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言
- 第 1 章 帝国的余辉:ATT
- 第 2 章 蓝色巨人:IBM
- 第 3 章 水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 第 4 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 第 5 章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
- 第 6 章 IT 业的罗马帝国:微软-Microsoft
- 第 7 章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 第 8 章 英名不朽:杨致远、菲洛和雅虎公司
- 第 9 章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 第 10 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 第 11 章 硅谷的另一面
- 第 12 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 第 13 章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 第 14 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 第 15 章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 第 16 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 第 17 章 挑战者:Google 公司
- 第 18 章 成功的转基因:诺基亚、3M、GE
- 第 19 章 印钞机:最佳的商业模式
- 第 20 章互联网 2.0
- 第 21 章金融风暴的冲击
- 第 22 章云计算
- 第 23 章下一个 Google
- 后记
21.2 瑞雪兆丰年:优胜劣汰
金融危机是我们社会的冰河期。我们的地球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冰河期,每次都要有大量的物种灭绝,同时,又有许许多多更新、更有生命力的物种诞生。在 6500 万年前的大冰河期,覆盖全球的植被骤减, 气候恶劣,主宰地球的恐龙于是消失了。但是它们中间少数善于适应环境的,经过脱胎换骨变成了鸟类。恐龙的消失为哺乳动物的诞生留出了空间。研究生物的学者对我讲,早期的哺乳动物竞争力并不强,如果不是恐龙的消失,它们很难成为今天世界的主宰。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我们其实并不是北京猿人的后裔,而是来自于东非。在 7 万年前的小冰河期,人类几乎灭种。但是,其中最”聪明“的一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了, 成为了我们现代人,而其他猿人包括周口店北京人的后裔则被淘汰了。金融危机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是普遍的。无论是大跨国公司还是小的新创公司,都必须经历危机的考验, 历史的潮流将无情地淘汰落伍的公司,为新的公司挪出成长的空间。
一般人们会认为在金融危机中小公司不稳定, 因而存活的几率小,而大公司毕竟家大业大能够坚持的时间要长一些。其实,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问题和难处。很多大跨国公司其实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府,外面看上去还很光鲜,里面其实已经掏空了。一些在前一次或前几次技术革命中产生的大公司, 包括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和很多老牌电信公司和半导体公司,实际上已经跟不上今天技术革命的步伐了。这些公司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却又思想僵化,缺乏创新。在公司结构上,它们机构膝肿,人浮于事,总之,活生生地就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恐龙。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债务很高,因为它们其实已经很长时间靠借债来维持运营。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值。如果没有经济环境的巨变, 它们将长期不死不活地存在下去。这些公司的业务面广,在政治和经济中影响力非常大,它们会不惜牺牲社会效益拼命维持自己日益衰落的统治地位。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为例,它们一个季度亏损的金额是它们市值的好几倍(通用汽车公司 2009 年 1 月的市值只有 1 6 亿美元,而它在 2008 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亏损却达到了 40 亿美元) 。但是,由于它们的影响力大,动不动以失业等作为理由,要挟政府寻求财政帮助,在宏观经济平稳的时候,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很难破产。
在科技工业领域也是如此,虽然这些恐龙级的公司盈利一直成问题,但是它们多少有些家底,又和政府部门有很深的渊源,在商业竞争中,它们经常以大欺小,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把新兴的小公司挤垮。在这种环境中,新兴的小公司要想取代原有的大公司是非常难的。
现在, 金融危机来了,全球的经济危机来了,这些靠吃老本的公司在全社会都没有剩余的资金时,所有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金融危机首先将淘汰掉这些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恐龙级的公司,因为这些长期部借新的贷款来偿还旧的贷款利息过活的跨国公司,现在已无法贷到新款,或者贷款的成本太高。在金融危机以前,像通用汽车这样信用不太好的跨国公司,贷款的成本是每年 8%-10% 的利息,金融危机时一度涨到了 20%。这些公司已经永远无法还清贷款了,于是只能宣布倒闭。
在科技类大跨国公司中,首先倒下的是加拿大的北电(Nortel)公司。北电和著名的 AT&T 公司同根同源,它最早叫“加拿大的贝尔电话公司( Bell Telephone Company of Canada) ” 。而 AT&T 公司的旧名称是贝尔电话公司(Bell Telephone Company ) 。后来因为反垄断的原因,才不得不和美国的母公司分开,成为一个完全的加拿大公司。在二战后很长时间里,它是和 AT&T(朗讯)、西门子齐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一度占世界电信市场近一成的份额。北电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在中国设有研发中心的西方科技公司,我本人在清华时还从北电拿了不少科研经费。2000 年前后,北电的发展达到顶峰, 它和它的母公司加拿大贝尔公司占整个加拿大股市市值的一大半。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投资人购买加拿大的指数基金, 他基本上只购买了两家公司。但是,北电虽然大,却不强。它在全球通信从语音通信向数据通信转变时,鲜有亮点。即使在 2007 年底全球经济到达最高点时, 它的利润也不过一季度 2000 万美元, 利润率不到 1%。
虽然业绩不佳,做了一辈子大公司的北电行事却气派十足。2000 年,它疯狂扩充人员,曾经将硅谷地区一所三流大学一个年级的毕业生全部请去并录用,几个月后互联网泡沫崩溃,它不得不将整个这批尚未培训的新员工全部请走。2000 年以后,北电的债务越来越多到后来就开始玩借新债还旧债的游戏。去年第四季度,北电一个季度就亏损了 34 亿美元,而一批贷款又要偿还或付利息,它别无选择,只有申请破产保护。
像北电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跨入北电的行列。这种倒闭风潮虽然在短时期内对经济和科技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但是从长远看, 淘汰掉不健康的公司未尝不是件好事。
大量不健康的公司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率低下, 经济生活变得死气沉沉。这些公司的消失,为健康的公司腾出了宝贵的市场,健康而有活力的公司将成为未来直接的收益者。具体到电信业, 像思科这样的公司无疑会直接受益于北电的破产。而像华为这样地区性的品牌, 则得到了百年难求的跃居世界主流品牌的机遇。以前,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上,虽然北电的产品性价比已经不太具有竞争力,但是它和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有着长期的关系,并且很多大客户已经”习惯“采用它们的产品,因此,华为等后起之秀要想进入这些市场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费用。现在, 华为等公司打入这些国家市场的阻力要小很多(事实上华为在 2009 、2010 两年里成功打入除了北美以外的全球市场) 。无论是思科这样健康的龙头老大,还是华为这样咄咄逼人的后起之秀,对全球电信市场带来的效益要远远超过北电这样日薄西山的公司。因此,从长远讲这是好事情。
金融危机使得以前一些不可能的兼并成为可能,并因此打造出一些竞争力更强的大型公司。我们前面在介绍微软和雅虎收购案中提到, 在平常时期,前者收购雅虎并非易事,出价低了固然收购不成,出价过高对于微软和雅虎共同的投资者来讲也不是一件合算的买卖,因此也不容易通过。除了价格因素外,政府和业界对于垄断的恐惧会让它们千方百计地阻止这样的收购。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雅虎的股价比一年前微软提出收购建议时少了一半,虽然微软的股价也下跌了 1/3 ,但是只要微软愿意, 它还是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钱收购雅虎的。去年,雅虎的股东们虽然不看好雅虎本身的前景,但是,自信雅虎不和微软合井,出路也是很多的一一至少有很多家公司,包括 Google 、美国在线的母公司时代华纳、迪斯尼和新闻集团( News Corp) ,都可能收购雅虎或和它结为战略伙伴。现在上述公司都在收缩战线,固守自己的核心业务,无力帮助雅虎。如果微软愿意,它将很容易购得雅虎(当然,随着微软雇佣了雅虎搜索和广告业务主要的负责人,它对雅虎的兴趣也大不如以前) 。而此时美国政府担心的是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万一雅虎维持不下去,它不仅不会阻止收购,而且还会乐观其成。2009 年 IBM 和甲骨文公司提出收购营日的明星公司太阳公司,这在金融危机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太阳公司不会有运营不下去的担忧。但是这一次,太阳公司的董事会则倾向于被收购,因为该公司在经济危机中有关门的危险。因此,当它和 IBM 公司在价格上没有谈拢后,它马上找到了新买主甲骨文。在太阳公司急于出售向己的心态下,甲骨文“捡了个大便宜” 。甲骨文和太阳公司合并后,在全球企业数据库软件和服务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一半,进一步强化它的统治地位。2009 年以来, 经营状况较好的思科公司、英特尔公司和博通公司都在通过发行债券和公开募股的形式筹措收购的资金,少的也有十几亿美元,多的高达几十亿美元。一旦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他们会用手上的现金购入新的技术,并成为下一轮扩张的主角。
有收入、有利润的中小公司情况也和跨国公司类似,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而那些刚刚起步,还无法盈利的新创公司除了受宏观经济衰退的打击,还会遇到来自风险投资者人为的压力,它们会加速两极分化,情况好的小公司会很快得到承认而发展起来,前景不好的则会突然死亡。在正常的宏观经济环境中,风险投资倾向于广种薄收,它们投资的公司数量较多,强度不是很集中。同时,风险投资家一般不干预他们投资的小公司的运营,只要那些新创公司能够运营下去,风险投资商会让它们自由竞争、自然淘汰。
但是,在经济危机时,风险投资家们不得不主动收缩战线,弃卒保车。它们通常的做法是迅速关闭成活可能性小的公司,把资金集中投入给可以生存下去的公司中,保住一些重点投资。在 2001~2003 年间,风险投资公司强制关闭了很多仍然有足够现金,但是短期无法盈利的小公司。而对于那些运营不错的公司,反而可能得到比宏观经济好的时期更多的资金,虽然它们日子也颇为艰难,却无疑是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首先,由于风险技资公司的重点扶植,它们在资金上比它们的竞争对手更加充裕。其次,它们可以雇到以前根本请不来的优秀人才。Google 就是在 2001 年到 2003 年其他公司裁员时,打造出其工程部门的核心的。第三,经济衰退为生存下来的公司扫清了大部分竞争对手,给它们创造了宽阔的生存空间。在金融风暴前成功融资的 Facebook 显然是得益者。因为从 2008 年下半年到 2009 年底, 基本上就没有哪家新公司在做社交网络的事情。
在 2001~2003 年的上一次经济衰退中,九成以上的互联网公司都关门了,同时由于寻找风险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也没有新的公司诞生,这些真空的市场给 Google 、Overture 和 PayPal 这样运营不错的公司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在 2001 年以前,每争取一个互联网用户需要花几十美元(一家叫 College Hire 的在线求助网站为每份简历付 100 美元)。2001 年后,不仅是 Google,Overture 和 PayPal 也就花 0.01 美元广告费便占领了市场(当然 PayPal 还是给新用户 5 美元,但是比后来 Google Checkout 的 30 美元少多了)。从积极的角度看,相当于经济危机不仅为这些公司的存活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而且为它们提供了不需要做广告就能发展的少有的机遇。2004 年后, Google 高调上市,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龙头老大,而 Overture 和 PayPal 也被高价收购了。其中 PayPal 成为了全球在线支付的主导公司,并且至今依然以每年两位百分数的高速度发展。
不仅是这些成了行业主导公司的企业得利于经济危机替它们清扫了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无数存活下来的小公司在经济复苏后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从 2004 年起,全球开始了新的一轮投资高潮。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经理们发现,市场上已经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司可以投资了。而那些希望通过收购而快速发展的大公司也找不到很多的收购对象了。因此,任何一家有些亮点的小公司都成为很好的投资对象和收购对象。在 2000 年网络泡沫的时代,在硅谷收购一家没有什么收入的小公司的成本大致相当于每个人 100 万美元。也就是说收购一家 100 人的只会烧钱不会挣钱的网站需要 1 亿美元。在互联网泡沫崩溃后,不仅那些不能挣钱的公司没有人耍,有相当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公司也便宜得很。雅虎 2003 年收购 lnktomi 时,后者有 200 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工程师) ,并且还在为微软提供搜索服务, 有稳定的收入,价钱不过 1 亿美元左右,人均大约 40 万美元。可是到了 2004 年以后,公司的收购价大幅攀升。2005 年, eBay 以 26 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互联网电话公司 Skype ,两年后 eBay 不得不承认在这笔收购中多支付了 14 亿美元(现在 eBay 想把它出售或分出去单独上市) 。
2006 年底, Google 以 17 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几乎没有收入的 YouTube。如果按照人头来算,人均的价钱已经超过每人 1000 万美元,是互联网泡沫时代的 10 倍。到了 2007 年,微软投资 Facebook 的出价更是高得离谱,微软的开价几乎到了人均上亿美元。不仅是 YouTube 和 Facebook 这样的知名公司估价高得离谱,就连那些既没有很大名气、又没有多少收入的二流新创公司, 一个个在融资时动不动作价上亿美元(只要看看国内那些包括视频网站在内的所谓互联网 2.0 的公司融资时的估值就可以知道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很正常的情况呢?因为 2001 年到 2003 年的互联网寒流扫荡掉了 90% 以上的新创公司,当 2004 年经济复苏后,投资人可以选择的投资目标很少,这就让每一个有点模样的公司成为收购和投资交易中的香悖悖。
这一次始于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危机,无疑是考验所有新创公司在逆境中生存能力的时机。通常,一家新创公司的技术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
现在不同了, 一个公司管理团队在低谷中求生存的本领变得相当关键了。
最终生存下来的公司可能不是技术最好的,但一定是管理很不错的。我在第 11 章“硅谷的另一面”中提到一家新创公司最终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
现在,任何新创公司只要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存活下来,就有比平时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成功的机会。2008 年 10 月份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我正好在中国访问, 一些朋友问我如何“过冬” 。我的建议是,不求大的发展,但求生存。必须要保证 12 到 18 个月后还有资金,还活着。现在看来,能坚持一到两年的小公司,发展得都比金融危机前要好。
金融危机无疑对创业者的个人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创业者很难融到资。
在资本主义时代历次经济危机中,穷人固然不敢乱花钱,富人也变得保守而不敢投资了,这是屡试不爽的规律。对于那些刚刚成立不久, 正在寻求风险投资的创业者来讲,这无疑是灭顶之灾。很多创业者在经济高潮时看到其他人创业成功,自己也跃跃欲试,辞了职, 干了几个月刚要开始融资时, 很不巧遇到经济衰退,发现找不到愿意投资的人和公司。这些小公司的员工固然要离开公司,创始人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他们回去找工作既不甘心, 也未必找得到。社会和政府会同情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但是对他们的事业基本不会提供任何帮助。当整个经济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政府解决时, 这些创业者是无法引起政府重视的。
其次,创业的设想(或题目和项目)可能需要推翻重来,因为这些题目大多是在上一次经济高潮时想出的,比如网络视频,既不符合经济危机时政府和社会救助经济的方向,更不代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方向,技资者根本不会投资。
但是从积极的方面考虑,正是在危机中提出的项目和创新,可能是将经济带出低谷的技术革命。我们在下面会详细论述。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