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2 节 表象与想象

发布于 2025-02-01 18:15:27 字数 814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当人们看到或听到“大海”这个词时,头脑中很容易浮现出大海的情景,尽管大海并未出现在眼前。头脑中所浮现出的大海的情景就是一种表象。表象是指物理上并未出现的刺激的心理表征。想象是对头脑中已经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当人们听一首歌曲时,头脑中会产生相应的表象。甚至当人们不是真正地听一首歌,而只是简单地阅读一段书写的歌词时,头脑中也会产生相应的表象。

一、表象

人们常常利用视觉表象来回答和解决大量问题。例如,“樱桃”和“苹果”哪个颜色更红?教室一共有多少扇窗户?“兔子”、“老虎”和“大象”三个动物中,哪个动物最大?回答上面这样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表象的帮助。

表象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人们从一个不熟悉的地点回家时,通常会利用表象判断哪条路离家最近。当决定把一个新买的冰箱放在房间的一个合适的位置时,也需要利用表象。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

1.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但表象又与知觉不同,它只是知觉的概略再现。与知觉比较,表象有下列特点:① 表象不如知觉完整,不能反映客体的详尽特征,它甚至是残缺的、片断的;② 表象不如知觉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③ 表象不如知觉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反映的仅是客体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然而,在某些条件下,表象也可以呈现知觉的细节,它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性。例如,在儿童中可发生一种“遗觉象”(eidetic image)现象。向儿童呈现一张内容复杂的画片,几十秒钟后把画片移开,使其目光投向一灰色屏幕上,他就会“看见”同样一张清晰的图画。这些儿童根据当时产生的映像可准确地描述图画中的细节,同时他们也清楚地觉得画片并不在眼前。在实验中被试报告说,他“看见”一条“卷尾鳄鱼”,一个“看得出嘴、眼的小孩”,“右边有一棵大树”,“后面有一棵小棕榈树”,“小孩和鳄鱼最清楚”。数出鳄鱼下颌有 18 棵牙齿。“我完全看不见鳄鱼的脚,它们都没在水里,我看见它的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后面的两棵树有同一树干”(HKluver,1926)。遗觉象是部分学龄儿童特有的映像,一般到青年期就消失了。

在表象的分类上,反映某一具体客体的形象,称为个别表象或单一表象,上述遗觉象就属于个别表象。反映关于一类对象共同的特征称为一般表象。一般表象更具上述与知觉相区别的那些特点。

(2)概括性

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原型。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这种概括常常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

表象的概括性有一定的限度。对于复杂的事物和关系,表象是难以囊括的。例如,对连环画的理解是靠语言把一页页画连贯起来,漫画的深层含义也是由词的概括来显示的。因此,表象是感知与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反映形式,是二者之间的中介反映阶段。作为反映形式,表象既接近知觉,又高于知觉,因为它可以离开具体对象而产生;表象既具有概括性,又低于词的概括水平,它为词的思维提供感性材料。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表象的发生处于知觉和思维之间。

(3)表象在多感觉道上发生

表象可以是各种感觉的映像。有视觉的、听觉的以及嗅觉、味觉和触觉、动觉的表象等。读下面的文字,头脑中会出现各种感觉的表象,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表象类型在一般人中均会发生,但也可因人而异。由于视觉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有比较鲜明的和经常发生的视觉表象。很多事例说明,科学家和艺术家通过视觉的形象思维能完成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甚至在数学、物理学研究中都相当有效。

爱因斯坦在给哈达马德的信中说道:“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表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与组合……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进行在可以传达给别人的、由文字或别的记号建立起来的任何逻辑结构之前。上述的这些元素就我来说是视觉的,有时也有听觉的。”

视觉表象也给美术家、作家带来创造力。柯勒律治的名著诗篇《可汗王》是一篇完整的以视觉表象呈现的佳作。再如元朝马致远的词: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词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人的心目中引起一幅凄凉景象。艺术家往往具有视觉表象的优势。声音表象对言语听觉和音乐听觉智能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运动表象对各种运动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形成极为重要;而对于某些乐器的操作,如钢琴以及提琴等弦乐器,则既需要听觉表象,又需要动觉表象的优势。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不仅是一个个的映像,而且是一种操作,即心理操作可以以表象的形式进行。也是形象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象的心理操作、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可处于不同的相互作用中。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

表象思维是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操作。心理旋转研究是一项有说服力的证据。在一项心理旋转的实验(R.Shepard,1973)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 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的(R),有时是反写的(Я)。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结果表明,从垂直方面旋转的角度越大,作出判断所需的时间越长。对这一结果解释为,被试首先必须把呈现的字母在头脑中进行旋转,直到它处于垂直位置,然后才能作出判断。反应时所反映的进行心理旋转——表象操作所用的时间上的差异,证明了形象思维——表象操作的存在。实际上,企图用其他方法,如通过用命题去描述字母的位置,是困难的。

(2)表象与词在心理操作中双重编码

在更多的情况下,信息在脑中可以以词进行编码,也可以图像进行编码。在一定条件下,图像和词是可以互译的。具体的图像可以通过语言提取、描述和组织。例如,电影剧本作者通常进行的,最后通过语言存储起来,这就是剧本。同时,导演按照剧本再生图像,这就是表演,也就是通过语言使图像恢复。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

词的思维操作需要表象的参与和支持,甚至表象操作在思维操作中是否出现,可因思维任务之不同而异。例如,几何学在运算中,很大程度上依赖图像操作的支持,图像操作是几何运算的必要支柱。但是,代数学、方程式,只用符号概念按照公式进行演算,完全排除了图像操作。

二、想象

想象(imagination)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人可以通过别人的描述,想象出自己从未见过的海洋或大陆(见图 7-1),也可以在脑中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见图 7-2),如神话故事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孙悟空”和“猪八戒”等形象。作曲家创作的新乐章,工程师创造的新机器等,也都是以在头脑中构成新形象为前提的。

图 7-1 儿童想象画:海底世界

图 7-2 想象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形象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或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因此,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然而,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捏造的。想象和感知、表象一样,也来源于现实。想象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构成想象的材料均来自记忆表象,想象是记忆表象的进一步加工。天生聋哑人不会产生动听的音乐想象,先天盲人不会产生美丽的色彩想象,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些方面的表象作为想象加工的材料。

想象是一种意象性的反映,它在某种程度上超脱现实,因此,可有意地或在无意间发生。据此,想象可分为随意想象或不随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例如,当抬头仰望天空变幻莫测的浮云时,脑中就产生起伏的山峦、柔软的棉花、活动的羊群、嘶鸣的奔马等形象;当看到北方冬季玻璃上的冰花时,就会觉得它像梅花、像树叶等,都是无意想象的表现形式。无意想象的典型表现是梦和幻觉。

(1)梦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人在睡眠时,为什么会做梦?巴甫洛夫认为,人在睡眠时,整个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弥散性的抑制状态,但仍有少部分神经细胞兴奋活跃,由于意识控制力减弱,这些记载着往日经验的细胞便随意地、不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绝伦的梦境。假如在睡眠中少数处于兴奋状态的细胞是皮层某些与言语和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就不只是出现梦境,还会说梦话或发生梦游现象。由此看来,梦完全是脑细胞活动的结果,而在睡眠时引起脑细胞的活动从而发生梦境是有原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界刺激,如声音、气味等。这些刺激在睡眠时仍在不断地作用于感官,当它传入大脑后就会引起变态反映成为梦境。例如,门窗被风吹后的撞击声会引起打雷或放炮的梦境;冬夜被子掉落浑身冰凉会造成掉进冰窖的梦境;闻见食品的香味会梦见进餐或在家中宴客等。二是睡眠时人体的内部刺激或人体生理异常。例如,膀胱充盈会引起找厕所的梦境。人体的某些部位有隐疾,在梦中也常会反映出来。据载,有人梦见狂犬咬足,几日后在梦中被犬所咬的地方果然发炎。这可能是因为人在体内发生病变之初有微小刺激进入大脑,不过在人意识清醒状态下,由于进入大脑的刺激较多往往使人感受不到。但在睡眠时,外部刺激相对少了,这种原来潜伏的病变刺激就会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活动起来,结果就会形成反映有关病变的预兆梦。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由于生物电记录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记录到整个睡眠期间脑电、眼电和其他身体功能的变化,因而找到了研究睡眠的某些客观指标,这对梦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记录到的脑电、眼电及其他身体功能的变化,人在每晚的正常睡眠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两种不同的睡眠状态,一种是普通睡眠,处于这种状态时,脑电波的频率明显变慢,故又称慢波睡眠;另一种是异相睡眠,处于这种状态时,脑电波的频率明显变快,故称快波睡眠。又由于这时眼球会出现每分钟 50~60 次快速转动,故也称为快速眼动睡眠。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这两种睡眠状态互相交替出现,开始入睡时,先进入慢波睡眠,约持续 90 分钟,然后转入快波眼动睡眠,持续 20~30 分钟,又再次转入慢波睡眠,每晚反复交替 4~5 次。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在快波眼动睡眠时被唤醒,大多数人正在做梦,并可以精确地回忆出梦的内容。而在慢波睡眠时被唤醒的人,其心智反应甚为迟钝,并且一些认为在被唤醒时正在做梦的人,也很难回忆起梦的内容。据此,又把快速眼动睡眠称为有梦睡眠。由于有梦睡眠时的脑电波与清醒状态时相似,心理学家们认为,有梦睡眠时,个人的心智活动并不停止,其思维与清醒状态时一样积极和灵敏,所以,有些人在梦中有所发明和发现。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有些学者提出了睡眠与梦的假说,认为人脑就像一台电脑,必须将输入大脑的信息加以处理,转译成密码然后储存。睡眠过程中的有梦睡眠阶段,就是个人将每天输入大脑的信息加以整理的时间,而梦的出现就是将白天输入的信息重新唤出,以使大脑再度选择或淘汰的缘故,所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事实也表明,白天从事脑力劳动,尤其是不熟悉的脑力活动的人,夜里的有梦睡眠就多些。相反,如果白天从事较少动脑的体力劳动,夜里的梦就会少些。

现代科学研究指出,梦是入睡后必然出现的一种心理活动,正常的梦不影响睡眠,而且还是保证人的正常活动所必需。为了证明梦的重要性,有学者做了剥夺梦的实验,即每当被试者出现有梦睡眠时就把他叫醒,以干扰他做梦。如果人为地剥夺被试者有梦睡眠几天后,被试者就逐渐变得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弱、思维紊乱、易暴躁发怒,并且出现错觉和幻觉。而后如果让被试者恢复正常的睡眠,就会接连几天有梦睡眠量比原来明显增多,以补偿前几天有梦睡眠的不足。人们常常以为夜间做梦会影响休息,这实在是个很大的误解。

(2)幻觉

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它是人们在精神异常或某些药物作用下脱离现实的、不能自己的想象。

在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身上,常常可以观察到由疾病引起的无意想象。这些病人在环境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认为有人追踪他、谋害他。有的病人认为自己收藏了某件机密的东西,而受人跟踪等。这种强烈的、难以摆脱的幻觉或无意想象,使他们整日为自己的安全提心吊胆,并对周围的人采取怀疑敌视的态度。

人们由于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引起无意想象。吸食或服用致幻药物的人,服药之后会产生各种奇特的幻觉,如觉得时间停滞了,静止的东西在移动,甚至觉得自己会飞等。

梦和幻觉均属特殊情况下产生的无意想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意想象只能在这种特殊的甚至是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事实上,日常生活中,无意想象是经常发生的。人们随着意境的出现,可以产生无限遐想。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看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头脑中出现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机械制造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要结构等,都属于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相对的,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的,而实际上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是,再造想象仍然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不同,再造想象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必然有一定的差异。

再造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生动形象地认识自己没有感知过的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扩大认识范围,充实主观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或图表、模型的演示,可以使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不懂外语的人,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外语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场景的形象。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缺乏相应的表象储备,就难以进行想象。先天性盲人,不管你如何向他描述朝霞的美丽,他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等都属于创造想象。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的综合,从而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形象。这种形象越新颖,它的创造性水平也就越高。

创造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无论是科学创造、技术发明,还是文艺创作,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形成活动的最终或中间半成品的模型,即进行创造想象。可见,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创造想象,创造性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

创造想象是一种比再造想象更复杂的智力活动,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首先,它们都以感知为基础,都是在原有表象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的新形象;其次,依据描述进行再造想象时,对想象者来说或多或少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想象成分,而创造想象中也有再造想象的因素。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比再造想象有较多的创造性成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区别有两点:一是幻想中所创造的形象体现着个人的愿望,是人们所追求、憧憬和向往的事物。如幻想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和艺术家。而创造想象中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形象。如作家创造的反面人物形象;二是幻想不与目前的行动直接联系,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创造性成果,而是对未来活动的设想。它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把幻想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一般称为理想。它能使人展望到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发人的信心和斗志,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困难。而消极的幻想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一般称为空想或妄想。它是一种无益的幻想,常使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害怕艰苦的劳动和逃避困难。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