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使用规则
前言
虽然简短变量声明这个语法糖用起来很方便,但有时也会给你一个意外也可能带你掉入陷阱。
我曾因滥用这个:=
语法糖,发生过一次故障,所以才认真研究了一下它的原理和规则,大家可以做为参考。
规则
规则一: 多变量赋值可能会重新声明
我们知道使用:=
一次可以声明多个变量,像下面这样:
field1, offset := nextField(str, 0)
上面代码定义了两个变量,并用函数返回值进行赋值。
如果这两个变量中的一个再次出现在:=
左侧就会重新声明。像下面这样:
field1, offset := nextField(str, 0)
field2, offset := nextField(str, offset)
offset被重新声明。
重新声明并没有什么问题,它并没有引入新的变量,只是把变量的值改变了,但要明白,这是Go提供的一个语法糖。
- 当
:=
左侧存在新变量时(如field2),那么已声明的变量(如offset)则会被重新声明,不会有其他额外副作用。 - 当
:=
左侧没有新变量是不允许的,编译会提示no new variable on left side of :=
。
我们所说的重新声明不会引入问题要满足一个前提,变量声明要在同一个作用域中出现。如果出现在不同的作用域,那很可能就创建了新的同名变量,同一函数不同作用域的同名变量往往不是预期做法,很容易引入缺陷。关于作用域的这个问题,我们在本节后面介绍。
规则二:不能用于函数外部
简短变量场景只能用于函数中,使用:=
来声明和初始化全局变量是行不通的。
比如,像下面这样:
package sugar
import fmt
rule := "Short variable declarations" // syntax error: non-declaration statement outside function body
这里的编译错误提示syntax error: non-declaration statement outside function body
,表示非声明语句不能出现在函数外部。可以理解成:=
实际上会拆分成两个语句,即声明和赋值。赋值语句不能出现在函数外部的。
变量作用域问题
几乎所有的工程师都了解变量作用域,但是由于:=
使用过于频繁的话,还是有可能掉进陷阱里。
下面代码源自真实项目,但为了描述方便,也为了避免信息安全风险,简化如下:
func Redeclare() {
field, err:= nextField() // 1号err
if field == 1{
field, err:= nextField() // 2号err
newField, err := nextField() // 3号err
...
}
...
}
注意上面声明的三个err变量。 2号err与1号err不属于同一个作用域,:=
声明了新的变量,所以2号err与1号err属于两个变量。 2号err与3号err属于同一个作用域,:=
重新声明了err但没创建新的变量,所以2号err与3号err是同一个变量。
如果误把2号err与1号err混淆,就很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错误。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觉得不错请给个赞~
本篇文章已归档到GitHub项目,求星~ 点我即达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