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良好的悟性源自磨炼

发布于 2024-08-21 21:53:54 字数 227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铁律之二十七: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从实践中抽象和提炼出来的,并不能呈现更多细节。要想真正读懂,必须拥有相关实践经验,否则很难掌握深层次的东西,领悟也只能停留在表层,这样不但会给人留下夸夸其谈的印象,也很容易被别人忽悠。

能在书本上出现。或者能在口头上说出来的东西,我们通常称之为知识。但相对于实践而言,知识无论如何系统详尽,都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抽象和概括,与客观情况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从理论上讲,知识可以无限接近真相,但永远不会等于真相。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否定知识,特别是反映在书本上的知识的价值。书本知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弥补个人实践经验的不足,并有利于人类共同非物质财富的传播和沉淀。

也许很多东西说出来,人们感觉都非常简单,基本上近乎常识,但当你真正应用起来的时候,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对很多知识、理论和模型的掌握程度,跟你的相关实践经验有很大关系。如果你之前那方面经验非常丰富,很多东西就会一点就透,而且还能做到精准把握。倘若你之前缺乏相关经验,即使你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但你的理解毕竟还会有很多肤浅的成分,真正在工作中应用起来还是难以得心应手,只能通过不断实践来解决这个问题。譬如游泳,如果你之前没有经验,连狗刨都不会,学了再多再好的理论,一到水中还是要呛水的,那些东西还需要在不断练习中去领悟和吸收。

我自己的一个感觉,也听很多朋友讲过。SWOT、4P、4C等经典理论模式,几乎所有的商科类高职高专一年级学生都说得出来。像SWOT,理解起来也没有什么难度,但你真正利用它来分析问题,没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是掌握不好的。想对4P和4C真正掌握,没有十多年的市场营销和策划实战经验也是难以想象的。

我本人这么多年下来,体会最为深刻的三句话就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种状态代表你对知识掌握的三个阶段,过程的演变是和时间联系在一起的,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实践。非常遗憾,很多人往往把“知”误当成是“悟”,其实“知”只不过是做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做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才算真正做到了“悟”。“知”不易,“悟”更难,“悟”对我们更有意义。

第一个阶段,可能你感觉已经将很多东西掌握了,其实也只能说你知道了这些概念。“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离真正吸收掌握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在这个阶段,即使你学习得再多,也只是一个“知道主义者”。七八岁的小孩完全可以将《三字经》和《弟子规》倒背如流,甚至还能说出其中隐藏的所有典故和伦常,但也不能就此认为孩子已经掌握这两部著作的精髓。只有对人性和世道人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之后,你才可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而要达到这种程度,最起码在年龄上需要超过三十岁。

我们每一个人周围都存在着太多的“知道主义者”。无论你谈论什么,似乎都没有他不知道的,倘若让他们陈述,实际上对绝大多数内容不甚了了、似是而非,真正应用起来,还不知道会搞出多少事情。最要命的是,在他们那里,对很多东西的价值判断正好相反,深刻的东西被认为肤浅,肤浅的东西被认为深刻,接受不了任何不同意见,主动放弃了反思的机会,其实也就相当于放弃了进步的可能。

第二个阶段,很多人已经开始对自己原来接受的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对原有或传统的价值观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个时候,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逐渐发现那些知识和自己的亲身体会相背离。在这个阶段上,会有很多本来可以走向真正成功的人才误入歧途,走火入魔,也许反思的结果可能连不去反思都赶不上。

举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常见的例子。在对个人努力和事业成功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我们成年之前,接受的都是非常正统的教育,认为个人努力会导致事业成功,有所付出就会有所收获。当我们上了大学并开始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亲身接触和体验了太多的社会不平,譬如某位资质非常一般的同学靠家族的能量谋到一份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毕业不到两年就被提拔当了领导。随着类似的案例逐渐增多,心中原有的价值体系可能就会轰然倒塌,认为个人努力根本没有什么用,有一个好脑子不如有一个好老子,学得好不如生得好,投胎也是个技术活儿。

到此为止,很多人跟看破了红尘似的,感觉神马都是浮云,如果有人再提个人努力什么的,就一脸不屑的样子,可能还暗暗骂道:“傻×,都什么年代了,还扯这些没用的东西,真TMD迂腐。”其实,如果将事业成功看成一个公式的话,变量至少有几十个,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有个人努力、家庭出身、教育背景、人脉资源、机遇命运等几大要素。个人努力虽然不是唯一的变量,但无疑占有非常大的权重。如果你在其他变量方面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放弃个人努力,就相当于自毁长城。

第三个阶段,只有比例很低的人才能够达到,因为很多人才在前两个阶段已经被埋没掉了。能到达这个阶段的人,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而且基本都属于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或者更多维度进行反思的群体。他们不但从灵魂深处真正认同传统的知识和价值,并能够运用自如,而且还能领悟到原来接受到的知识有其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前提与细节,还知道面对不同的具体情况时如何去变通。每种知识都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前提和细节,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太方便直接讲出来,或者无法有效描述出来,可能只有靠自己不断实践和领悟才能获得。“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表面上看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没有太大不同,实质上有质的差异。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