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诚实守信最可靠

发布于 2024-08-19 23:54:01 字数 181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诚实守信,即对自己许诺的恪守和兑现。常言说得好:“人无信不立”,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你就得说话算数,努力去做,保证实现自己的诺言,可别把话不当话,把承诺当成一个肥皂泡。一旦别人发现你的承诺是一个空头支票,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就会大打折扣。说话不算数,朋友就会对你产生强烈的反感,使自己形象受损、威风扫地。

中华民族历来是讲究信义的民族。几千年以前,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处世做人的道理时,就将“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忠实守信放在第一位。孔子曾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近代诗人顾炎武曾言:“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

《后汉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范巨卿与他的同窗好友张劭分手的时候,范巨卿说两年后的今天拜见张母。张、范两家相距千里。两年的时间快到了,张在家里煮酒杀鸡,准备招待远方的客人。张母说:他会来吗?张母怀疑范不会践约。张劭说:“巨卿最讲信用。”后来,范巨卿果然来了。他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践约而来。

由此可见,信义为先,是古人恪守的一条办事准则。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处事为人、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从古至今,有关“信义”的美谈层出不穷,像范巨卿“不远千里”履行自己的诺言的故事,还有那个为守约在桥下等待心爱的姑娘,河水暴涨仍不肯离开而被淹死的“抱柱信”的故事,等等,都是恪守诺言的典范。难怪唐代诗人李白《长干行》中这样写道:“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守信是做人本质的表现。人是社会性高级动物,人的许多属性和本质只有在人和人交往的社会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信诚则“立”,小至一个人的行为,大至一个国家的治理都是这个道理。一个讲信用的“一诺千金”的人,必然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守信是树立个人形象的关键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不惜设定计谋树立“守信誉”的形象。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内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城南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5两。”

众人议论纷纷。人们互相打探、询问……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5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人们就这样看着,议论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这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快步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

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1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发令,我就来搬,1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能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

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1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不够诚实,不讲信用,往往在交际上成为两面派,这样的人很难在他人心里有好印象。所以,在办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守信为自己打造良好的形象。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