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ICM 与转喻
一、概述
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在原型理论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Lakoff的观点,隐喻是基于从一个ICM向另一个ICM的映射,通过映射限定了两个ICM的关系,而转喻是指在同一个ICM之内表述和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即可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两者具有接触或邻近关系(Contiguity;Contiguous),它在范畴识别和理解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可用表示范畴的pill来指代其中的一个成员birth control pill,也可能会用范畴中的一个成员aspirin来指代整个范畴pain-relieving tablets。
Taylor(1989:124,139)认为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为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因为我们首先会通过接触或邻近来认识事体之间的关系。Panther & Radden(1999:1—2)也指出: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at metonymy is a cognitive phenomenon that may be even more fundamental than metaphor … Metonymy is understood as a conceptual process in which one conceptual entity,the “target”,is made mentally accessible by means of another conceptual entity,the “vehicle”,within the same ICM.(越来越明显地表明:转喻是一种可能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现象。转喻可被理解为一种概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目标体”,在心智上可通过同一个ICM中的另一个概念实体即“转喻体”来理解。)
人们常常可以通过范畴中的典型代表来认识和理解整个范畴,这时转喻起着“以部分代表整体”的认知作用,通过某个认知上显著的、易理解的、代表性的部分来认识整体范畴,这其中也包含ICM的运用问题。因此,在认识和理解范畴的过程中,转喻也是以某一个ICM为基础的,人们常用典型的或特别的成员来“以偏概全”地认识和表达整个范畴。另外,我们也可在ICM的基础之上(如上文所述mother一例)突显某一模型,缺省另一些模型,从而可形成许多不同的用法,这也是一种转喻用法。
转喻也可用激活理论来解释,提起某一部分,就可能会激活起其相关的CM部分或整体ICM(也可用DCM来作出解释,参见第七章)。Taylor(2002:112)指出:当提及一个事体或过程时,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被激活,从而在激活与半激活/未激活之间就形成了部分—整体的关系。
从上文的论述可见,转喻一般是发生在同一个概念域或事件域(同一个ICM或DCM)之中的,人们可用这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例如A是一个范畴,B是A的一部分,用B代表A或A代表B就会产生范畴的转喻模型,就会发生原型效应。我们不仅可用其来解释一个静态性事体中的各要素间的关系,还可用来解释一个动态性动作中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参见第七章)。
二、其他转喻模型
范畴的转喻模型类型很多,Lakoff(1987:84)认为:除上述所说的ICM、典型样本、转喻用法(事件动作要素之间的互代,或一个动作要素指代整个事件之外),还有下述五种:
(一)社会常规(Social Stereotype)
转喻模型与社会习俗常规密切相关,它是特定的语言社团在相关的ICM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往往用此来以偏概全地表示整个范畴。如在西方社会中,“母亲”的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就是“惯常为家庭主妇(the stereotype of the mother as housewife)”,这种社会陈规就是转喻的例子,用the housewife-mother这一次范畴来表示整个mother范畴,同时也可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典型的mother,以便能对整体范畴作出快速判断,这种社会常规同样具有原型效应。在西方文化中,housewife mother比non-housewife mother更具有典型性。而在中国当前社会中,将“母亲”视为“家庭主妇”并不是常规情况,也就不存在这种社会常规用法。
社会常规这一下义概念,被用来代表整个范畴,这其中包含了一定的文化期望值,如在当今西方社会的例子还有:
我们经常会对一些社会常规概念给予专门的名称,如:Uncle Tom,Jewish Princess,stud等,这些名称表示了人们对一些人物和事体的陈规老套的看法,如:
这些词语还能起到代表其他范畴的功能,对这些范畴的理解是以理解这些常规说法所起的作用为基础的。
社会常规概念与典型成员是有区别的:社会常规说法通常是有意识的、是大众话题、含有一定的文化期望值;而典型成员的使用是无意识的、自动的,不是大众话题,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并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不含有文化期望值。
这样我们就有了理解范畴的两种模型:原型模型和常规模型,每一种模型都可产生原型效应,但是产生的方式不同。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产生一个复合原型结构(a structure with a composite prototype)。因此在西方社会中,作为mother的最佳样本就可为:a biological mother who is a housewife principally concerned with nurturance,not working at a paid position,and married to the child's father.
(二)理想型(Ideals)
许多范畴的理解是基于一些抽象的、理想的构思,既不是典型,也不是常规型,这也可能形成一种转喻模型,例如:理想的丈夫是一个好的抚养者、忠实、强壮、受尊敬、有吸引力。很显然,这一转喻模型与社会常规也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群,对同一范畴会有不同的理想模型。据调查,不少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应是:听话、乖巧、学习好、不调皮、爱老师、爱父母、爱劳动,等等。女大学生心中理想的男朋友应具有以下条件:responsible、honest、clever、candid、confident、humourous、strong、rich、careful,等等。
(三)极端代表(Paragons)
人们还可能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某领域中极端个别的、或尽善尽美的、或恶劣无比的代表来转喻性地理解整个范畴。典型代表不一定是极端代表,极端代表可是典型的,但也可能不是典型的。例如,美国有打垒球的杰出代表人物:Babe Ruth、Willie Mays、Sandy Koufax等。人们有时就用这些代表的名字构成词语:a regular Babe Ruth、another Willie Mays等。汉语中常说:
[49]他就是21世纪的诸葛亮。
[50]某歌星就是中国的杰克逊。
[51]他就是隐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克格勃。
上述三例中就分别运用了诸葛亮作为聪明智慧的极端代表,杰克逊作为流行音乐的极端代表,克格勃作为搞间谍活动的极端代表。
我们的许多行动还可能与一个类型的杰出代表密切相关,人们可能会以他们来作为典范来效仿,如在我国有雷锋等杰出的代表,生活中常听人说:
[52]他简直就是一个活雷锋。
就是用了一个杰出代表来以偏概全地表示整个“善做好事的人”这一范畴。
我们喜欢观看明星影片、全明星球赛,希望知道诺贝尔获奖者的成就和事迹,等等。这些人物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往往会使人们把他们在全方位内作为“人”的典范,倘若他们犯了常人所犯的错,人们会受到极大震惊。
(四)生成型(Generators)
可用一些具有生成性的范畴中心成员来以偏概全地理解或代表整个范畴,范畴中其他成员是由这些中心成员和某些规则来定义或生成的。例如自然数:0到9是自然数的中心成员,通过一些诸如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就可获得整个数字范畴,这些中心成员具有生成性。
(五)突显样本(Salient Examples)
人们也可能会使用熟悉的突显样本来理解整个范畴。突显样本不一定是典型的,而典型样本一般来说总是突显的。例如在美国芝加哥曾坠毁一架DC-10飞机,舆论界将这一事故炒得沸沸扬扬,后来许多人就拒绝乘这种型号的飞机,而选乘其他机型,尽管所选的机型的安全记录还不如DC-10型飞机,这些人就是运用了这架坠毁的DC-10飞机作为突显样本,转喻性地代表整个DC-10飞机范畴。
Lakoff & Johnson强调了隐喻的重要性,将隐喻提升到“我们赖以生存”这一高度来论述,他们于1980年出版的书名就是Metaphors We Live By 。近来许多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比隐喻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Metonymies We Live By”。
思考题:
1.ICM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它有哪些主要特征?与认知语言学中一些基本概念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ICM对于我们理解语义是十分重要的?它可在哪些方面弥补客观主义语义学之不足?试举例说明ICM的解释力。
3.CM与框架理论、脚本理论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社会常规是如何固化在我们的知识中,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5.试列出你心目中理想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丈夫或妻子、儿子或女儿、父亲或母亲的特征。
6.试描述下列各图(One cannot perceive the “real world as it is.”):
图(1)
维特根斯坦(1953),1996:294
图(2)
维特根斯坦(1953),1996:295
图(3)
Müller-Lyer Illusion
图(4)
Jackendoff,1985:44
————————————————————
(1) 分类(Taxonomy)是一种既十分常见,又很特殊的复杂认知模型,也叫分类模型,是人类进行范畴化的基础。人们在对世界进行分类时,就将分类的结果植入进了语言,这也是人类使得经验具有意义的最常见方法。对自然界事体分类有许多方法(Gould:1983),如通俗分类和科学分类,这是人们对于事体有不同认识的结果,也是对客观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批判。
(2) 违反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依旧可称为“早餐”,如(1)不一定是一日三餐,一日两餐,前一餐仍可称为早餐。(2)如果开夜车一夜没睡觉,然后在天亮时吃的那一餐也可叫“早餐”;(3)早餐的食物没有严格标准。
(3) Hurford(1983:99)区别了“原型(prototype)”与“常规(stereotype)”这两个术语,前者指实际的人或事物,后者是一种抽象说明,是典型的属性表;前者是某一范围内的某一特定的人或事物,后者仅表明某一可能的范围;前者可通过直指性(ostensive)的经验而获得,后者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往往是通过二手描述获得的。我们可以知道某些事物的“常规”,如:ghost,flying saucer,但不一定熟悉它们的原型。这一区别类似于Langacker区分prototype和schema,参见第三章第二节第三点。
(4) 有学者认为心智空间与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不同,后者往往范围较广,可包含各种知识(vast array of knowledge),而前者常指为当下语言交际所需的信息。
(5) 图6.5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1)看此图只能产生两种结果:要么看到的是一个花瓶,要么看到的是两张脸。我们只能同时看到其中之一,而不可能同时看到两者。
(2)经过较长时间的观看,很容易在两者之间发生转换。
(3)图形有特定的形状和结构,而且具有紧凑性和一致性,而背景则缺乏这些特征,因此前者更易被识别和记忆。
(4)图形好像是位于背景之前的,而且背景好像可以在图形之后或多或少地向后延展。
总之,图形在认知中占优势,是最为明显的成分,成为注意的焦点;它通常是形状完整、体积较小(包括面积或体积上较小,时间上较短)、能够移动、结构简单紧凑、更为可及、首先见到的(如果非对称性不明显,也不排除反过来使用的可能性,如未知的、较生疏的、不易预料的)、依赖性较大的事体。而背景相对于图形来说在认知中不占优势,突显程度较低,可作为认知上的参照点;它具有某种可用来描写图形未知方面的已知特征;体积较大(包括面积或体积上较大,时间上较长)、静止的、结构相对复杂、独立性较大的、更易预料的物体。
(6) 语用学后来发展出“前提取消”的假设,以图来解释这一现象。
(7) 关于隐喻与转喻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分参见第十七章第11点。
(8) Lakoff(1987:87)所用的术语为Paragon,该词的原意为:尽善尽美的、杰出典范。但这一转喻模型还包括极端恶劣的例子。Lakoff书中说:We have institutions like the ten-best and ten-worst list.因此笔者将这种转喻模型译为:极端代表。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