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就业再择业正确吗?
- 定位行业,进退有据
- 为什么行业比专业更重要
- 职业路径选择象限图
- 找对池塘钓对鱼
- 尽早确定哪些领域绝对不适合
- 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抱怨上的惨痛代价
- 方法论比行动更重要
- 善于打造成功案例体系
- 画地为牢与坐以待毙
- 要练手机会还是要浮名
- 人生就是要攀龙附凤
- 警惕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
- 自我挑战事业才会更精彩
- 思路上的先军主义
- 跳槽与风险管理
- 无中生有式的学习
- 聚焦特色才会有出路
- 利用价值是发展之母
- 交易心态之下的陷阱
- 细节系统化才有冲击力
- 就是要容忍对方的不足
- 为啥你比别人挣得少
- 要印象还是要真相
- 铁三角式的成功
- 莫让高薪和加班废掉
- 良好的悟性源自磨炼
- 人脉之上的投资组合
- 人性的特洛伊木马
- 自我救赎才是天道
- 横向拓展你的职业历练
- 信息化时代的扁平式充电计划
- 兴趣的阶段性过程管理
- 你究竟是偏才还是残废
- 公平总是要屈从于规则
- 天大难题:说服别人与改变自己
- 知识的价值在于储备
- 要打通方法论上的价值链
- 当心领导示好中的陷阱
- 挖掘职业沉淀的宝藏
- 抬头望天与低头看路
- 职业规划与动态管理
- 抱团式集体成才的可行性
- 为什么缺憾主义会更加完美
- 八小时之外的经营
- 职业生涯与接力赛跑
- 永远稳定是神马也是浮云
- 创造力的固化与提炼
- 人脉细胞开发过早更易失败
- 打破一统江湖的神话
- 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交互
- 缺乏步骤和措施的理想毫无意义
- 100 个人眼中的林黛玉
- 没有专业的专业就必须脱胎换骨
- 体制外没有权力选择安逸
- 开辟职业生涯的第二战场
- 早年发展太顺的沉痛代价
- 你是否有想法没思路?
- 多面成才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 专业化带来的偏执陷阱
- 精准搜索下的信息盲区
- 路径惯性抑制短板的弥补
- 悲惨经历视野下的拔银术
- 通往成功之路的方程式
- 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必须匹配
- 才华释放过程中的管理学
- 雪中送炭是打开人脉宝藏的钥匙
- 专业不对口 我们怎么办
- 感觉导向下的精细化管理
- 资源互换引发的奇妙世界
- 广种之因与偶得之果
- 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 有效突破经验扩大化陷阱
- 言论是利益和需求的结合体
- 激情要来源于实力和磨炼
- 给对方大脑植入运行程序
- 演戏和真实之间的辩证法
- 职场特种兵与魔鬼训练法
- 给身边资源赋予爆发力
- 你 被好为人师 了吗?
- 人生禅悟与活在当下
- 职场江湖的 三个有利于
- 生不逢时是个伪命题
- 平台内部人脉,你梳理好了吗?
- 灵感与独立思维的再生产
- Job三大功能与平台价值评估
- 职业安全与竞争力测评
- 书面沟通材料绝非花瓶
- 多面人还是单面人
- 非常理性就是非理性
- 点—线—面—网 思维
- 你被“留一手”废掉了吗
- 高手都是如何练就的
- 别让统计学结果蒙蔽了眼睛
- 混得越惨越不能封死人脉
- 破除成功学带来的幻觉
- 越是常识越容易产生误导
- 悟性质与量的 360 管理
- 这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 九九归一
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铁律之七十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无论你喜欢也好讨厌也好,很多时候在环境面前都是弱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应该真实面对,又不能怨天尤人。改变自己的难度相对要小得多,无法改变环境之时就要改变自己,通过优化能力结构和资源储备来静候时机。
无论你承认与否,个体意义上的人都没有太多力量与环境抗衡,不得不受制于各种各样的条件,也许这也可以理解为“天时”。尽管从理论上来讲,我们也能够作用于环境,改变环境,或者说个人与环境的力量对比可以呈现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除非你的力量积攒到相当程度,并具有超强的资源整合和调配能力,否则你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换句话来说,就算你想改变环境,也得先练好内功。当然这种对比关系的界定,也是在特定领域和方向上,绝非抽象和泛泛而谈。
二十多年前,我们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口头禅:“个人命苦,不要怨政府。”而今社会大变样了,但一些社会意识仿佛发生了倒退,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了“体制原因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我们能够经常听到的是,做这也没用,做那也没用,反正就是在现有体制之下,你就别费力了,一切都是徒劳。不管努力还是没努力,自己总是非常无辜的样子。
个人努力和环境影响本是一对矛盾共同体,也是实力对比之下互为消长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是在某个领域和方向,内力能够克服和驾驭外力,达成自己的目标。这实际上又导引出两种可能,其一就是环境中的外力突然变弱或者消亡,而你的力量还保持原有水平;其二就是你的实力不断增强,超过环境的外力。在这里我们讲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20世纪后半叶,即二战结束以来,欧美学者曾对各国政治军事文化作过比较研究,其中就涉及中西方的对比。他们的一个结论是,中华文化更倾向于诱使对方犯低级的错误而达到胜利的目的,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提高自身组织和战斗能力来战胜对方。
结论是否恰当暂且不论,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获得成功的两大理念,这种思路同样可以套用在职场之上。你要想获得增量式的成功,要么静观其变,等待环境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要么不论外力如何变化,都要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完全凭借实力来开疆拓土。事实上,环境发生有利于自己变化的概率,远比通过改变自己和增强实力要小得多。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这也是相对可行的一个办法。如果你无力改变环境,又不去苦练内功、改变自己,等待你的只有那万丈深渊。最终决定你成败的是内外二力的博弈状态。当你改变不了环境变量时,剩下的就是改变内在变量。倘若你把这个最后的手段都丢弃,所有的可能就都被封死了。
当下,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富二代”、“官二代”和“阶层固化”现象,而且房价高企,就业困难,贫富差距较大,“蜗居”和“蚁族”也成了边缘性群体的代名词。在媒体气氛的渲染下,仿佛无钱、无权、无背景的“三无”人员,特别是来自偏远山区的农家子弟,在现有的大环境下,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没有一线希望。
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当成调侃之言倒无伤大雅,如果真的相信这个说法,那就大错特错了,或者说新闻看得太多,已经“被洗脑”了。在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时期,“富二代”、“官二代”、“阶层固化”都是常态,就连“富五代”、“官五代”也不鲜见。在没有这些概念的十多年前,事实上的“富二代”、“官二代”、“蜗居”、“蚁族”同样存在。在我们的记忆当中,买房、就业和赚钱一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十多年前如此,十多年后照样如此。但每个年代,都不乏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案例。
就拿我所认识的在北京的一些老乡来说,他们的年龄跟我相差不大,都是典型的农家子弟。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归结为“九代穷”也不为过,很多还没有上过正规的高校,就在十多年前还处于严格意义上的蜗居和蚁族状态之中。出道之初,工作同样不好找,月薪在600~800元。谁承想,现在三分之二的人在北京都有房有车,有的甚至有好几处房产,拥有自己的公司。另外混得不太好的,也基本能拿到10万元的年薪。我本人倒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但比起他们中的一些人可差远了,只能投去羡慕的眼光。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靠他们苦练内功,不断优化能力结构和资源储备换来的,与他们的出身、教育、婚姻等背景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