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专业不对口 我们怎么办

发布于 2024-08-21 21:53:54 字数 218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铁律之六十八: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专业不对口都是常态。不要太多抱怨专业,在职场当中发展独立学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良好的悟性,远比你原来的专业重要,文科生更是如此。

又是一年高考时。在我国高教体制问题上,专业设置不科学,就业专业不对口,一直都是专家、学者和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在很多评论当中,更是把专业设置没有面向市场当做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罪魁祸首,似乎只要面向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们先别管社会舆论如何,如果在职场上混了许多年,你还持这样的观点,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有必要进行认真反思。

其实,过分强调就业方面的专业对口,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社会各类工种的需求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即使存在着预测、调研、分析等手段,这二者之间的匹配程度也不会太高。要实现这二者之间的高匹配度,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上述两个方面完全进行指标性对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我们更要反对的一个方向。

在商业化的社会当中,如果把毕业生看成一种“产品”的话,数以千计的大学就可以看成公司。就算是这些“公司”具有非常强烈的市场导向意识,要对3~5年之后的市场需求作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全球顶级的跨国公司,都难以预测3~5年之后本行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什么样子。如果非要强求大学和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那有些太高估他们的实力了,或者说有些强人所难。

更何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就业地域属性、个人偏好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其他重要因素,这就使得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也正是因为“供需结构对口问题”属于世界级难题,所以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才颁发给彼得?戴蒙德、戴尔?莫特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这三位研究“市场查寻摩擦理论”的学者。你对国内高校管理者的水平要求,总不能超出这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吧。

朋友们在此不要产生误解,以为我在为大学的专业设置开脱责任。我丝毫没有这样的意思,该学校承担的责任他们还是要承担的,只是说就业当中的专业不对口是一种常态,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此类现象,可能是我们相对更扭曲一些。这就需要我们以更为积极和现实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问题。

上大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很多人回答说是学习知识。在我看来,这个回答既对又不对。即使你上学期间学得非常好,而且毕业后专业也非常对口,工作上真正能用到的,也只不过是一两成的内容,更多的东西需要进入社会之后不断学习。这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年代,学习越来越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了,很大程度上必须导入“终生学习”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职业生涯永续发展之需要。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在大学中学习知识倒是次要的,关键还是一些能力框架的基本形成,比如严谨系统的思维结构、独立学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良好的悟性。虽然我们不能将这些东西的形成太多地寄托在大学身上,但最起码应该为此奠定一个基础。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准备一个基础,上大学那才叫真正的失败。

事实上,一旦掌握了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你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并不重要了。因为你依靠它们就可以很好地学习、领悟、制造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在这个新事物不断涌现、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你在大学中所学的专业。特别是对于那些专业性本来就不是很强的文科生来讲,能力框架的重要性,显得比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专业更为要命。

经常会有一些亲朋好友来请教高考专业的选择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一般的建议是,上学期间要在独立学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系统缜密的思维等素质结构框架方面多下工夫,适当的时候要拓宽视野,强化应用型方法论体系。在将能力结构框架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再去谈一些专业才显得更有意义。如果是理科类学生,最好选择应用性比较强的工科类专业;如果是文科类学生,其实大多数专业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没有专业的专业”,能力框架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我国的高教体制确实存在非常多的弊端。作为个人,我们没有多少能量与环境抗衡,能够做的就是如何去适应职场无处不在的激烈竞争。更坦白一点说,上大学就是人生一段非常普通的经历而已,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让其承担太多的责任,既是对它的强人所难,也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如果我们作一个统计,太多的风云人物所取得成就的领域,与他大学时代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

马云至今学历仍是本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大学专业是英语,跟商业和电子商务没有太多关系。谁曾想到,本该成为优秀英语教师的他,竟然成了全球电子商务领域的大佬。按照人们的通常理解,马云创建的应该是专业的翻译公司,或者是类似于新东方那样的外语培训机构,而不应该是什么阿里巴巴和淘宝网。马云并不是孤证,实际上,几乎所有能取得长久成功的人,不论出身和学历如何,都有一项非常强大的能力,就是对新事物、新环境的学习和适应,这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之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