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10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7)

发布于 2024-10-02 22:12:15 字数 168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那年杨庆鑫十二岁,忽然失踪了。他的母亲急忙打听,发现家里的德国手枪不翼而飞,心中难过,如百爪挠心,泪湿衣巾。他的父亲回家,责怪母亲治家不严,竟允许这样年幼的儿子去和正规日军拼命。母亲更不是滋味,无奈奔跑,到处寻找。第二天炮声隆隆,传说日军大队人马回来了,血洗了那个村寨。家中的人都快急疯了。庆鑫的命运如何呢?

3?抗日游击

日军侵占华北,村里有六人失踪。第二天夜里,有人大声叫门,喊着送尸体的来了。杨庆鑫的母亲吓呆了,腿站也站不起来,父亲颤抖着去开门……

父亲战战兢兢,颤抖着开了门,张嘴大哭,泪水不断,看到尸体,却发现衣服不对。睁眼细看,原是本村祥迎的尸体。天明以前,又送来祥欣的尸体。天亮以后,又送来摸爬滚打逃离虎口,受了重伤的庆贵和庆瑶。经过询问,得知杨庆鑫和杨庆璜也确实是去参战了。家中更是担心,连六大伯杨明善也疑虑了,这次守护神能不能起作用呢?

庆鑫如何失踪?他们为什么去打鬼子呢?

1935 年,庆鑫初小毕业,随父亲到县城上学,插入高级小学预科班。这个班实际上是四年级复习班,对初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他父亲知道庆鑫初小课程已经学完。但是作为优秀教师,他更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让孩子系统复习,打下稳固的基础。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知识向深度扩展,就能成绩优异,升入好的中学。所以先进预科班,再升入五年级。这就好像有经验的农民,实施"蹲苗"一样,在苗期限制施肥、浇水,使幼苗根往深处扎,根深才能叶茂,茎叶才能粗壮,能起到抗旱防灾作用。掌握了牢固的知识基础,这是他成功的第二个因素。

庆鑫经过了预科复习,知识基础巩固提高了,学习劲头和信心更足了。他出生在耕读世家,很早就养成读书的习惯,书籍为他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知识使他掌握了做事的钥匙。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不但能学好课内知识,而且求知欲强,理解能力好,喜欢到图书馆去,借课外书,几天一本,几乎读遍了馆里所有的儿童读物。在班里,他年龄最小,个头最矮,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深得师生的夸奖。但是父母怕他自满,不再努力,却从不表扬他。父亲说:"学生的本份,就是勤读诗书,成绩好是应该的,学习差才是意外。"

那时,何思源是山东省教育厅长,老家在菏泽,全省学校迅速发展,威望很高。何的学历是六中 --北大--哥伦比亚大学。他的成长道路顺畅,有志青年非常向往,前人的榜样使庆鑫树立了宏伟的理想。如果是太平盛世,十六七岁就可以升入大学,锦绣的前程在望了。

晴天一声霹雳,乌云布满天空。"乱世大劫"开始了,为什么太阳的光芒,偏被乌云遮挡?1937 年发生卢沟桥事变,日寇疯狂侵略中国,国军节节败退,华北失陷了,连定陶也不能幸免。正如文天祥的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1938 年 5 月鬼子侵犯县城,机关学校全部关闭,有的撤到南方,有的躲到乡下。

风云突变,兵连祸结,哪里有学生能安心念书的地方呢?庆鑫高级小学还没毕业,就逃回家中,热爱读书的人不改其志,闭门不出,痴心自学,不但继续学了没学完的高小课程,而且钻研了中学数理化课本,还背诵了不少中学国文课本中的短文。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长期自学,这是他成功的第四个因素。

1937 年是个多难之秋,战祸如滚滚洪水,不期而至。在祸水中挣扎的爱国人士,有不同的反响。有位裴雪峰老师,他是河北人,清华大学毕业,主张教育救国,成立定陶中学,并进行第一次招生。以后日军侵占县城,这个学校就撤到乡下,流动上课。1941 年,孙良诚的部队开到鲁西南,日伪军龟缩在县城,局面稍有改善,定陶中学在偏远的潘楼村上课,并扩大招生,来满足一些孩子上学的愿望。

那些失学的学生,听到中学招生的消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如同久旱的禾苗逢甘雨。庆鑫虽然高小还没毕业,也考取了初一,他像过年一样,穿戴整齐,背起行李,和同学结伴,奔向学校。一路麦苗稀少,红白斑斑,罂花盛开。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