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语法隐喻
一、概述
人类通过隐喻认知了世界,发展了思维,健全了概念,丰富了语言,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在词汇层面、话语层面上,而且还体现在语法层面上。对语法隐喻的研究不仅可表明语言结构发展的历史,反映出人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而且对人类的认知、思维、概念的建构和形成具有其他隐喻同样的功能。一方面,客观世界、感知体验、认知推理是形成语法隐喻的基础;另一方面,语法隐喻也有助于我们表达思维和认识客观世界。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科学的兴起,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兴旺时期,隐喻认知理论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1985:342)中主要在功能语法框架中提出了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一概念,认为隐喻现象不仅出现在词汇层,而且也常发生在语法层。后来该学派中其他学者,如:Ravelli、Martin、Goatly、Thompson等人接受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我国学者胡壮麟(1996)、朱永生(1994,2000)、郎天万和蒋勇(1997)等学者对此都有论述。
胡壮麟(1996)曾对语法隐喻下了这样的定义:
在构成隐喻的两个概念领域中,其中至少一个领域应与语法形式有关。
他在论文中引用了中世纪的学者John of Salisbury说过的一句话:语法模仿的毕竟是自然,其起源部分归之于自然。他还指出:
语法隐喻强调的是语法概念或形式与现实世界或语义之间的关系,并将语法隐喻的形式归纳为3类:
(1)以语法术语来隐喻现实世界;
(2)以语法结构来隐喻现实世界;
(3)以语法理论来隐喻现实世界。
例如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认为语法中“格(Case)”这个术语源自希腊语的ptosis(直译为“跌落”),它反映了从词源学上那时的人们对该术语功能的一种认识,即一个词跌落在另一个词上,以此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原先从现实世界通过隐喻方式借鉴而成的语法术语,还可被转用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例如中世纪有人抨击罗马教廷时说:语言中有六个格,但罗马只要两个就可以了:与格(Dative)和宾格(即控告格,Accusative),前者隐喻“贪污”,后者隐喻“虚伪的诉讼”,就把那时的罗马教廷一手捞钱,一手整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据此我们认为胡壮麟对语法隐喻所下的定义中的“语法形式”可包括:语法术语、语法结构,乃至语法理论。又例:
[132]Men are verbs,but not nouns.(Black,1979:23)
这里的verbs和nouns可以说是两个语法术语,也可算作语法隐喻,在喻说男人应当干活,而不是让人看的物品。
这两个语法术语,原来也是来自现实世界和感知认识。verb源自拉丁语中的verbum,意为“word(词语、言语)”,根据Herder(1999:65)的观点:
跟人关系最密切、对他的语言影响最大的,便是他需要表达的对象——行为、活动、事情等,因此,最初他必须一一应付那么多的行为、活动、事情,其结果是,几乎每一种状态都被赋予了新的动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要用word来表示verb。noun源自拉丁语的nomen,意为“name”,表示人或事体名称的。可见这两个语法术语都与现实世界或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有关。而在例[132]中这两个语法术语被隐喻性地用来指“干活”和“物品”,使其有了新的含义。
又例:当某男士被问及其婚姻状况时说:
[133]我与她已是过去时了。
这里就借用语法术语“过去时”来喻说他与她已离婚这样一个现实。以此类推,还可说:
[134]我与她还处于进行时呢!
[135]结婚还是将来时呢!
在《中国民航》(2003年第4期)有一篇题为“科技进行时”的文章,列出了22种未来最新科技成果,这一标题正是借用了语法术语“进行时”来表示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在一次语言学学术会议的聚会上,一位学者不想喝酒了,说了句:
[136]喝酒已是完成时了。
另一位学者接过话题说:
[137]不是完成时,是完成进行时。
意思是还要继续喝。在这一对话中用了两个语法术语:“完成时”和“完成进行时”,十分幽默地传递了各自的信息,同时也反映出了对话者的行业特征。
在《间谍不死》书中第四章的标题为“带问号的一年”,也是一个语法隐喻。
还有一则故事说:在某家庭中丈夫总用疑问句,老婆总用祈使句。这是在说丈夫总是在不断向老婆“请示工作”,老婆总是在不断“下达命令”,十分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气管炎”(妻管严)的画面。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位怕老婆的人说:
[138]My wife always says ‘You shall’,and I always say ‘I will’.
也是巧用两个情态动词表达了“老婆总是下命令,丈夫总是要服从”的意思,两则故事似有异曲同工之处。
Fónagy(1999:18)在“Why Iconicity”一文中从象似性角度论述了语法隐喻现象:
(1)时态替代 。用过去时、将来时代替现在时,可表明一种距离感,因为过去和将来都不能被直接看到,这就传递了一种与现在没有直接关系的含义,如:过去时虚拟用法可表示“谦虚”。
(2)人称替代 。用单数第3人称代替第2人称,从人称上加大距离,没有直接称呼对方,以避免词语会触及、涉及或伤及对方,如:his Majesty,his Grace等。还可用“我们”来代替“我” 。也可用第2人称代替单数第1人称,为军事用语,表示下属要无条件地服从。
(3)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也可被隐喻性引申出其他新用法,例如引号原是用来引用别人原话的,现发展出20多种用途,包括讽刺用法。在50年代的匈牙利报纸上,“理论”、“思想”被加上引号后表示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含有不是真正的理论或思想的意思。
(4)大小写 。在19-20世纪的英国和德国诗歌中,词首常用大写字母代替小写字母,以示巴洛克式的风格,强调抽象名词,或使抽象名词具有“寓言特征”。
一般说来,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致有两种情况:选用与现实情况一致性(Congruence)较高的语句形式,即语言较为贴近现实,表述更为直截了当,具有一种典型的或无标记的体现形式;也可选用其他与现实不相符或不完全相符的形式,用隐晦的、曲折的、不一致的方式反映客观现实,这就使得语句具备了一定的标记性,此时语句就具有隐喻性。当然还有很多介于两者之间的表达形式。
二、Halliday对语法隐喻的分类
Halliday所论述的说法隐喻与上文不同。他是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参见第十章第一节)上论述了语法隐喻理论。根据这三大元功能就可相应地建立三类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Halliday在区分两类隐喻“词汇隐喻(Lexical Metaphor)”和“语法隐喻”的基础上,将语法隐喻主要分为两小类: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他在1985年《功能语法导论》中在论述语法隐喻时并未提及语篇隐喻,可见他对语篇隐喻持保留态度。
(一)概念隐喻
概念功能在英语中主要体现形式是及物系统(Transitivity System),表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各种经历按性质或特点编入语言,从而可通过语言来反映人类各种活动的主体、过程、环境。Halliday(1985)的及物系统理论认为人类主、客观世界的各种活动可描写为六种过程: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存在,它们都可被隐喻为另一个过程。例如:
[139]Mary saw something wonderful.(心理过程)
[140]A wonderful sight met Mary's eyes.(物质过程)
相比之下,例[140]与现实距离较大,以一种曲折的方式反映了事实,其结构与现实结构具有不一致性(Incongruent),用物质过程来喻说心理过程,这就是一种概念隐喻。胡壮麟(2000)将其描述为:“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由于及物系统中的过程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主体对活动的认识角度发生了改变,活动过程中的有关参与者,以及分句中的功能成分(参与者、过程、环境)也就会发生变化,
原来作为Actor(动作者)的Mary在下一句中仅被说成是eyes的所有者,其功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心理过程被分解成下一句的动作者(sight)、物质过程(meet)和目标(eyes)。可见,在这种隐喻化过程中,多将一个常见的、具有一致性的语法形式隐喻为另一种隐含性的表达形式,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上体现时,又可从一种形式(如短语、词类等)隐喻为另一种形式,词性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名词化现象(用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形容词、介词、连接词表达的概念,参见下文),或名词、介词、连接词等喻用为动词,或其他词类之间的转用等(参见Halliday:1996)。
(二)人际隐喻
英语中的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来体现的。我们知道几种基本的言语交际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存在着大致的对应关系:陈述功能一般用陈述语气,疑问功能一般用疑问语气,提供功能和命令功能一般用祈使语气。
[141]Don't go there now.
[142]Do you think it is ok for you to go there now?
若用疑问语气(例[142])来表示祈使语气,则属于人际隐喻中的语气隐喻。而且,英语中各种语气之间可以有多种言语行为的转换。
情态是话语发出者用来表达自己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的,在英语中常用各种情态成分加以表达:
[143]It is probably going to rain.
[144]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把原来含有情态成分probably的分句变成了不含情态成分的分句(例[144]中的宾语分句更接近事实),用另外一种方法I think分句来表示原来的情态意义,这就出现了人际隐喻中的情态隐喻。英语中有许多表达情态的方法,如情态动词、实意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它们之间也存在多种相互转换使用的现象。
三、语篇隐喻
至于语篇隐喻能否与语言元功能建立起对应的关系,胡壮麟(2000)对此作了专门论述。在Halliday与Martin(1993)的合著中曾述及此事:语法隐喻通过展开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成为组篇的工具。Martin(1993)则提出了隐喻性主位(Metaphorical Theme)和隐喻性新信息(Metaphorical News)两种语篇隐喻的观点,例如:
[145]Between 1937 and 1945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almost doubled.
[146]This increase was faster than otherwise would have occurred.
例[145]中的新信息经过名词化(Nominalization)成了例[146]中的主位“The increase”。
我们知道,科技语篇中名词化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一种典型的语法隐喻。因为,一般说来应该用一个分句来表示一个命题,这才具有一致性,倘若将一个分句所表示的意义压缩成一个名词短语,用作另一分句中的某一成分,此时就会发生名词化现象。名词化将过程和特征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辞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如:
[147]If machines are tested by this method,some power will be lost.
[148]The testing of machines by this method entails some loss of power.
例[148]将例[147]中的用动词表达的两个过程概念(test,lose)换用成了名词(testing,loss),使得语句简练、经济,体现了科技人员更关心科学中的现象(Herbert,1965:161—164)。这类语法隐喻从语法结构上看降低了句法级阶,分句降为名词短语,但具有重塑人类经验的语篇功能,同时也扩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Halliday于1996年的论著中将语法隐喻分为:
图 12.3
可见,Halliday对语篇隐喻一直持某种程度的保留(胡壮麟,2000;Thompson,1996),他(1996,1999)更倾向于把名词化现象划归于词汇语法层。他还倾向于把人际隐喻(情态系统、时态等)也划归于概念隐喻之中,这样也就表明了他不赞成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的立场。当然将语法隐喻分为这三类也有其明显的可取之处:可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相对应。
四、语法隐喻的使用
语法隐喻与其他隐喻一样,都具有反映和重塑人类经验的重大作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认识策略。L & J的认知隐喻理论虽也曾提及语法范畴在产生隐喻过程中的作用,但主要论述了词汇隐喻,而Halliday(1996,1999)等学者不仅仅将隐喻理论限于词汇层面,更将其拓展到了词汇语法系统,并认为语法隐喻比词汇隐喻更为抽象,处于更高层面。
一般认为,儿童的隐喻能力是随着年龄而增长的(第十三章第四节第七点),而且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但根据Halliday等学者的观点,既然语法隐喻处于更高层面,更为抽象,从理论上说掌握语法隐喻应稍后于词汇隐喻。Halliday & Martin(1993)指出:儿童要在八九岁之后才开始操作语法隐喻,Halliday后来在1999年的论文中又说:儿童上小学时开始学习书面语法,进中学时开始学习语法隐喻(参见胡壮麟,2000)。如此说来,词汇隐喻的操作好像要早点。
语法隐喻的运用与许多因素有关,特别是交际方式。一般说来,相对于书面语来说,口语中的语法隐喻要少得多。朱永生(1994)曾指出:
书面语言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口头语言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书面交际则不同,作者和读者都有可能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分析理解那些转弯抹角的句子。
在平时的口头日常交际(不包括读书面报告、文章等)中,倘若讲话者主要是传递信息,而不讲究什么表达手法,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修辞语句,此时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尽量少地采用一致性程度低、具有深度隐喻性的语句,注重语句的“透明度”和“直接性”。在口头日常交际中,与现实世界一致性程度高的无标记性语句,则符合这种高“透明度”和“直接性”的要求,当然也不乏听到一些表达新颖、一致性程度低的语句,借以调谐、取得幽默、增加语句感染力。但在书面语中情况则有所不同,作者为了追求语言表达新颖奇特,以吸引读者,不至于对满篇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语句感到乏味,此时就常会使用一些与现实世界一致性程度低,甚至与其相违背的语句。作者可采用更加多样的修辞手段,涉及语音层(押韵、对称、节奏等)、词汇层(词汇隐喻、词语文体)、语法层(句型、结构、跨过程类型选择、跨及物系统功能成分)、语义层(更换描写角度、或含蓄、或明了,或深沉、或直接)等,以取得一种表达形式多样化的效果。当然了,倘若满篇都是有标记的、一致性低或违背一致性规律的语句,则又会使人感到矫揉造作、哗众取宠,觉得过于费解、沉重。
可见语法隐喻与交际主体、方式、体裁、文风、情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思考题:
1.简述隐喻认知理论的意义所在。
2.按文中对隐喻的分类分别找出英语和汉语的例证,并加以对比。
3.试述下列隐喻中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尝试写出其对应的非隐喻表达:
(1)Literary language is a kaleidoscope of lights and shadows.(Keith Fort)
(2)A word is a door that opens onto the hypocritical and inexact world of idea.(Keith Fort)
(3)Literature is the worthless commodity in the market place where it is bartered for money.(Keith Fort)
(4)The driver popped his head out of the window,bulged his ping-pong-ball eyes at the policeman.(Robert Loouer)
(5)Paul's head was on fire with pain.(Robert Loouer)
(6)The thick willow scrub along the river flamed with sharp and positive yellow leaves.(John Steinbeck)
(7)Mr.Flowerdew fell in love with Miss Sharp,being shot dead by a glance of her eyes which was fired all the way across Chiswich from the school-pew to the reading desk.
(8)It was a fair,sweet and honest country face,reposing in a nest of wavy chestnut hair.(Thomas Hardy)
4.试析马丁·路德·金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中的隐喻。
5.分析汉语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并对其加以分类。
6.一位中文教授对学生们说:要学好《古代汉语》需要掌握五法:A燕子垒窝;B老牛吃草;C母猪吃食;D医生看病;E小姐穿衣(摘自《故事会》2005年3月上半刊)。试解释这5个隐喻的喻底(即含义,或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关系。
7.试析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隐喻,特别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提示:多个喻体喻说一个本体。本体“我”是一个集合体,在苦难的历史时代,指一切凋敝、痛苦的总和;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指一切新生命的先兆。):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遂洞里涡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疼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8.阅读下段文章,分析其中的概念隐喻LANGUAGE IS A LIVING ORGANISM:
Yet there is one extra worry to add in,language loss.Ninety percent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may be in danger.Around 6,000 languages are currently spoken in the world.Of these,half are moribund in that they are no longer learn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speakers.A further 2,500 are in a danger zone,in that they have fewer than a hundred thousand speakers.This leaves around 600,a mere ten percent of the current total,as likely survivors a century from now.Of course,languages inevitably split,just as Latin eventually split into the various Romance languages.So some new languages may emerge.But the diversity will be much reduced.The splendiferous bouquet of current languages will be withered down to a small posy with only a few different flowers.(Atchison,1997:95)
————————————————————
(1) 明喻和隐喻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从真值论角度来看,一切明喻都是真的,而大多数隐喻是假的(Davidson,1998:859)。
(2) 很多学者主张应区分隐喻和转喻,如Gibbs(1999:36):In metaphor,there are two conceptual domains,and one is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other,usually very different,knowledge domain.Metonymy involves only one conceptual domain,in that the mapping or connection between two things is within the same domain.
(3)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原始初民由于受到认识的限制,常常把周围的事体看成像自己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因此多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认识世界。这种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4) 亦有学者将这类隐喻称为转喻,因为在转喻的结构中就只有喻体,本体从不出现。
(5) 本节主要为李弘教授所作。为对隐喻理论有一较为全面的论述,本章将李文作了部分修改收录于此。
(6) 拟声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的例子,它们虽然在语言词汇中所占比例很小,但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它们是词汇之初,无疑是人类最古老的构词方法(汪榕培,1997:88),是语言的起源(Herder,1772/1999:39)。
我们认为拟声或语音象征这一类的语音象似性,从宏观角度来看,可视为一种转喻,即在同一域中用整体代替部分,或部分代替整体或另一部分。用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这一部分现象来喻指整个事物,可视为一种语音转喻。
(7) 寿堂、寿木、寿衣;逝世、殉职、遇难、就义、百年之后、遭不幸、与世长辞、乘风飞天、去见马克思、辞世、谢世、物故、合上了眼帘、停止思想、生命的火花熄灭了、心脏停止了跳动、巨星陨落、牺牲、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殉国、殉难、捐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离开了人间、粉身碎骨、肝胆涂地、肝脑涂地、同归于尽;已是到时候的人了、归天、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永远起不来了、永远睡着了、再也见不到他了、过去了、老了、大解脱、两腿直了、两腿一蹬;翘辫子、上西天、一命呜呼、完蛋、报销、断气、呜呼哀哉。还有:身故、故去、长辞、不在、不起、过世、弃世、下世、下辈子、作古、就木、回去、告老、仙游、升天、西归、入土、回老家、魂归西土;驾崩、山陵崩、宾天、卒、圆寂、涅槃、羽化、坐化、上天堂、末日;终、登仙、寿终正寝、见背;殇、早殉、夭折、夭逝;病故、病逝、殍、殛、溺、缢、绞、遇难、丧身、殒命、阵亡,等等。
(8) 汉语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可用我们来代替“我”或“你(们)”,例如一个外单位的人A来一个单位X办事,为了尽量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A故意将X称作“咱们这个单位”。还可能把“我”说成“人家”,以适当拉大距离。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