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4 节 脑与心理活动

发布于 2025-02-01 18:15:25 字数 804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一、脑与心理发展

1.脑的进化

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地球上最早出现生物时,生命个体都是单细胞组成,不具有脑,它们各种机能的协调主要由细胞核来完成。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它们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功能。变形虫是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在变形虫身上可以看到其结构的初步变化,即有内浆和外浆之分。外浆在身体表面,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内浆则在身体里面,负责体内的相应功能。外浆和内浆的区分是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动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神经系统,然后又产生了脑,这些都为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过程如下:

(1)多细脑动物

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是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多细胞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分化。低等多细胞动物身体的一些特殊细胞逐渐集中,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也出现了神经系统。如水螅、海蜇、水母等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2)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昆虫为例,尽管昆虫种类很多,不同的昆虫身体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昆虫的身体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头部、胸部、腹部,头部的神经节是脑的雏形,它们的神经节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脊椎动物

大约五亿年前,脊椎动物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动物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尾部三部分,它们的体型一般是左右对称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为脊椎。脊柱骨内有一条神经管,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脑泡最先形成,随后独立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五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层,两栖动物的前脑已经发展成为两半球。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各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也不断完善。

(4)哺乳动物

最初的哺乳动物出现时,大脑皮层的上部出现了新的细胞,即新皮层。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哺乳动物的新皮层继续发展,它们的面积折叠起来,形成了大脑的沟回结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5)灵长动物

灵长动物是哺乳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类人猿是其高级代表。类人猿的神经系统已经达到了十分完善的程度,大脑的外形、细微结构及其功能都接近了人脑。在一定程度上,类人猿能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脑的进化

人脑的进化主要体现在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两个方面。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脑或者神经系统的大小与动物行为的复杂程度紧密相关,脑的大小与身体大小的比值可以说明脑的进化水平。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物的脑指数,鼠是 0.40;猫是 1.01;罗猴是 2.09;猩猩是 2.48;人是 6.30。脑指数是用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脑的大小的比值来表示的,预期脑的大小是指哺乳动物脑的大小的平均值,指数越大,表明动物行为越复杂。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

在脊椎动物脑的进化史上,新皮层大小的增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皮层大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皮层的大小可以用皮层指数来表示,不是指皮层的绝对大小,而是相对大小,即新皮层的实际大小与某种典型的哺乳动物新皮层的期望值大小的比值。在不同的进化水平上,皮层区的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区别,比如说,松鼠有 4 个视觉区,猫有 12 个视觉区,但是人有 20 个左右,人类皮层的生长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功能的增加。

二、脑与认知

广义而言,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推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

1.脑与记忆

许多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的容量是无限的,甚至可以与地球上的海洋相媲美,“脑海”一词是对大脑最恰当的说明,而脑海中储存的信息是大脑记忆的结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功能相当于一台 1014 的电子计算机,能够储存 1000 万个信息单位,相当于 5 亿本书的知识量。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脑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感情等,都会在人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记忆。

(1)编码

编码是将外界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接受和处理的信息。在感受到的信息中,只有很少部分能被大脑真正获得,并进一步地加工处理。对外界信息的获得,注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信息的获得影响很大。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某种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注意对外界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便没有大脑的记忆,如果目标和对象没有引起人脑的注意,听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信息将无法在大脑中留下印象,也无法产生记忆,古人所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记忆的编码过程,心理活动的注意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存储

存储是指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保存的阶段。不同类型的信息有不同的脑内加工储存方式和不同的神经环路结构基础。大脑皮层的脑叶在信息的加工、存储和提取过程中所起的所用是不同的,额叶是一个广泛的皮质区,同时,它也包含一些功能相互不同的次级区域,这些次级区域在信息编码、提取、工作记忆等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顶叶、枕叶和颞叶的某些特定区域,对长时记忆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特征的储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3)提取

提取是指储存于大脑中的信息,在必要时再现于意识之中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回忆过程。某些信号来自于大脑皮层整合区,它们触动了那些已经发生联系的感觉信息片段,使它们处于活跃状态,形成一次回忆活动。

(4)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主要有:不完全遗忘,即能再认但是不能回忆;完全遗忘,是指不能再认和回忆;临时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者重现;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和回忆。对大脑损伤或病变而引起的遗忘症病人的研究,是研究记忆领域的一个有效途径。颞叶中央系统的损伤和间脑的损伤均可以引起遗忘症,这两个地方通过海马分化出来的一个特定区域加以区分。在大脑信息加工的流程中,瞬时记忆的内容基本会立即遗忘,其中,只有一些注意的少部分信息进入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内容也只有一部分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内容若不经常再现,也会遗忘。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大脑进化的结果,人的记忆容量是无限的,但是,人的注意范围和精力是有限的。遗忘并不完全是消极现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住对重要的事情是非常有益的。积极遗忘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方法,是促成高效率记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值得记忆的研究者的关注。

(5)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近 20 年来形成的一个较新的记忆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发现了内隐记忆现象,即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因为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称为无意识记忆、自动记忆。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有研究学者对遗忘症病人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病人虽然不能回忆刚学过的词,但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测验任务会发现,这些词对病人的检测成绩有影响。将内隐记忆从外显记忆中分离出来,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对应不同的脑区,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是杏仁核和小脑。内隐记忆的研究不仅扩充、丰富了记忆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内容,而且对大脑记忆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脑与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空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想象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能拓宽大脑的空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再造想象帮助人们拓宽了思维空间,使人们超越时空的限制,形象地掌握无法看到的事物;二是创造想象帮助人们超越了现有事物的限制,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脑的潜能进行创造和发明;三是幻想可以引导个人开发潜能,进行自我实现。想象是头脑中的实验,借助于他,我们就能制造新奇的产品,从而拓宽大脑的空间。

3.脑与思维

思维定势有时使人们很快地认清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本质,但是,有时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思维定势有时会阻碍人们对事物新的认识,妨碍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妨碍人们从事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想要发明创造,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就是自我反省。

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则是相互连接的。线性思维如传统的写作和阅读,受稿纸和书本的空间影响,必须以时空和逻辑顺序进行。在生活中会接受很多非线性的信息,如果不超越线性思维,将无法进行创造发明,如果超越线性思维,将会发现大脑有着惊人的创造能力。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更多是来自于非线性思维的创新,世界万物的发展不是往一个方向,所以,要超越线性思维,才会有所创造发明。

4.脑与直觉直觉是人们意识的本能反应,它不是思考的结果。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或许人类在语言意识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这种意识的本能反应——直觉。人类语言意识建立后,直觉本能就逐渐退化了。大脑具有直接把握事物整体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能,科学史上凭借直觉做出重要发现的事例很多,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沐浴时顿悟了浮力原理;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瞬间领悟到了万有引力;20 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凭借直觉创立了相对论等。直觉是在大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形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出现的种种联想顺利而迅速地连接起来,并加以处理。应该争取把握稍纵即逝的灵感和直觉,以期获得创造性活动。

三、脑与行为

1.脑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在大脑综合智力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特定的认知任务上,表现出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广泛存在于大脑结构、大脑的内容物和大脑的功能等诸多方面。

男女两性在脑结构和脑功能上存在着不同,是性别差异的基础。首先,在成熟的时间上存在差异,科学界公认女性比男性成熟得更早,女性胚胎发育比男性胚胎快了两周,出生时,女婴比男婴发育上快了大概一个月左右,在学会说话、走路方面,女性儿童比男性儿童学得更快。女孩子提前两到三年进入青春期,达到成长的高峰。其次,在脑结构上也存在着差异。人脑中胼胝体是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束,是大脑两个半球信息交流的桥梁,它不是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唯一联系,但却是最重要的联系,起着沟通和协调两侧大脑半球的作用。在进化史上,胼胝体成熟比较晚。早在 1982 年 6 月,美国有研究者解剖了 14 个“正常的”大脑(5 个是女性,9 个是男性),并且对脑部胼胝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女性胼胝体尾部呈球状,与体部相比,显著增宽。相反,男性胼胝体尾部大致呈圆柱形,其宽度和体部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女性的胼胝体较男性的大。男女两性在胼胝体上的不同,导致功能上也存在不同,女性的语言功能在胼胝体还未发育完善时,已经开始发展。在进化史上,女性尚未出现极端天才的人物,在世界级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艺术家等中,女性占据的比例非常少,可能是因为女性的大脑一侧化程度比较低。在解决高水平和高创造性的问题方面,男性明显比女性要具有优势。女性解决通常问题时,在速度、流畅性和精确性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再次,男女两性在智力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研究表明,男性的空间能力、抽象记忆和数学逻辑推理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女性的语言能力、形象记忆、感知觉的速度、算术计算和精细的动作等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直觉方面。

2.脑与智力

大脑是智力的物质基础,智力的产生离不开大脑。同时,智力也会促进大脑的发展。

爱因斯坦的智商非常高,他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和研究,因此,有人怀疑他是否在大脑方面与常人存在差别呢?为此,心理学家曾经系统研究过爱因斯坦的大脑。研究发现,他的脑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常人不同。例如,他的脑左侧后下顶叶的神经胶质细胞比常人多,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的比率比常人要低。

研究发现,由于后天训练或学习,智商高的人与常人的脑存在不同的地方。脑的先天结构为智商高的人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一前提,天才的智商就成了无本之木,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造了天才独特的脑结构,是其智力形成的直接物质基础。人们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头越大的人可能越聪明,但是,没有一项研究能支持这一观点。人的脑的大小、轻重、聪明与否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

3.脑与身心健康

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脑,脑结构与功能正常与否影响到人的心身活动能否正常运行,如果大脑某些部位损伤,人的心理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对机体来说是不良的影响,很有可能导致脑畸形,如脑小畸形(脑特别小)、裂脑空洞畸形(分裂脑)、平脑畸形(大脑表面平滑缺乏脑沟和脑回)、巨脑畸形(脑回特别大)、小脑回畸形(脑回小而多)等。

脑畸形造成的相关疾病很多,严重影响婴儿的正常发展。例如,婴儿孤独症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异常综合症,常常在 2 岁左右发病,患儿的语言和认知功能异常。但是,检查发现,患儿大脑皮质神经元体积比较小,树突分支也减少。另外,有 10%~20%的小儿智力低下者,未查出遗传或者其他病因,但是,他们脑内神经元树突发育是异常的。

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负面作用十分明显: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者的前额皮层、尾状核以及小脑蚓部区较小,致使患者注意分散、协调运动与控制冲动的能力下降;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脑组织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尤其是额叶和颞叶最为明显。

四、脑与情绪

人类有七情六欲,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焦虑不安,有时孤独寂寞,有时满腔怒火,有时悲痛欲绝等,情绪的多样性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理世界,个体情绪的变化是伴随着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产生的。良好的情绪能促进身心健康;相反,不良的情绪会破坏身心健康。

心理学与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分都涉及到情绪,例如,前额叶、扣带回、海马等新旧皮质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基底神经节,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中脑的中央灰质,延髓、桥脑中的植物神经中枢,脊髓的植物神经等,都会影响情绪。以海马为中心的神经环路,是一个负责情绪的神经框架,以后扩展为边缘系统,称为内脏脑。以杏仁核为中心的杏仁复合体则与攻击行为、恐惧感情紧密相连。

人的大脑调控着情绪活动,但是,强烈的情绪活动会对身体起着制约作用,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大脑的死亡。在极端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出现大脑空白现象,即在短暂、强烈的情绪状态下脑活动受到抑制而引起的一种思维停滞、精神衰竭的现象,这就是情绪对脑的反作用现象。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过马路时迎面冲来一辆车,有人可能会呆立在马路中间,一动不能动;听到亲人或者最心爱的人去世后,有些人会刹那间精神崩溃、发呆、伤心欲绝、晕倒等,这些现象都与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和皮层神经活动有关。

五、脑与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等。

心理学范畴内,一般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和性情上有不同的地方。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是属于几种气质类型的混合,而不是一定要属于其中的某种类型。值得提出的是,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无好坏之分,也不具备社会意义。另外,气质类型是不容易改变的,因为气质特征与人的精神活动类型有关。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气质类型。强度是指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如神经细胞在工作时是否可以经得起比较强的刺激;平衡性是指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力量的对比,如果兴奋和抑制力量相当,那么就是平衡状态,否则就是不平衡状态;灵活性是指神经细胞由兴奋到抑制,或由抑制到兴奋的转换速度,如果速度快,说明灵活性好,否则就是不灵活的。

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正是建立在神经活动过程的基础之上。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是胆汁质常有的神经类型;神经活动强、平衡是多血质常有的神经类型;神经活动强、平衡而不灵活是黏液质常有的神经类型;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是抑郁质常有的神经类型。

人的脾气、秉性可以用脑的活动特点来说明,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研究学者的支持。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人的气质类型与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这样简单的关系,人的神经类型并非只是简单的四种,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逐渐将注意力投向人体中最神秘、解释人格真正物质根源的地方——大脑。许多研究发现,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面临不同类型的刺激时,额叶的脑电活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者推测,害羞、焦虑的人与活泼、开朗的人在额叶电活动的特点上是不同的。还有研究者发现,罪犯的大脑皮层及皮质下的某些部位的葡萄糖代谢比正常人低,说明在某些脑区,其活动水平低于常人,这些部位包括双侧前额叶、顶叶后部、胼胝体。另外,还发现罪犯的左半球杏仁核、丘脑和海马的活动水平低于右半球。具有上述脑活动特点的人情感体验比较迟钝,缺乏同情心,自制力不足,富于攻击性,较容易出现犯罪行为。

历史上出名的一个案例是盖奇事件,盖奇在经历了脑损伤后,他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世的风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从前判若两人。从这个案例中,科学家们掌握了一些有关人格与脑功能之间关系的知识。相关研究发现,大脑内与人格最为密切的部位是额叶,额叶受到损伤,人的感知能力虽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人的脾气、秉性、待人接物方式、看待周围事物的态度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即性格会发生大的变化。额叶受到损伤后,病人一般无法对将来做出计划和安排,很难完成有组织、有目的的复杂任务,难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常常表现为固执己见和行为不合时宜,有时候饮食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额叶损伤的病人通常表现为两类极端人格:一类是情绪多变、易怒、异常兴奋、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表现为极强的攻击性;另一类则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毫无兴趣,不在乎自己的衣着、举止,做事马马虎虎,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