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17.11 Google 的新气象

发布于 2024-10-13 13:59:10 字数 370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Google 成立 10 年来招聘了两万名员工,但是一共只举行了两次公司范围的欢迎会。第一次是欢迎 CEO 埃里克? 施密特博士到任,第二次是欢迎 Google 中国的总裁(也是 Google 全球副总裁) 李开复博士。这两个人都给 Google 带来了新气象。

Google 从红杉资本和 KPCB 拿到风险投资后,就着手开始寻找 CEO 。Google 的两个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及几名高管不知面谈了多少候选人,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佩奇和布林眼界很高,另一方面是因为 Google 是一个“另类公司”, 直到 2001 年夏天, Google 才找到 CEO 施密特。Google 和施密特双方都非常满意对方,对于佩奇和布林讲,施密特很强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背景使得他们三个人很有共同语言,这一点至关重要。已经和 Google 打了两年交道的风险投资家们深知 Google 的文化特点,他们委婉地提醒施密特: "Google 现在情况不错,千万不要过分管束它,把它搞糟了。"施密特来到 Google 时. Google 只有不到 300 人, 说大不大, 说小不小,但是却已经极有个性。施密特发现佩奇和布林的很多理念和做法和他有很大差距。他后来讲,就拿 TGIF 来说吧, 他非常惊讶公司将机密的营收情况和其他商业细节拿出来和全体员工分享。公司已经 300 人了,难保这些信息不会泄露给对 Google 广泛关注的媒体。实际上, 在星期五下午, 经常发现有记者在公司外面透过窗缝向里张望。但是,施密特没有阻止两个创始人继续和大家共享各种机密,他很快发现,全体员工每当看到听到自己公司的进步时,士气大振。当时正是美同 IT 产业最艰难的时期,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员工都人心惶惶,硅谷朋友们谈论的都是裁员和找工作。而 Google 员工的士气却非常高涨。

不仅是在 TGIF 的问题上,在 Google 很多开发和经营问题上,施密特都是多看少说。几个月后,施密特很好地掌握了 Google 的全部情况后,他开始致力于将 Google 打造成一个具有新兴公司活力的大跨国公司。施密特引进了规范化的管理, 建立了 Google 总监一级的管理层,并且请来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内的管理专家对 Google 的管理团进行培训。这些举措为 Google 以后几年飞速发展做好了管理上的准备。在 Google 的发展战略上,施密特非常强调同际化的重要性。施密特要求 Google 的每个产品都必须支持各种语言,并且在全球主要国家,包括中国开设办事处和分公司。今天, Google 来向海外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美国本土的收入,施密特功不可没。

施密特高瞻远瞩,利用他在美国政坛上的影响力,为 Google 在很多政策上赢得了优势。Google 开设了在华盛顿的办公室,作为与美国议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在美国很多科技产业政策的制定方面, Google 多次在国会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互联网中立化、开放电视频道缝隙的频带资源和反垄断的方面, Google 都是 IT 工业的领头公司。施密特到来以后,Google 不再仅仅是一个开发很酷产品的小公司,而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全球公司了。

施密特非常重视中国的用户和市场,在一次会议上,施密特讲,我们现在进入中国的意义可以和当年尼克松总统的破冰之旅一样重大。在施密特的亲自指挥下, Google 成立了一个专门开发中日韩产品的小组,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准确地讲,施密特是名副其实的 Google 中国之父。在 2006 年 Google 进入中国之后,扩张过快,在招了一些没有经过 Google 文化熏陶的人后,严重稀释了 Google 低调、踏实的文化。其中一些人不免言过其实,有些人仅仅是一线经理却自称 Google 之父,当然他很快就不需要在这家公司工作了,这是题外话了。

2005 年,经过一年的准备, Google 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就是一个在中国的领头人。和往常寻找高管一样, Google 为了找到在中国的总裁,面试了不知多少人,包括很多 I T 行业非常成功和知名的人士。但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没找到令所有执行官们一致满意的人选。直到 2005 年夏天,Google 找到了李开复博士, 公司所有的高管一致认为,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李开复是 Google 继退休的韦恩? 罗森后第一位直接按副总裁级别聘任的工程主管,其他的副总裁都是给予工程总监头衔, 一两年后才提升的。他到 Google 上任的当天,整个公司非常兴奋, 工程和研究的高级副总裁阿兰? 尤斯塔斯更是高兴,在公司为李开复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这是全公司第二次。在欢迎会开始前半个小时,大厅里就聚满了人,等着一睹李开复的风采。下午四点钟, 李开复在尤斯塔斯的陪同下来和大家见面。在尤斯塔斯简单介绍了李开复后,李开复向大家讲述了他到 Google 的兴奋的心情和他即将开始的中国之旅,并且和大家广泛交谈。两天后,李开复便踏上了他的中国之路。

Google 对李开复十分信任,并对他的中国发展战略予以充分的支持。虽然不能讲 Google 在中国业务上对李开复言听计从,但是却是非常尊重后者的方针和各项建议的。早在 Google 尚未联系到李开复时, Google 就有在中国开设研发中心的打算,但是一直不能确定先在北京开还是先在上海开。李开复到公司后,告诉公司的高管们作为研发,北京的环境要好得多,于是公司立即拍板在将总部设在北京。Google 原本打按照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录用方式招收工程师但是,当李开复介绍了中国技术市场和大学的情况时,公司立即同意他的中国人才战略。

在李开复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下, Google 中国在成立后的半年内就网罗到上百名中国各大学最优秀的毕业生。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年轻人,选择 Google 的原因一方面是靠 Google 的名气,另一半是靠李开复的个人魅力。

李开复可以说是至今唯一一个和中国大学生贴近的跨国公司的执行官。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的高管,在中国普通大学生眼里,不过是报纸和回忆录中的符号,他们的生活和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而李开复则不同,他和大学生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他的经历和言行激励了一代年轻学生。

有了这 100 多人, Google 在中国的业务很快就开展起来了。当然,由于 Google 过去远离中国用户,要想改变几年来积累起来的落后状态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在李开复上任的第一年, Google 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还按照惯性有所下滑,很多人对于 Google 在中国的前景极不看好。好在 Google 有足够的耐心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它让李开复和他的团队在中同无需考虑营收而是专注于工程。李开复不负众望,打开了 Google 在中国的业务,改善了 Google 和中同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果然, 从第二年起, Google 在中同就站住了脚并且市场份额逐渐开始回升。其实,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前几年的业务进展都不顺利,就连著名的可口可乐,也是在中国亏损多年后才开始盈利的。但是,今天它成为了在中国最大的软饮料公司之一。

下面是我在 2008 年初稿中写的一段话:Google 深知拥有世界最多网民的中同在它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而李开复在 Google 中同的作用又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中国情末的探花郎、后任军机大臣的滞祖荫在评论左宗棠时讲,中罔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话对李开复同样适用。

在 2008 年版的这一节到此就结束了,也是一个蛮好的结局。但是很遗憾"Google 中国不可无李开复这件事"不幸成为了事实。2008 年是 Google 中国最成功的一年,在那一年里, 依靠改进用户体验和买流量,Google 在中国首次从百度手中抢得了一些市场份额。2008 年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的开放程度在奥运会以前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奥运会后,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 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日子普遍不好过,至于是经济还是其他原因暂且不论。Google 中国的问题也来了,和所有美国公司一样, Google 开始减少开销,包括在中国购买流量的投入。随着自由派总统奥巴马的当选和任职,美国和中国的蜜月期终于过去了。自由派人士占主导的 Google 总部对中国的互联网管制方式一直难于接受,这中间的矛盾全压在李开复身上。终于有一天,他不堪重负,选择了离开。

缺少了李开复这个润滑剂, Google 和中国的关系变得很难调和,最终导致了 2010 年初 Google 退出中国的事件。有很多的朋友和媒体问我 Google 退出中国事件的背后原因,很遗憾现在依然不到披露的时候。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