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平台中的用户
BBS(电子公告牌系统)是存活了很久的一种内容社区的形态,不过后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慢慢就被遗忘了。
BBS百花齐放的年代是一个重内容而轻用户的年代,这并不是说为BBS创造优质内容的用户没有价值。事实上,这些“远古时代”就活跃非凡的优质的内容生产者,他们中的很多人至今也依然活跃在各大平台上,但是他们之所以依然活跃,首先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内容生产中获得了收益和用户关注,然后他们才能有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
所以,与其说是内容生产者的能力卓绝,不如说是他们的读者选择了追随这个内容生产者,原因当然不一而足——有才华、有亲和力、段子手,甚至长得美,读者的选择决定了内容生产者的发展空间的大小。
内容产品走到今天,内容社区成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内部或者外部积极投入的领域。而对于内容社区的产品来说,其核心已经从单纯的内容变成了“内容+人”。
一个成功的内容社区有几个特征。
• 有足够优质的内容生产者
• 有足够多的内容消费者
• 内容消费者能够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价值
这里的价值不是指直接变现的能力,而是能够激励内容生产者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
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通常他必须愿意沉淀在内容社区里,并持续活跃,为社区带来优质的内容,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回报。
我的一位好朋友、连续创业者孔庆勋,曾经对直播产品中的直播虚拟机器人做过分析,他发现大多数直播产品都存在用机器人制造虚假繁荣的现象,哪怕主播的内容再无聊,系统也会随机分配给主播一些机器人来观看直播,甚至与主播互动。
这样的设计有多种考虑,比如让主播,也就是直播平台的内容生产者不孤独。
如果你在朋友圈发布动态,却没有人点赞、评论或者与你互动,那么你发布动态的行为能坚持多久?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没有人发布动态,那么你会发布动态吗?
再讨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使用微信的语音功能?你最初使用这个功能时,有没有觉得尴尬?
我使用微信的语音功能是因为有时我真的没有耐心打字,毕竟还是语音输入比较快。但我其实很不喜欢使用语音功能,尤其是在周围有其他人的时候,我会感到很尴尬。
但这个尴尬仅限于周围的人都不用语音交流,只有我一个人在用语音交流的情况下。而当身边有很多人都在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我也会很自然地使用,完全不会感到尴尬了。
虚拟机器人正是为了消除一个人直播却没有人观看的尴尬而产生的。请注意,尴尬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你很尴尬,但或许身边的人完全没感知你的尴尬,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即便如此,这种自我感觉也会让人非常不舒服。
而另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在使用语音功能聊天,那么你反而会兴奋起来,更多地使用这一功能。
这其实激发了人性——追求“合群”以及合群带来的“安全感”,在这一前提下,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主动性才能真正被激发。
内容生产者需要的是认可。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能够得到认可,才是内容生产者持续生产内容的原动力。
只是每个内容生产者的阈值不同,有的人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消费内容,他就愿意生产内容;有的人只有成千上万的粉丝愿意消费内容,他才愿意生产内容;还有的人只有看到利益,才会开始生产内容。
所以,找到你的社区里那些积极分子的激励阈值,就是找到了社区运营中用户运营的起点。
先让积极分子真的积极起来,才能真正有机会走到下一步——让内容消费者给予积极分子更多的反馈——这个逻辑其实是非常连贯的,积极分子必然在早期社区拥有更大的权重,因为这些人的活跃如同虚拟机器人一般,让参与其中的各位内容消费者看到了社区的活跃,从而觉得“安全”与“繁荣”。
通常来说,一个内容平台的用户结构一定是一座金字塔(见图2–5),而无论如何“去中心化”,用户之间的关系构成也一定有一个人是“中心”。于是,我们通常会在内容平台中看到一种用户关系(见图2–6)。
可以看到,用户会围绕一个关键核心成为信息传播的节点,因为中心一定会存在,只是中心是一级还是二级的区别。
图2–5 内容平台用户结构
图2–6 内容平台用户关系
原则上,处于最核心圈层的用户的影响力最大,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在平级间进行影响与传播,也可以跨越层级影响下层用户。而底层用户的影响力最小,因为通常他们只能影响和他们同一层级的用户。
如果我们真的理解这些,就会明白为什么大V在内容平台上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以及为什么广告商会找大V宣传产品。其实这和传统行业的明星代言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明星转变成了拥有大量用户关注的意见领袖而已。
内容平台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因为平台要通过内容去接近用户、使用户产生共鸣,而内容的传递要通过用户进行,因此,抓住金字塔尖的核心用户,恰恰是能否让内容最大化扩散的决定性因素。
内容平台必须要解决与大V有关的问题:如何获得大V?如何培养自己的大V?
新浪微博早期实施了明星策略,吸引了足够多的名人,尤其是演员入驻微博平台,让这些自带粉丝的用户与平台共享自己的粉丝;知乎早期实施了内容策略,让足够优秀的从业者来现身说法,让他们拥有各自领域的粉丝追随;而前面提到的直播,则采用了虚拟繁荣策略,让每一个敢于直播的人都不那么寂寞……
在这里,我想与你分享一个内容社区冷启动的案例——网易云课堂的一期学员“小虾米闯江湖”针对简书的冷启动作业。
简书是一个将写作与阅读整合在一起的产品,旨在为阅读者打造最优雅的阅读社区,产品的口号为“交流故事,沟通想法”。用户可以在这里用平台工具创作文字内容并发布,同样,用户也可以阅读其他用户发布的内容,互相交流想法。
简书的公测开始于2013年4月13日。起初,简书的业务重点是打造书写工具,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书写工具。随着不断探索,在公测18个月后,简书于2014年10月15日正式发布第一版App,通过移动端发力来转变业务重点,开始向UGC(用户生成内容)+社交的产品类型转变,截至2016年7月,安卓用户下载量已将近500万,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UGC+社交类型的产品。其核心逻辑如图2–7。
图2–7 简书产品业务的核心逻辑
再看2013年4月13日—2014年4月13日,简书每月的内容发布量(见图2–8)。
根据文章发布量的走势,2013年4月13日—7月13日,应该是简书的冷启动时期,我分析了第一个月的210篇文章的构成,得到以下假设。
图2–8 简书一年内的内容发布量(单位:篇)
我将210篇文章按照类型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简书发布的平台使用指南以及突出产品定位的介绍类文章。这一类文章总共有20篇左右,回答了新用户怎么使用平台的问题以及这个平台是做什么的问题。
第二类:技术性的文章,涉及代码编写、框架搭建等。这类文章大约占比30%。
第三类:人文类的文章,包括影评、书评以及随笔。这类文章与现在的简书文章相比,明显更有深度。这类文章的占比较大,约为60%。
第四类:活动征稿类,只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简书官方举办的征文比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简书在冷启动时期,其切入点符合两个主题:一个是重技术性质的涉及编程代码的主题,另一个是重抒发个人观点、情感的主题(比较宽泛)。简书的切入点不同于知乎,知乎最初的切入点是互联网,用户围绕互联网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之后进行扩展。与知乎相比,简书对主题的选择比较宽泛,并不是很明确,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 覆盖用户群体范围广,主题的宽泛性能够扩大用户范围。此外,简书还有针对性较强的编程类的文章。这种做法能够快速地吸引一批用户。
• 简书的早期定位是一个写作工具,这些宽泛的内容可能只是证明写作工具适用性的外在表现。
• 这一阶段的填充内容具有测试性,以内容测试用户的反应,再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内容上的调整。比较宽泛的主题能够降低寻找用户兴趣点的时间成本,以帮助产品定位。
基于上面对产品内容的主题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简书起初的目标人群是愿意写作与分享的一批人,特别是程序员。
通过阅读具体的文章,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即简书的用户群体不需要写像知乎知友那样具有严密逻辑和深度(技术性文章除外)的文章,只需记录自己的随笔,写一些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仅此而已。因此,简书的用户画像越来越清晰——写作能力、专业程度(技术性文章除外)不是很高但又想写作与分享的一批人。而内容填充则遵循了以下方法。
• 官方操作。通过简书的官方账号发布文章。
• 邀请种子用户在平台写作。通过个人关系小范围传播,拉来种子用户,使其在平台上持续生产内容。
• 注册多个官方账号,并在平台生产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马甲号。
• 官方积极与用户(真实新用户)互动,形成反馈和闭环。
再说一个关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的故事。
2010年6月,苏杰出版了一本后来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起初仅仅是在小圈子中有一些影响。因为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产品经理”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还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这在苏杰的个人微博里也可以看出端倪。
半年后,一个社区悄然上线,这个社区叫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始人是曹成明,他自称“老曹”。
我问老曹:“你的社区和苏杰的书有什么关系?”
老曹告诉我:“其实没有关系。”
我不相信,于是我去查了百度指数(见图2–9)。
图2–9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百度指数
然后我相信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搜索关键词第一次过千,已经是2015年5月的事儿了。
老曹直接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冷启动主要还是靠趋势+内容搬运。”
所谓靠趋势,就是这个社区赶上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市场需求大爆发的好机会,而内容搬运则是当年老曹每天在互联网上搜集几十篇文章,审核、把控内容的质量与方向,一点一点完成的原始积累。
而今天,“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社区,已经从单纯的内容搬运,走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图2–10是2017年4月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的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做内容的推荐和展示,而是将触角延伸到了教育培训、企业招聘等领域,甚至还以一个子品牌“运营派”去切入互联网运营的领域。
图2–10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的结构
仔细分辨其中的逻辑,你就不难发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的发展一直都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的。
帮助有志于做产品经理的年轻人学习和认识产品经理是起点。随着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内容与服务,让他们更久地在这个社区中活跃才是终点。
我讲这些案例或者故事就是为了让你明白:“内容为王,用户为本”是一个原则而不是一个口号。
老曹在2011年决心做“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时,绝不会想到6年后,自己的社区会让全国超过75%的产品经理驻留,毕竟那时候,产品经理是否会风靡职场,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有时不是你选择了用户,而是用户选择了你。你要做什么?做好准备。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