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在前四章中,我们介绍了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来表达自己。本章我们将探讨如何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 布伯(Martin Buber )对此作出了描述:“ 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然而,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法国作家西蒙娜· 薇依(Simone Weil )写道:“ 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 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 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我和女儿的一次对话提醒我,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有一天,我女儿在照镜子时说:“ 我丑得像一只猪。”
“ 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我大声宣布。女儿很不高兴地看了我一眼,喊了声“ 爸呀” ,然后摔上门出去了。我的安慰看来不合时宜。也许,她只是希望我留意她的感受。也许当时我最好问她:“ 你对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吗?”
我的朋友霍利· 汉弗里(Holley Humphrey )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 建议: “ 我想你应该……”
· 比较: “ 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 说教: “ 如果你这样做…… 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 安慰: “ 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 回忆: “ 这让我想起……”
· 否定: “ 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 同情: “ 哦,你这可怜的人……”
· 询问: “ 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辩解: “ 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 纠正: “ 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哈罗德· 库希纳(Harold Kushner )拉比在《当好人遭到了厄运》一书中诉说了他的苦难。在他儿子临死时,听到人们的安慰,他极为痛苦。然而,想到 20 多年来他在别人遭遇不幸时也说同样的话,他更是伤透了心!
我们常常认为,在亲友感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然而,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对于从事心理咨询或热线服务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一次研讨班中,我问 23 位心理医生,如果向他们求助的人说“ 我快要崩溃了,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我收集好他们的书面回答后提议:“ 我将依次大声读出这些书面回答。假定你是那位求助的人,如果你认为某个回答表达了对你的理解,就请你举起手来。” 在 23 个回答中,只有 3 个有人举手。其中,最常见的反应是,像“ 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类的问题。也许,他们是希望通过收集足够的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事实上,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 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