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到底为什么
说了那么多跳槽不是什么,那跳槽到底为什么呢?
求职的本质
在跳槽之前,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么?
其实并不是真的如我们父辈们认为的那样,人活着就是要有一份工作的。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累积金钱。这是我们在这个现实世界用以维持生计的必需资源。
挣钱这件事,至少有四种形式:帮别人挣钱(打工);为自己挣钱(SOHO);雇别人挣钱(企业主);让钱自己挣钱(投资)。
为什么我们总是选择第一种呢?因为第一种门槛和风险都最低。
而求职只是我们在自己资源和能力不足以进入后几种挣钱形式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换取资源的阶段性行为。
当然,如果能在第一种形式下获得自己满意的物质回报和精神满足,你也可以永远不考虑其他形式,但其他形式在挣钱的效率和数量上是有优势的。
这个我们在稍后的章节会细聊。
跳槽的意义
跳槽其实是打工这种挣钱形态下,我们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通过合理地跳槽,我们可以寻找到市场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最佳匹配,从而在金钱和成长上双丰收。
「市场需求」描述了企业渴求的员工,「自我实现」描述了你想要的生活;当它们重合到一起,梦想就照进了现实。
这会带给你几年非常愉快的工作生活,但随着我们不断成长,职位和能力可能出现不匹配,这时候我们又需要通过跳槽来再次调节。很多时候,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不进则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跳槽的原则
我有一个很好用的跳槽原则,之前发到微博上被赞了上百次:
永远不要因为「现在很差」而跳槽,要因为「未来更好」而跳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一直往上走。
跳槽的节奏和路线图
时间并不是用来衡量是否应该跳槽的指标,能力才是。从长远角度讲,我们是有一个大理想存在的,比如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当上CTO。
而当我们还是一个应届毕业生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直接变成CTO的。所以我们从CTO往下一层层画出节点来,大概这个样子:
应届生→初级程序员→小组主管→部门经理→总监→CTO
然后我们会给每一个节点设置一个达标能力和一个参考时间。当我们的能力已经开始可以胜任下一个节点的工作时,我们就会开始寻找相关机会,最理想的是在当前公司进入下一个节点。但从小组主管开始,能否成功进入下一个节点就不光由能力决定了,有时候你遇到一个永不跳槽也永不被提拔的上级,你就会长时间得不到成长,当这个时间到达我们设定的参考值时,我们就不得不通过换公司来前进。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对职业线做出调整,比如当你小组主管做得很出色,但部门经理这个节点却很难达到时,我们可以这么走:
应届生→初级程序员→小组主管→初创公司CTO→B轮公司CTO→上市公司CTO
但不管怎么调整,自己头脑里边要有清晰的目标。我们总是现在风险最小的路径(比如当前公司)寻求成长,不成功时再考虑其他的路径。
准备篇
本篇是一些需要花较多精力进行准备的事项。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