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阅读想像文学的一般规则

发布于 2023-05-16 19:32:29 字数 392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为了让上面所谈的“不要”的指令更有帮助,一定还需要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以由阅读论说性作品的规则中衍生出来。

前面我们谈过阅读论说性作品的三组规则,第一组是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第二组是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第三组是评论作者的学说,以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完成我们对他的作品的理解。我们称这三组规则为架构性、诠释性与评论性的。同样,在阅读诗、小说与戏剧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规则。

首先,我们可以将架构性的规则—拟大纲的规则—改变为适合阅读小说的规则:(1)你必须将想像文学作品分类。抒情诗在叙述故事时,基本上是以表达个人情绪的经验为主。小说与戏剧的情节比较复杂,牵涉到许多角色,彼此产生互动与反应,以及在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此外,每个人都知道戏剧与小说不同,因为戏剧是以行动与说话来叙述剧情的。(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一些有趣的例外。)剧作家不需要自己现身说法,小说家却经常这么做。所有这些写作上的差异,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因此,你应该能一眼看出你在读的是哪一种作品。

(2)你要能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你能不能掌握这一点,要看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说明整本书的大意。对论说性的作品来说,重点在作者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因此,这类书的大意可以用解决间题的方程式,或对问题的回答来作说明。小说的整体大意也与作者面对的问题有关,而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就是想要传达一个具体的经验,所以一篇故事的大意总是在情节之中。除非你能简要地说明剧情—不是主旨或论述—否则你还是没有抓住重点。在情节中就有大意。

要注意到,我们所说的整体情节与小说中所要使用的独特语言之间毫无冲突之处。就是一首抒情诗也有我们这里所谓的“情节”。然而,不论是抒情诗、小说,还是戏剧的“情节”,指的都只是其中的架构或场景,而不是读者透过作品在心中重新创造的具体经验。情节代表的是整本作品的大意,而整本作品才是经验本身。这就像对论说性作品作一个逻辑上的总结,就代表了对书中的论述作个总结。

(3)你不仅要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在论说性作品中,部分的架构是与整体架构有关的,部分问题的解决对整体问题的解决是有帮助的。在小说中,这些部分就是不同的阶段,作者借此发展出情节来—角色与事件的细节。在安排各个部分的架构上,这两种类型的书各有巧妙。在科学或哲学的作品中,各个部分必须有条理,符合逻辑。在故事中,这些部分必须要在适当的时机与规划中出现,也就是从开头、中间到结尾的一个过程。要了解一个故事的架构,你一定要知道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当然,不一定是从第一页开始的—中间经过些什么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要知道带来高潮的各种不同的关键是什么,高潮是在哪里、又如何发生的,在这之后的影响又是什么?(我们说“在这之后的影响”并不是说故事结束之后的事,没有人能知道那些事。我们的意思是在故事中的高潮发生之后,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随着我们刚刚所提的重点,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在论说性作品中,各个部分都可以独立解读,而小说却不同。欧几里得将他的《几何原理》分成三十个部分发表,或照他所说的分成三十册发表,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阅读。这是论说性作品中组织得最完整的一个例子。其中的每个部分或章节,分开来看或合起来看都有意义。但是一本小说中的一章,剧本中的一幕,或是一句诗从整体中抽出来之后,通常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其次,阅读小说时候的诠释规则是什么?我们在前面谈过,诗与逻辑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因此在找出共识、主旨与论述时,所使用的规则也要有点变化。我们知道我们不该这么做的,不过我们非得找出类似的规则才行。

(1)小说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与他们的思想、言语、感觉及行动。这些都是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世界中的要素。作者操纵着这些要素的变化来说故事。这些要素就是逻辑作品中的共识。就像你要跟逻辑作品的作者达成共识一样,你也要能熟知每个事件与人物的细节。如果你对角色并不熟悉,也无法对事件感同身受,你就是还没有掌握到故事的精髓。

(2)共识与主旨有关。小说的要素与整个表现的场景或背景有关。一个富有想像力的作者创造出一个世界来,他的角色在其中“生活,行动,有自己的天地。”因此,阅读小说时类似指导你找出作者主旨的规则,可以说明如下:在这个想像的世界中宾至如归。知道一切事件的进行,就像你亲临现场,身历其境。变成其中的一个成员,愿意与其中的角色做朋友,运用同情心与洞察力参与事件的发生,就像你会为朋友的遭遇所做的事一样。如果你能这么做,小说中的要素便不会再像一个棋盘上机械式移动的孤单棋子,你会找出其间的关联性,赋予他们真正存活的活力。

(3)如果说论说性作品中有任何活动,那就是论述的发展。由证据与理由到结构的一个逻辑性的演变。在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时,必须追踪论述的发展。先找出共识与主旨之后,然后分析其推论。而在诠释小说的阅读中,也有类似的最后一个规则。你对角色都熟悉了,你加人了这个想像的世界,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同意这个社会的法律,呼吸同样的空气,品味同样的食物,在同样的高速公路上旅行。现在,你一定要跟随他们完成这场探险。这些场景或背景,社会的组合,是小说中各个要素之间静态的联系(如同主旨一样)。而情节的披露(如同论述或推论)是动态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说情节是一个故事的灵魂。要把一个故事读好,你就要能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脉搏上,感觉到每一次的心跳。

结束讨论小说的类似阅读规则之前,我们要提醒你,不要太仔细检验这些类似的规则。这些类似的规则就像是一个隐喻或象征,如果压迫得太用力,可能就会崩溃了。我们所建议的三个列出大纲的步骤,可以让你逐步了解作者如何在想像的世界中完成一个作品。这不但不会破坏你阅读小说或戏剧的乐趣,还能加强你的乐趣,让你对自己喜乐的来源有更多的了解。你不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还知道为什么会喜欢。

另一个提醒:前面所说的规则主要适用于小说与戏剧。引申到有故事叙述的抒情诗,也同样适用。没有故事叙述的抒情诗,仍然可以适用这个规则,只是没那么贴切。一首抒情诗是在呈现一个具体的经验,就像一个长篇故事一样,想要在读者心中重新塑造这种经验。就算最短的诗里也有开始,过程与结束。就像任何经验都有时间顺序一样,无论多么短暂飘渺的经验都是如此。在短短的抒情诗中,虽然角色可能非常少,但至少永远有一个角色—诗人本身。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小说的阅读批评规则是什么?你可能记得我们在论说性作品中作的区隔,也就是根据一般原理所作的批评,与根据个人特殊观点所作的评论—特殊评论。根据一般原理的部分,只要作一点变化就行了。在论说性作品中,这个规则是:在你还不了解一本书之前,不要评论一本书—不要说你同意或反对这个论点。所以在这里,类似的规则是: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试着为你创造的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本想像的作品。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推论。一个好读者不会质疑作者所创造出来,然后在他自己心中又重新再创造一遍的世界。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中曾说道:“我们要接纳作者的主题、想法与前提。我们所能批评的只是他所创造出来的结果。”这就是说,我们要感激作者将故事写出来。譬如故事发生在巴黎,就不该坚持说如果发生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里斯市会比较好。但是我们有权利批评他所写的巴黎人与巴黎这个城市。

换句话说,对于小说,我们不该反对或赞成,而是喜欢或不喜欢。我们在批评论说性作品时,关心的是他们所陈述的事实。在批评唯美文学时,就像字义所形容的,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它的美丽。这样的美丽,与我们深切体会之后的喜悦密切呼应。

让我们在下面重述一下这些规则。在你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一本文学作品之前,首先你要能真正努力过并欣赏作者才行。所谓欣赏,指的是欣赏作者借着你的情绪与想像力,为你创造的一个世界。因此,如果你只是被动地阅读一本小说(事实上,我们强调过,要热情地阅读),是没法欣赏一本小说的。就像在阅读哲学作品时,被动的阅读也一样无法增进理解力的。要做到能够欣赏,能够理解,在阅读时一定要主动,要把我们前面说过的,所有分析阅读的规则全拿出来用才行。

你完成这样的阅读阶段后,就可以作评论了。你的第一个评论自然是一种你的品味。但是除了说明喜欢或不喜欢之外,还要能说出为什么。当然,你所说的原因,可能真的是在批评书的本身,但乍听之下,却像是在批评你自己—你的偏好与偏见—而与书无关。因此,要完成批评这件事,你要客观地指出书中某些事件造成你的反感。你不只要能说明你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还要能表达出这本书中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说明理由才行。

你越能明白指出诗或小说带给你喜悦的原因,你就越了解这本书的优点是什么。你会慢慢建立起批评的标准,你也会发现许多跟你有同样品味的人与你一起分享你的论点。你还可能会发现一件我们相信如此的事:懂得阅读方法的人,文学品味都很高。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