开始防范他,在一些要害岗位安插了心腹,答应的薪酬待遇也没有按条件兑现。他也担心会给别人做嫁衣,于是有意控制企业的发展速度,每年基本让营业额像蜗牛般地往前挪一点。他有次私下跟我讲过,说自己的经营手法是很厉害的,就像长江里行船,能够有效控制速度,快了的时候,刹一下;慢了的时候,挺一下。
2006年,双方矛盾越来越大。这位老兄一赌气,选择了出走。当时女老板也并不在意,象征性地作了一下挽留,就此各奔东西。如同很多民企一样,闹到这种地步,最后都是两败俱伤。这家企业表面上已经做起来了,可以卸磨杀驴,哪承想业绩连年下滑,连做到不亏损都困难。现在已经五年多了,还没有恢复元气。而这位老兄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太自信,去了很多新运作的项目,基本上都没有做起来,不到一年就得换一个地方。刚开始还有深圳那个“成功案例”的光环罩着,但这几年随着失败案例的不断增加,在职场上越来越被动,战略纵深越来越小。
他这几年遭受曲折的原因很多,我们这里先不去一一细究,但有个因素确实是非常关键的,就是能力和眼光有问题。也许有人会反对了,人家能从零做到一亿,不是足以证明能力过硬了吗?说到这里,我还是不方便透露他所在的行业,因为圈子太小,只能说那个行业当时属于高速增长期,而且利润也比较丰厚,短短几年内还是诞生了一些“小巨人”的。当然企业能实现那样的成长,我们也不能否定他的聪明才智所作的贡献。
其实这么多年来,这位老兄一直没有对自己的能力作相对准确的评估,将很多东西在自己的想象中放大了,某个阶段成功,就认为自己什么都干得了,忽视了能力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你原来的那些成功经验和模式就会慢慢过时;你能运作成功一个新项目,并不代表你真正掌握了新项目的运作规律;你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并不代表你在别的行业同样能够旗开得胜。他后来所接手的那些新项目,我大致上都了解,以我的经验和分析框架判断,根本就没有丝毫做起来的可能,毕竟基础条件和资金实力在那里摆着,不是说方向不好,而是条件不允许。一年没有太大进展,老板就得让你走人。
与此同时,他老是害怕当了磨驴,在公司运营过程中总是“留一手”,表面上看不会给自己的能力带来伤害,实际上正好相反。长此以往,进取精神就会消退,并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几年下来,做事风格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如同温水之蛙,很多时候恐怕连自己都无法意识到,最后可能一遇到棘手问题就本能地选择退缩。
遇到很多新问题,可能你会有千百种妙计装在锦囊之中,似乎还在进步,但能不能行得通,缺乏实践去验证,而很多想法和思路只能通过实践环节去检验、反思、总结和提高。倘若缺乏这个环节,你自认为聪明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在某个岗位上经常“留一手”,几年下来,能力非但没有进步,还会出现实质性的退化。
你发展的层次越高,年龄越大,新东家越看重你的成功案例。如果这位老哥一直努力下去,将营业额做到5亿~10亿元,他的江湖地位和身价就不一样了。即使后来不得不跟老板分道扬镳,或者被人家清理出局,但出去之后找一家很有实力的正规公司,做一个总监之类的职位也并非难事,犯不着在那些基础条件很差、老板又比较浮躁的项目中充当试验品。倘若你“留一手”留得太多,肯定难以做出“明星”一样的成功案例,想去那些条件好的公司都去不了,最后只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低端轮回,最终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境地。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