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一编 阿道夫 - 希特勒的崛起

第二编 胜利和巩固

第三编 走向战争的道路

第四编 战争:初期的胜利和转折点

第五编 末日的开始

第六编 第三帝国的覆亡

一 维德孔 - 吉斯林的出现

发布于 2025-02-21 23:07:05 字数 756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吉斯林在开始他的生涯之初还是相当体面的。他于一八八七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里,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在挪威军事学院毕业。当他还是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被派到彼得格勒担任陆军武官,由于他在英国和布尔什维克政府断绝关系期间,曾代为照料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授给他大英帝国勋章。这时他既对英亲善,也对布尔什维克亲善。他作为挪威著名探险家和慈善家弗里德托夫 - 内森的助手,曾在苏俄呆了一个时期从事救济工作。共产党人在俄国的成功,使这位年轻的挪威军官颇为心折;因此,当他回到奥斯陆的时候,他就向工党毛遂自荐,愿意效劳,当时工党还是共产国际的成员之一。他曾建议由他来组织一支「赤卫队」,但是工党对于他和他的计划并不信任,拒绝了他。于是,他就掉转方向,走到另一极端去了。他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期间担任国防大臣之后,就在一九三三年五月,剽窃刚在德国获得了政权的纳粹党的理论和策略,创立了一个叫做「国家统一党」的法西斯政党。但是纳粹主义在挪威富饶的民主土地上吃不开,吉斯林自己甚至连一个议员的席位也没有弄到手。他在选举中被本国人民唾弃以后,就转而投靠纳粹德国去了。

他和德国纳粹运动的官方哲学家、头脑胡涂的阿尔弗雷德 - 罗森堡建立了关系。这个哲学家曾担任过许多职位,其中之一就是纳粹党的外交事务办公室主任,这个希特勒启蒙导师之一,波罗的海来的白痴,以为他已在这个挪威军官的身上找到了机会,因为罗森堡醉心的幻想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排除犹太人和一切「不纯」种族的北欧大帝国,在纳粹德国领导之下,最后统治全世界。从一九三三年以后,他一直和吉斯林保持联系,给吉斯林灌输了自己的荒谬的哲学和宣传。

一九三九年六月,当欧洲正是战云密布的时候,吉斯林乘出席在卢伯克举行的北欧协会会议的机会,要求罗森堡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其他方面给予支持。根据在纽伦堡公开出来的罗森堡的秘密报告,吉斯林曾就战争一旦爆发时英国有控制挪威的危险这个问题警告过罗森堡,并且提到德国占领挪威的好处。他要求对于他的党和报纸给予实质上的援助。罗森堡是个打报告的能手,他写了三份报告,分送给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但是,并未得到这三个头领的重视——在德国没有一个人把这个「官方哲学家」当作一回事,罗森堡总算为吉斯林的二十五个强壮的冲锋队员安排好于八月间在德国进行两周训练。

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中,雷德尔海军元帅——至少他在纽伦堡是这样供认的——同罗森堡和吉斯林都没有什么接触。他同前者不甚相识,至于后者,他根本没有听到过名字,但在俄国进攻芬兰以后,雷德尔立即就开始从驻奥斯陆的海军武官理查德 - 施莱勃上校那里得到关于盟军就要在挪威登陆的消息。他在十二月八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希特勒,并且直率地提出意见说,「必须占领挪威」。

不久,罗森堡写了一份《关于挪威枢密顾问吉斯林来访》一事的备忘录(没有日期)给雷德尔。这个挪威阴谋家已经到了柏林,罗森堡认为应该告诉雷德尔他是怎么样一个人,是来干什么的。他说,在挪威陆军的主要军官之中,有许多人同情吉斯林。为了证明这一点,吉斯林给他看了纳尔维克驻军司令康拉德。孙德洛上校一封最近的信。这封信把挪威首相说成是「一个呆木头」;把他的一个主要大臣说成是「一个老盾鬼」;并且宣告他自己愿意「粉身碎骨,举行全国起义」。但是,孙德洛上校后来临到要保卫国家、抵抗侵略时却没有粉身碎骨。

罗森堡告诉雷德尔说,实际上吉斯林有一个政变计划。这个计划想来一定得到柏林的重视,因为它是从德奥合并事件抄袭过来的。吉斯林的一些冲锋队员将在德国由「有经验的、顽强的、善于这种活动的国社党人」施以紧急训练。这些人受过训练回到挪威之后,将占领奥斯陆的战略据点,同时,德国海军和德国陆军分遣队,应挪威新政府的特别要求,将在奥斯陆附近的一个预定的港湾出现。

这是德奥合并策略的全部重演,只是由吉斯林担任赛斯-英夸特的角色而已。

(罗森堡又说)吉斯林认为这样一种政变——会得到陆军中现在和他有联系的那一派人的赞同——至于国王,他相信会接受这种既成事实的。

吉斯林对于需要使用多少德国部队来支持这一行动的估计,与德国方面所作的估计是一致的。雷德尔海军元帅在十二月十一日和吉斯林见了面。这次会见是由一个叫做维拉姆 - 哈格林的挪威商人通过罗森堡安排的,这个商人由于业务关系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德国,他是吉斯林在德国的主要联络员,哈格林和吉斯林告诉雷德尔许多消息,他都及时记录在海军的机密档案里。

吉斯林说——英国计划在斯塔瓦格尔附近登陆,而克里斯丁散则被提出可能作为英国的基地。挪威的现政府、议会以及整个外交政策都控制在霍尔-贝利夏的亲密友人、著名的扰太人哈姆勃罗(卡尔 - 哈姆勃罗是挪威议会主席)手中——关于英国占领后对德国所造成的危险,他作了详尽的叙述——为了在英国行动之前先发制人,吉斯林建议「把必要的基地交由德国武装部队自由处理。在整个沿海地区的铁路、邮政和交通的重要岗位上的人员,已经为这一目的而被收买过来了」。他和哈格林来到柏林是为了建立「将来和德国的明确关系——希望能召集会议讨论有关联合行动和把部队运到奥斯陆去等等问题」

雷德尔被深深地打动了,后来他在纽伦堡供认了这一点。他对他的两个客人说,他要和元首商量一下,然后把结果通知他们。第二天他就这样办了,开会的时候,凯特尔和约德尔也在场。这个海军总司令(在缴获的档案中有他的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对希特勒说,吉斯林已经给他「一个可靠的印象」。然后他就摘要叙述了这个挪威人所订的计划,强调吉斯林「和挪威陆军军官们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为了「举行一次政变以接管政府并请求德国援助」所作的准备工作。所有出席的人一致认为,不能让英国占领挪威,但是雷德尔却忽然谨慎起来。他指出,德国对挪威的占领,「自然会招致英国采取有力的对策——而德国海军还没有充分的准备,足以作长期的对抗。万一要实行占领的话,这是一个弱点」。另一方面,雷德尔又建议准许最高统帅部

与吉斯林一起制定计划,以进行准备工作和按下列两种方法之一实行占领:

甲、通过友好方法,即由挪威要求德国军队协助;

乙、通过武力。

希特勒并没有准备好在这个时候走这一着。他回答说,他首先要亲自和吉斯林谈一谈,「以便对他有所了解」。

就在第二天,即十二月十四日,他和吉斯林谈了话。雷德尔亲自把这两个挪威卖国贼送到总理府。这次会见的记录虽然没有找到,但是吉斯林,正如他给那位海军首领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样,显然也给这位德国独裁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就在当天晚上,希特勒即命令最高统帅部和吉斯林会商,草拟一项计划。哈尔德听说这个计划也将把对丹麦的进攻包括在内。十二月十六、十八两日,尽管希特勒由于忙于应付有关斯比伯爵号的坏消息,但他还是连续两次接见了吉斯林。可是,海军的受挫看来使他对于主要依靠海军进行的斯堪的纳维亚冒险更加小心起来。据罗森堡说,元首对吉斯林强调,「挪威的态度最好是——完全中立」。但是如果英国人准备入侵挪威,德国人就不能不抢先占领。同时,他也将供给吉斯林一些经费,以对付英国的宣传和加强他自己的亲德活动。一月间,先拨给了他二十万金马克,并答应从三月十五日开始每月给一万英镑,连续三个月。

圣诞节前不久,罗森堡派了一个名字叫作汉斯一威廉 - 夏特的特务到挪威去和吉斯林一道工作。圣诞假期中,有少数参与内幕的最高统帅部军官,开始考虑最初定名为「北方研究」的计划。海军方面,对此是有意见分歧的。雷德尔确信英国想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挪威,但海军作战参谋部的作战处却不同意这种看法,在它的一九四○年一月十三日的秘密作战日志里,透露了他们的不同意见。

作战处不相信英国有可能马上占领挪威——(它)认为如果没有英国进攻的成胁,德国占领挪成就将是一个危险的行动。

因此,海军作战参谋部得出结论说,「最有利的解决办法,无疑地就是维持现状」,并且强调说这样就可以继续利用挪威的领海,使铁矿砂的运输「完全安全」。

希特勒对于海军的迟疑和最高统帅部在一月中旬向他提出的「北方研究」,的结果报告都感到不满。一月二十七日,他要凯特尔发出一道绝密的指令,说明「北方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在元首「本人的直接监督之下,『继续进行,并指示凯特尔负责准备一切。于是在最高统帅部成立了一个由海、陆、空三军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的工作小组。这一军事行动计划以后就用」威塞演习「的代号。

这一步骤,似乎表明希特勒对于占领挪威不再犹疑不决了。如果在他的思想上还有任何怀疑的话,那么,经过二月十七日在挪威领海上发生的事件,他的任何疑团都完全驱散了。

原来斯比伯爵号的一艘辅助供应舰阿尔特马克号,设法通过了英国封锁线偷偷地向德国开回来。二月十四日在挪威领海内向南朝德国航行时,被一架英国侦察机发现了。英国政府知道,舰上装有被斯比伯爵号击沉的英国船只被俘船员三百人,他们是被当作战俘运到德国去的。挪威海军军官曾对阿尔特马克号供应舰作了一次马马虎虎的检查,发现舰上并没有俘虏,也不是武装舰只,于是发给通行证,准予开回德国,但是丘吉尔了解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他亲自命令一个英国驱逐舰队开人挪威领海去登上德国船解救俘虏。

英国驱逐舰哥萨克号在舰长菲力普 - 维安海军上校的指挥下,于二月十六日夜间在阿尔特马克号隐藏地点约新峡湾去执行它的任务。经过一阵混战之后,德国人死亡四人,受伤五人,英国上船的人员解救了二百九十九名海员,这些人原来都被关在货仓里和一个空油槽内,为的是避免被挪威人发现。挪威政府就英国侵犯挪威领海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但张伯伦在下院作答说,挪威准许德国人使用自己的领海,运输英国俘虏到德国俘虏营去,本身就已经违反了国际法。

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使他最后打定了主意。他由此认为,挪威不会认真反对英国在自己的领海内使用武力。从约德尔的日记中可以看出,阿尔特马克号舰上的斯比伯爵号船员没有作更顽强的战斗——「没有抵抗,英国未受损失」——也使希特勒非常愤怒。据约德尔的日记透露,二月十九日希特勒极力催促完成「威塞演习」的计划。他对约德尔说,「把舰只装备好,把部队准备好」。他们还缺一个领导这整个行动的军官,因此,约德尔就提醒希特勒,已经到了指派一位将军和参谋人员的时候了。

凯特尔提出一个军官,他就是曾在第一次大战末期随冯 - 德 - 戈尔茨将军的师团在芬兰作战过的尼古拉斯 - 冯 - 福肯霍斯特将军,他现在正在统率西线的一个军。希特勒对于指派一个指挥官来从事北方冒险这样的小事过去一直没有放在心上,这时,马上就把他召回来了,这位将军虽然出身于原来叫做雅茨仁伯斯基而现在又改称为福肯霍斯特(德文的意思是「鹰巢」)的西里西亚的军人世家,但元首并不认识他。

福肯霍斯特在纽伦堡的一次提审中,曾谈起二月二十一日清晨他们第一次在总理府见面时的情况,这次会见是很耐人寻味的,福肯霍斯特从来也没有听见过什么「北方研究」计划,而且他也是第一次面对这个纳粹统帅,希特勒显然没有能使他像所有其他将领那样产生敬畏的情绪。

(他在纽伦堡说)我听命坐下。后来我又遵命把一九一八年芬兰作战的情况告诉元首——他说:「坐下,把当时的情况告诉我。」我就说了。

后来,我们站了起来,他把我带到铺满了地图的一张桌子旁边。他说:「——德国政府已经知道英国人企图在挪威登陆——」

福肯霍斯特说,他从希特勒那里得到的印象是: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对领袖的「立即执行计划」起了最大的影响。使这位将军感到惊奇的是,他当场立即就被指派为执行这个计划的总司令。希特勒还说,陆军将交给他五个师由他指挥,目的是占领挪威几个主要的港口。

希特勒在中午时分叫福肯霍斯特退去,并且要他在下午五时带着他的占领挪威的计划回来报告。

(福肯霍斯特在纽伦堡说)我出去买了一本旅行指南,想看看挪威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对它一点也不了解——后来,我回到了我的旅馆的房间里,根据旅行指南进行工作——下午五时,我回到元首那里去。

最高统帅部制定的计划从来也没有给这位将军看过,因此他根据一本旧旅行指南制定出来的计划可以想象得到,是相当粗糙的,但看来却已经使希特勒满意了。计划预定在奥斯陆、斯塔瓦格尔、卑尔根、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五个挪威港口各分配一个师的兵力。福肯霍斯特后来说:「你所能做的也就是如此而已,因为它们都是大港口。」这位将军在宣誓保守秘密和受到「赶快进行」的催促以后,就辞退出来,开始进行工作了。

正在忙于准备进攻西线的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对于这些工作的进行,基本上是不知道的。直到二月二十六日福肯霍斯特谒见陆军参谋总长并请求派一些部队、尤其是山地作战部队来执行他的任务,到这时候,他们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哈尔德并不怎么积极合作;实际上他很为恼火,他要求更多的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有什么需要。哈尔德在日记里叹息说:「这些事情,元首和勃劳希契从来没有商量过,这种情况必须在这次的战争史上记载下来!」然而,对这些旧派将领、尤其是对他的参谋总长异常瞧不起的希特勒,是不能推三阻四的。他在三月二十九日热心地批准了福肯霍斯特的计划,包括增加两个山地作战师,并且宣称还需要更多的部队,因为他要「在哥本哈根摆下重兵」。丹麦肯定地成了希特勒的进攻物件;因为空军想得到那里的基地,以便进攻英国。

第二天,三月一日,希特勒为「威塞演习」发出了一道正式指令。

绝密

斯堪的纳维亚局势的发展,要求作占领丹麦和挪威的一切准备。这一作战行动,可以防止英国对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的侵犯。此外,它还可以保证我们在瑞典的铁矿基地,并为我们的海军和空军提供进攻英国的更为广阔的出发线——

从我们的军事、政治力量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军事、政治力量的对比来看,使用于「威塞演习」的兵力,越少越好。数量上的弱点,应以大胆行动和出奇制胜来弥补。在原则上,我们应当竭力使这一行动像是一次和平占领。它的目的是以武力维护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中立。相应的要求将于占领之初递交给这些国家的政府。必要时将举行海、空军示威,以便为这些要求提供必要的压力。如果示威不行,遇到抵抗,就用一切军事手段加以击溃——越过丹麦国界和在挪威登陆,必须同时进行——

最重要的是,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和西方的敌人,应该用奇兵袭击——只有在从海上出发的时候,才让部队知道实际的目标。

据约德尔报告,就在三月一日那天晚上,陆军总司令部由于希特勒要求抽调军队到北方作战而「大为生气」。第二天戈林又对凯特尔「发了一顿脾气」,并且跑到希特勒那里去诉苦。这位肥胖的元帅,由于长期以来未得参与机密,并且由于空军已经置于福肯霍斯特的指挥之下而感到愤怒。希特勒在一场严重的互争权力的威胁之下,于三月五日召集三军领袖到总理府,企图平息这场纠纷,但是也无济干事。

(约德尔在日记里写道)元帅(戈林)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事先没有跟他商量。这次讨论几乎是他一人在说话,他并且试图证明所有以前的准备都毫无用处。

希特勒为了安抚他,稍微作了一些让步,计划仍迅速进行。根据哈尔德的日记,他早在二月二十一日就有这样的印象:对丹麦和挪威的进攻,要在对西方发动了进攻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以后才开始。究竟先开始哪一个行动,希特勒自己是犹豫不决的,并且在二月二十六日向约德尔提出这个问题。约德尔建议把这两个行动完全错开,希特勒同意说,「如果可能的话,就这样办」。三月三日,他决定「威塞演习」应该在「黄色方案」(进攻西方的代号)之前执行,并且「很严厉地」对约德尔说:「必须在挪威迅速采取强而有力的行动。」这时,勇敢的但是在人力上寡不敌众和武器上弱不敌强的芬兰军队,遭到俄国的强大进攻正面临着覆灭的灾祸,据可靠的报告,英法的远征军即将从苏格兰基地开往挪威登陆,准备通过挪威和瑞典到芬兰去援救芬兰人。这一威胁就是希特勒急于行动的主要原因。

但是,三月十二日,俄芬战争突然以芬兰接受俄国苛刻的请和条件而停止了。这在柏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它使德国不用再不得人心地支持俄国进攻芬兰,而且也使苏联接管波罗的海的企图暂时中止下来,但是,就希特勒自己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冒险来说,俄芬战争的停止使他感到很为难。正如约德尔在日记中所吐露的那样,这使占领挪威和丹麦的「动机」「难子解释」。他在三月十二日写道:「芬兰和俄国的请和,使英国而且也使我们失去占领挪威的任何政治依据。」

希特勒现在确实很难找到借口。三月十三日,忠实的约德尔写道:元首「还在找寻理由」。第二天,他又写道:「元首对于如何为『威塞演习』辩解,还没有拿定主意。」更糟糕的是,雷德尔开始泄气了。他「怀疑在挪威搞预防性战争(?)是不是还有重要意义」。

现在希特勒踌躇起来了。这时,又遇到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怎样应付美国副国务卿塞姆纳尔 - 韦尔斯。他是奉罗斯福总统之命于三月一日到达柏林,企图试探在西线开始大屠杀以前是否有终止战争的可能性的;(二)怎样取得由于受到忽视而被激怒了的意大利盟国的谅解。希特勒还没有考虑怎样答复墨索里尼一月三日的一封盛气凌人的来信。柏林和罗马的关系显然已经冷淡下来了。德国人有一定的理由相信,塞姆纳尔 - 韦尔斯现在到欧洲来,是想把意大利从已经有裂痕的轴心拉开,并且说服它: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要和德国一起作战。各种警告从罗马传到柏林,说明现在已经是采取措施使这位怀恨在心的意大利领袖保持联合的时候了。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