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1 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发布于 2025-02-01 18:15:26 字数 398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一、知觉的定义

1.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感觉是把信息传递到神经系统的过程,通过感官从外部客观世界或从自身获取各种信息。此外,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解释和综合评定,即对其进行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知觉是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知觉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综合的有机结合。同时,知觉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知识、经验及各种心理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的制约,因此,可能会出现知觉错误的情况。

例如,一个苹果,先感觉它的颜色、形状和味道,进而形成一个整体形象,可以将它和西红柿分开。接听电话时,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这里“传来的声音”是感觉,“熟悉的”是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相互作用,便产生“谁在说话”的知觉。

2.感觉和知觉的异同点

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是:感觉和知觉都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情的主观反映,都是人脑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不同点是:首先,二者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信息是简单具体的,它主要由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所决定。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由所感知到的各个属性组合而成的完整映像,且往往带有主观性;其次,二者产生的性质不同。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过程,主要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和刺激信息的物理特征,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相同的刺激信息会引起相似的感觉。而知觉是纯粹心理活动,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借助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把当前刺激物认知为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如果感知的事物与过去知识经验没有联系,便不能马上确认为一定的对象。知觉受个人特点的制约,一个人的知识和兴趣、情绪等都会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不同的人对于同样对象的知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刺激信息产生的知觉可能不同。最后,二者的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知觉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以对复杂刺激物的多种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整合。在知觉的过程中,既有当前刺激信息引起的兴奋活动,又有过去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恢复过程。

3.知觉的作用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例如,在马路上散步,忽然发现路旁有一个闪闪发亮的东西。这时只是觉察到一个物体的存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他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认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例如,当人们走近路旁那个闪闪发亮的东西,经过仔细观看和摆弄之后,看清它的形状是圆的,它的光亮的表面能够反映出自己面部的形象……从而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并断定它是一面镜子,这就是分辨和确认。

4.知觉的选择性注意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感觉对事物各个属性知晓得越丰富、详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得越完整而准确。但知觉常常只占用感觉到的信息的一小部分,因此,知觉常常出现变化,选择性注意。例如,同时听左、右耳机里播放的不同内容,很难准确掌握左右耳同时听到的信息,因此,在开车时使用手机,会减弱对交通信息的觉察和反应,从而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

知觉直接依赖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例如,物体颜色和明度的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音调和音响的知觉依赖于声波的频率与声压水平,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等。对这些特性的加工称为自下而上加工,或称数据驱动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孤立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以及知觉者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还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这种加工称为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如,将要和不认识的人见面,事先对他的判断和期望会影响对该不认识的人的识别和确认。

三、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把知觉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1.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2.物体知觉

物体知觉可以根据知觉水平高低分为一般知觉(单纯知觉)和复杂知觉(综合知觉)。一般知觉中按在知觉中起主导的感官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复杂知觉可以根据事物具有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是后天习得的条件反射,是由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视觉占主导。空间知觉主要包括:形状知觉: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判断事物的形状;大小知觉: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判断事物的大小;深度知觉:判断物体的距离及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相对距离,即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方位知觉:依靠视、听、触、动、平衡觉等协同活动,判断物体所处方位(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空间知觉在体育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如打篮球时对篮板、篮框、球员间的距离及方位判断,或跳高、跳远时对助跑距离的判断,均对空间知觉有较高要求。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就是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时间知觉也是后天习得的。时间知觉主要有长短知觉、速度知觉和节奏知觉。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就是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机体觉、运动觉等系统协同参与的结果。运动知觉主要由物体真正运动引起,在特定条件下,静止的物体也会让人产生运动知觉。

(4)错觉

知觉还有一种特殊形态:错觉,即知觉的映像与事物的客观情况不相符合。

四、知觉的活动过程

1.知觉链

知觉链是指组成知觉活动过程的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人们形成正确知觉所不可或缺的。

(1)外界环境。是指在环境中作为知觉来源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特征、位置及其分布。

(2)中介物。外界环境中物体的各种属性,通过中介物,如光、空气、力、热等传递到人的感觉器官。

(3)刺激物与感觉器官相互作用的过程。

(4)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各种外界信息的过程。

(5)大脑对传入到皮层相应透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

2.格式塔的知觉理论

格式塔的知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威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他们认为,人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尽可能地运用简单的方法去“整体”地认识外界事物,遵循“概略”规律并受神经系统的制约。

3.构造主义的知觉理论

构造主义知觉理论强调先前经验对知觉活动的重要影响,一个人把记忆中的先前经验参与到由刺激所诱导出来的知觉之中,从而构造出某种知觉图像。构造主义知觉理论认为,有组织的知觉是从一个人的记忆中选择、分析并添加某些刺激信息的过程,而不是格式塔知觉理论所认为的是大脑组织的“概略”规律所引起的自然操作结果。当人们知觉外界物体细微特性和特点时,往往借助记忆中的过去经验作“任意选择”,因此,同样刺激物可以由于知觉者各自经验的不同而被构造成不同的知觉图像。

4.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

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由巴甫洛夫创立,该理论认为,知觉是知觉者借助动作行为习得的活动及在活动中习得的经验影响和指导着的知觉活动。比如,儿童在视觉发展的早期阶段,眼球运动并不倾向于追随物体的轮廓线条,而是全神贯注在面前的图形特点上,先是用手指来触摸和描绘某物体模式的轮廓,然后才用眼球运动来代替这种手指的活动。这些理论假设已在儿童、恢复视力的成年人以及脑损伤后重新获得视觉患者身上得到了证实。这说明活动以及由动作行为而导致的学习经验对知觉活动来说是重要的。

5.吉布森的知觉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的环境是由具有结构的表面组成的,当在观看三维空间的客观环境时,其表面是有结构的,它为知觉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如鹅卵石街道、近宽远窄的火车轨道等,知觉者在认识这些结构表面的同时确定该事物。因此,知觉是有赖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又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水平如何有关。但吉布森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并不像动作行为知觉理论说的由运动导致知觉,而是知觉指导了运动。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