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最早提出记忆有三种存储信息系统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他把记忆区分为三种信息存储系统,即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见图 6-3。
图 6-3 记忆系统的模式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首先进入感觉记录器,在那里信息被登记。这时进入感觉记录器里的信息都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输入信息的原样加以记录,被记录的信息保持时间极其短暂,一般不超过 2 秒,然后很快消失。人通过认知系统中的注意从感觉记忆中选取一部分信息作进一步加工,其余没被选择的信息随之消失。
被选择的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一方面,它要加工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为当前的工作服务,同时把其中的必要信息经复述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它又根据当前工作的需要,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完成某种操作。因此,也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或操作记忆。短时记忆依赖于注意,只要给予注意,信息就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注意一旦转移,信息就开始消退,经过 15~30 秒就可完全消失。因此,注意是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基本条件。短时记忆的作用是向长时记忆输送信息,保持住少量的感觉记忆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少量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
长时记忆是一个巨大的记忆存储库。它保持着从感觉记忆或由短时记忆输入的信息,其容量是无限的。它保存着信息及信息加工规则,以备取用。
多存储模型主要说明短时记忆的规律,它对于解释人类的有意义的认知活动有一定困难。为此,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开始对记忆的三个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发现。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人们研究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1.感觉记忆的特点
(1)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各种感觉的后像就是这种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尼赛尔把它称为为映像记忆。
(2)进入到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暂。视感觉记忆为 0.25~1 秒,听感觉记忆虽可超过 1 秒,但也不长于 4 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这一特点对信息加工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外界信息处于迅速变化状态,感官内登记的信息若不尽快地被选用或抹掉,就会同新输入的信息混杂,从而丧失对最初信息的识别。虽然信息在感觉记忆阶段停留时间极短,但足以使人的认知系统对它们进行各项操作和加工了。
(3)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接受信息的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其感觉到的形象可能具有大量的潜在信息。一般认为,其记忆的容量为 9~20 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些。
(4)感觉记忆痕迹很容易衰退,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2.图像记忆
图像记忆又称视觉登记或图像储存,是最常见的一种感觉记忆。当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图像刺激迅速移去后,图像随即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持一瞬间,这类记忆称为图像记忆。
1960 年斯波林用来证实感觉记忆存在的实验就是图像记忆实验。以往对记忆保存量的实验研究都是使用全部报告法,即用速示器在短时间内向被试呈现数字或字母卡,刺激终止后,让被试把每次所看到的数字或字母尽可能多地报告出来。然而,被试所能记准并报告出来的数量并不随卡片上呈现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多,当卡片上呈现的只有 4~5 个数字或字母时,被试能够全部报告出来;若呈现 6 个以上,被试也只能从中报告出 4~5 个,但被试却声称自己看到的要比能报告的多。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证实这一点,于是斯波林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部分报告法。他改变的实验程序,巧妙地使被试的报告与他们所看到的加以区分,从而查明被试究竟是没有看清卡片上的字母还是看后又忘了。他编制了许多不同的字母卡,每张 12 个字母,分成 3 行,每行 4 个字母,见表 6-1。事先告诉被试,每张字母卡以 50 毫秒时间呈现,当终止时,给出高、中、低三种音调中的一个,高音出现立即报告第一行字母,中音出现报告第二行,低音出现报告第三行,声音信号的出现是随机的。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能准确地报告出任何一个指定行字母中的 3 个。被试并不知道要求他报告的是哪一行,实际上,他们头脑中必须保持全部 3 行字母,由此推算,他们脑中保持每张卡片的字母数应有 9 个之多,说明他们图像记忆的容量为 9 个以上项目。这与前人用全部报告法所测的瞬间只能辨认 4~5 个字母的结论有很大差距。斯波林认为,以往关于注意或记忆的广度是 4~5 个项目的说法,并没有反映最初信息储存的容量,而只是在映像消退之前能够提取出来的、转入到下一个记忆系统的项目数。为了搞清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斯波林进行了另一个实验。仍采用部分报告法,程序与前一个实验略有不同,每张字母卡以 50 毫秒呈现后,声音信号并不立即出现,而是延迟在 10~1000 毫秒不等的时间后出现,要求被试根据信号音的指示报告出某一行的字母。结果表明,回忆的成绩随信号音延迟出现的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延迟 1 秒钟后,回忆成绩与全部报告法所得结果相同。这一实验证实了视觉刺激消失后,图像信息在头脑中的保持随信号音的延缓出现而衰退,大约保持 1 秒钟。也说明,在记忆系统中不仅有以小时、日、年计的长时记忆,也有以分计的短时记忆,还有以秒计的感觉记忆。
表 6-1 波林部分报告法的实验程序
图像记忆有以下性质:(1)图像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大于被提取利用的信息;(2)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只有 0.25~1 秒,超过 1 秒,信息会由强变弱并自动消失;(3)图像记忆受到干扰或擦试作用后,信息很快丧失而且不可恢复。图像记忆为大脑从输入的信息中选取必要的信息提供了时间,没有图像记忆就无法进行模式识别,不能认知视觉刺激的意义。图像记忆常被当作感觉记忆的典型。
3.声象记忆
声象记忆又称听觉登记。是指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美国学者莫里等人(Moray,Bates&Barnett,1965)最早进行了声象记忆实验研究的,他们模仿斯波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设计了一个“四耳人实验”。1972 年达尔文等人(Dar-win,Turvey&Crowder)进一步改进了实验方法,使之更简便易行,更接近斯波林的实验。实验首先让被试带上具有双声道的立体声耳机,然后,同时向双耳分别输送由字母和数字组编的声音刺激,例如,给左耳输入的是“B”和“5”,同时给右耳输入的是“M”和“5”,被试主观体验是从左耳听到 B,右耳听到 M,而数字“5”似乎来自头部正中(其实是从双耳来的)。这样就出现“三耳人”,很像斯波林的 3 行字母。实验也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见表 6-2)。应用部分报告法时,在被试面前的屏幕上打出一个光条,这个光条可在屏幕的左、中、右不同位置出现,被试见到左光条报告左声道的项目;看到右光条报告右声道项目;看见中光条报告全声道项目;呈现声音刺激的时间为 1 秒,当光条线索延迟 4 秒出现,被试报告的项目为 4.25 个,相当于采用全部报告法所测得的记忆广度。若声音刺激呈现后,延迟 2 秒给出光条信号,这时部分报告法所回忆的项目优于全部报告法。可见,声象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 2 秒,比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稍长,但保持的项目仅有 5 个,比图像记忆的容量小,这可能与声音刺激呈现的方式及相对较慢的速度有关。归根结底,可能与听觉系统的加工方式和特性有关。
表 6-2 声像记忆实验法
声象记忆与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声象记忆,人们就无法辨别各种声音信号,也无法听懂人的话语。因为人说话总是一个音一个音地发出,如果不能把听到的每一个音暂时登记下来形成声象,就不能把一串声音连贯起来,也就不能理解它的意义。
【课外阅读】
感觉记忆的作用
感觉记忆到底有什么用处呢?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感觉记忆?你现在可能正坐在靠椅上,眼睛不自觉地扫描着每一行字。你知道我在向你讲些什么,同时你也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周围的动静。你听得见翻书的声音,你感觉得到靠椅的舒适,你还能估计今天的温度跟昨天差不多,说不定你还闻到了早上刷牙后留下的清香……所有这些感觉在你看书时都是存在的,只是你在书上投入太多的注意而几乎没有意识到它们。但是,如果有人突然推门近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抬起头,或者你已经从脚步声中听出来者是何人,为何事而来,总之你是停下手中的书了。这说明你确实随时都意识到周围的变化的,感觉记忆的作用就在于它暂时保持了你接受到的所有器官刺激以供你选择。我们需要它,因为在判断周围环境的刺激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并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刺激的过程需要时间,而且这段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我们就可能丢失下面更重要的信息。
最新一期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伦敦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发现,在所有感觉记忆中,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
伦敦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杰伊·戈特弗里德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人对事物的记忆分散存储于大脑的各个感觉中心,并由大脑海马体进行回忆。如果一种感觉刺激令人产生某种回忆,那么由其他感觉器官所感知和记忆的场景也会随之显现。
戈特弗里德说:“这就是我们记忆系统的美妙之处。设想和朋友一起在海滩上休息,海浪和啤酒的味道都可能在日后触发我们的回忆。”而且,这种和气味相关的记忆在大脑海马体不能起作用后仍能继续保存。因此,有些健忘症患者依然能回想起儿时闻过的气味。科学家指出,嗅觉记忆与人脑形成紧密联系的确切原因和具体过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资料来源:搜狐网:http://www.sohu.com/
二、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的定义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出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就其功能来说,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不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并且也是未被加工的,而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人们短时记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操作过后即行遗忘;如是有长期保持的必要,就必须在这一系统内进行加工编码,然后才能被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于 1890 年提出了记忆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二重学说,初级记忆指短时记忆,次级记忆指长时记忆。然而,短时记忆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记忆结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客观证据的支持,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才陆续从实验及临床事例中得到证实。1962 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Murdock)向被试者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 1 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曲线称为系列位置效应曲线。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这种现象称为首位效应或首因效应。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这一现象称为新近效应或近因效应。持两重记忆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词表开始部分因有较多的复述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而末尾部分因刚刚学过还来不及复述,是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仍保持在人的当前的意识中,因此更易于再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因效应所涉及的单词末尾部分的单词数目恰与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相吻合。由此可见,短时记忆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分析有什么根据呢?通过改变首位效应与近因效应产生的条件,实验可以进一步得到证实。其中一个实验是,让两组被试学习同一套材料,以每秒呈现 1 个单词的速度给第一组被试,而给第二组被试以每个单词呈现 2 秒的速度进行,其结果,得到明显不同的首位效应。第一组回忆的成绩低于第二组回忆的成绩,这种影响仅出现在首位效应而不引起新近效应的变化。这说明,呈现速度减慢使得开始部分的项目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复述而转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从长时记忆提取。另一实验是,给被试听完 15 个单词之后,不要求他们立即回忆,而是插入 30 秒心算题的作业,其目的是防止复述。结果表明,延缓回忆对首位效应没有影响,却消除了新近效应,使得词表末尾部分与中间部分的单词的回忆率接近一致。上述两种实验结果对记忆的二重学说均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从临床事例中也可以看出,脑震荡患者对受伤前几分钟发生的事件、情景、原因一概记不得,而对往事却记得很清楚,说明长时记忆依然保持,损伤的仅是短时记忆。又如,神经心理学家 B.米尔诺(B.Milner)1966 年报告了一个代号 H.M 的患者的情况,她患有癫痫病,医生为她做切除海马部位的手术,术后病情大有好转,可是记忆却出现了反常。患者对手术前的往事记忆犹新,只是对刚刚经历过的事情没有记忆。手术破坏了她脑内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传输信息的结构。上述事例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与长时记忆的信息并不储存在同一个记忆库中,短时记忆的仓库是个临时性的,它的已有信息若不及时转入长时记忆库,就会被擦拭。这里举这么多实例,是为了说明短时记忆是一个独立的记忆系统,在传统的管理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它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系统。
2.短时记忆的特点
(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通完了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号码在短时记忆中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1959 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Peterson and Peterson)做了有关的实验。他们编制了由 3 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 GKB,PST,RUD 等,每次给被试听 3 个辅音字母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 3 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 267 开始连续减 3,读出 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进行心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 3 秒、6 秒、9 秒、12 秒、15 秒和 18 秒。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 3 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 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 18 秒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 10%,超过 18 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 10%的接近值上。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只有 5~20 秒,最长不超过 1 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2)记忆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记忆广度。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典型的实验采用 3~12 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主试依次读,每读完一个序列,被试跟着正确地进行复述,直到不再能准确地复述为止,其记忆容量就是他所能跟着正确地复述的那个最大位数,一般为 7±2。近期研究发现,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
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 G.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数 7 加减 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的论文,文中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7±2,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倘若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再编码,记忆的容量还可以扩大。他提出了组块(chunking)概念,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不是以信息论中所采用的比特(bit)为单位,而是以组块为单位。一个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词、词组,还可以是一个短语。总之,是一个有一定的可变度的客体,它所包含的信息可多可少,通常受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例如,18 个二进制数字序列为 101000100111001110,如果将两个二进制数编为一个十进制的数,如 10 编为 2,00 编为 0,01 编为 1,很快便把这 18 个数再编码为十进制的 9 个块,即 220213032,若按 4∶1,每 4 个二进制的数编为 1 个十进制的数,1010 编为 10,0010 编为 2,0111 编为 7,0011 编为 3,那么上述 18 个数就编成 4~5 块,都能处于短时记忆容量之中。对于不熟悉二进制与十进制互换的人来说,同时记住这 18 个数是不可能的。组块化过程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把时间和空间非常接近的单个项目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较大的块;二是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把单个项目组成有意义的块。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块。
(3)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信息在感觉通道内是被自动地登记下来的,内容不易为人们所意识,只有对感觉信息给以格外地注意或进行模式识别,并赋予一定意义时,才能被意识到。此时,信息已转入短时记忆,正处在人们当前的意识中。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静态的记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内容,如果不是有意地回忆,也不能被人意识到。
(4)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只要插入新的识记活动,阻止复述,信息很快会消失,而且不能恢复。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可见,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有人认为,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未进入之前,被感觉登记下来的部分信息先在短时记忆中储存,然后通过复述再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在现代化工业和军事通信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人们需要按仪表显示的数据进行操作和控制,因此,必须暂时记住仪表显示的数据(短时记忆)。操作之后,数据没有保持的必要,则被迅速忘记,这是短时记忆在人机系统中的运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短时记忆,打字员从看稿到打字,翻译人员从听到译,学生上课从听到记笔记,都是靠短时记忆的功能进行操作的。
3.短时记忆的编码、提取和遗忘
(1)短时记忆的编码
信息以什么形式保持下来,就是编码的问题。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存储,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信息形式称为代码(code)。大量实验证实,短时记忆主要是采用言语听觉编码,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1964 年康拉德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选用了两组音近易混的字母 BCPTV 和 FMNSX 为实验材料,用速示器以每个 0.75 秒的速度逐一随机地向被试呈现,每呈现完 6 个字母就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但不许不写。从被试回忆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字母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回忆中写错字母之处 80%出在音近字母之间,如 B 和 P,S 和 X,很少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 F 和 E。布朗和彼得森的实验也有这种倾向。康拉德和赫尔改用听觉方式向被试呈现声音相近的字母,如 EGCZBD 和不相近的字母系列 FGOAYQR,实验结果出现了与上述视觉呈现条件下相当一致的情况,等级相关为 0.64。事实表明,短时记忆确实是以听觉方式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或者说,以听觉编码占优势。
还有实验证明,在短时记忆中也有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如聋哑人在他们的短时记忆中,回忆时出现混淆的主要是视觉性的或者是语义性的。
由于字母、字词以视觉方式呈现,阅读时必须借助内部言语。因此,前述某些声音混淆现象也可能是发音的混淆。目前还无法将声音混淆与发音混淆区分开。但可以认为,听觉代码或声音代码也许与口语代码相并存或交织在一起。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为 AVL 单元。用 AVL 单元说明短时记忆的编码与代码是比较合适的。
(2)短时记忆的提取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由于正处在当前的意识中,由于工作或操作的需要,可以立即被提取出来。这使人觉得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机制很简单,但后来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究竟是同步平行检索,还是逐项依次检索,1970 年斯特伯格做了实验进行研究。斯特伯格(S.Sternberg)开创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他的研究被看作经典性的,他的观点和方法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向被试的视觉呈现不同系列的数字,数字系列长度都在记忆容量范围之内,然后随机地再呈现一个数字。被试的任务是判定这个数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被试的反应不用口,而是用按电钮,要求被试尽快作出准确回答,实验记录被试从检验项目出现到作出回答之间的反应时,以此为指标。每次实验所识记的项目和检验的项目都要更换,而且识记项目的数目多少不等,检验项目中的数字有一半是识记项目中出现的数,一半在识记项目中没出现的。实验结果是,提取信息的时间随项目的增加而增长,成线性关系。所以,斯特伯格认为,短时记忆对信息的提取是按顺序系列检索,而不是平行同步检索。但后来的研究表明,顺序系列检索和平行同步检索都是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途径。斯特伯格实验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将简单心理变量(反应时)引入复杂的高级心理研究中。
(3)短时记忆的遗忘
信息进入短时记忆时,它的强度最大,但得不到复述时,其强度会随时间推移而衰减,很快导致遗忘。造成遗忘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痕迹消退说。这一假说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复述强化,其强度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导致自然衰退。也可能是被某种目前还不清楚的生理过程所浸蚀,像海滩上的脚印被海浪冲刷掉一样。另一种是干扰说。这一假说认为,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导致遗忘,尤其是新进入的较强的信息把原有的较弱的信息排挤掉而造成遗忘。为了验证上述理论,沃(N.C.Waugh)和诺尔曼(D.A.Norman)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实验程序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共 16 个,最后一个数字出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表示它是一个探测数字,它在系列数字中已出现过一次,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找出它在前面出现的位置,并把紧跟其后的那个数字报告出来。例如,呈现的数字系列是 5824617930428516*。其中带“*”号的 6 就是探测数字,6 在系列的第五个位置,其后的数字是 1,被试报告出 1 就算回答正确。从第五个位置上的 6 到最后的 6*,中间间隔了 11 个数字,呈现这 11 个数字所需的时间称为间隔时间。根据记忆消退说,保持的信息将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减少,而根据干扰说,保持的信息随插入的数字的增加而减少。为了检验哪种假说更有理,诺尔曼等人采用了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 4 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 1 个数字,从 6 到 6*的间隔数字保持不变,只改变间隔时间。同样,也可以使间隔时间不变,只改变间隔数字。其结果是,无论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正确回忆率不受数字呈现速度快慢的影响,显然这一实验结果是支持干扰说的,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忘记痕迹的衰退。
【课外阅读】
短时记忆实验
你想知道自己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短时记忆广度是多少吗?你可以进行自我测定。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以掌握自我测定的要领。
请你把下面一段数字朗读一遍,注意不能读第二遍,然后用纸盖住,并在下面对应的空白处尽快默写出来。不仅默写的数字要正确,而且它们的顺序也尽量不要搞错。
L 4 3 9 2 8 5 6 9
默完后进行核对和记分。现在假定你默写的是:
L 4 3 9 8 2 9
那么前 4 个是对的,第 5、6 个位置颠倒了,应算错,第 7、8 个没有默写出来,也算错;最后一个也算对。这样就是对 5 个,错 4 个。
按下来请你根据“朗读——默写——核对”的程序,用下面各段数字一一测验,看看在仅仅朗读一遍的情况下能记住多少个数字。注意,默写时一定要把上面的数字和下面各段数字遮住,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1)2 9 3 7 4
(2)5 7 3 9 8 1
(3)4 1 7 9 3 2 8
(4)2 3 7 4 6 9 8 5
(5)5 2 6 4 l 7 0 6 8
(6)7 0 9 3 2 5 3 6 8 1
(7)6 2 4 8 5 0 l 8 9 3 7
(8)4 9 6 7 3 8 2 l 2 7 6 3
如果你做到第 8 段时仍能一个不错地默写下来,可以请别人再编几段更长的,继续做下去,直到不能全部默写正确为止。要注意,数字应随机排列,不能出现规律性。比如“l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这样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不能采用。
在某一段默写出现错误的时候,数一下这一段实际默对了几个数字。默对的数目就是你的短时记忆广度。我们前面举的例子是对 5 个,错 4 个,那么短时记忆广度为 5。
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研究和测定,认为一般成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 7±2,也就是 5~9。当然,也有少数人记忆力特别强,甚至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少年儿童的短时记忆广度一般不如成人。
你也许会问,刚才我们记的是数字,如果是其他东西呢?比如我朗读一遍就能背出 7 个数字,那末,能否也仅朗读一遍就能背出 7 个字母,或 7 个汉字呢?一般是能够的。下面,你就按前面讲的程序检验一下自己的字母和汉字短时记忆广度。
字母短时记忆广度测验
(1)V X K B I
(2)B W Y A M H
(3)C F K L O Q Z
(4)M J H E X D A S
(5)J D A X F K G I V
汉字短时记忆广度测验
(1)观的出林生
(2)因说劳这和称
(3)产工克定种是社
(4)发代过始相改致板
(5)理问活也上人讲状量
如果你把字母和汉字的记忆广度与已经测得的数字广度相比较,想必是相差无几的。心理学家通过严格的实验证明,一个人对不同记忆材料的短时记忆广度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通过一次朗读最多能记住 7 个数字,那么字母或汉字一般也都最多只能记住 7 个。在上一篇中,我们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说短时记忆就像一辆小车,能向长时记忆“仓库”运送“货物”。那么,现在知道了这辆小车上有一定数量(5~9 个,因人而异)的“位置”,每个“位置”只能装一件货物。这样,无论运什么,每次最多只能运送一定数量的货物,如 7 个数字、7 个字母或 7 个汉字。
不过,如果研究到此结束,我们就会埋没短时记忆这辆小车的巨大潜力。不信,请你读一遍下面这个句子,然后立即复述:
从北京到上海,坐了 24 小时火车。
这句句子很简单,记忆力平平的人复述起来也无需吹灰之力,可是你点一下句子的字数,就会大吃一惊:整句话竟有 14 个字,难道说,短时记忆广度突然间大幅度增加了?
其实,如果我们把句子分解一下,就可以看到,这个句子是由 6 个我们早已记得滚瓜烂熟的词或短语构成的:① 从……到……,② 北京,③ 上海,④ 坐了 24 小时,⑤ 火车。像这样的词或短语,一般人用短时记忆也能记住 5~9 个。
由此我们知道,短时记忆广度的单位与其说是“个”,还不如说是“组”。也就是说,一般人的短时记忆可以记住 7±2(5~9)个已经很熟悉的材料组(比如说双音词、词组、成语等)。这种熟悉的材料组,心理学家称为“组块”(好像是一堆捆得很结实的货物)。我们的短时记忆小车中位置虽然不多,但是每个位置都能装上一个组块,这样,它的运货量也能达到很可观的水平,因为每个组块的容量具有较大的伸缩性。
资料来源:杨志良. 记忆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