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2 节 感觉的种类

发布于 2025-02-01 18:15:25 字数 1307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世间事物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不同属性的物体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通过分析器的活动,便产生了不同的感觉。依据分析器的差异以及它所反映的最适宜刺激物的不同,人体的主要感觉可分为五种基本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此外,还有机体觉、平衡觉和动觉等。

一、视觉

视觉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感觉。有人认为,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有 80%是来自视觉,正常人的大部分活动是在视觉控制下完成的。

1.引起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是可见光波作用于视觉分析器而产生的。宇宙中充满着各种电磁波,长波如红外线、无线电波等,短波有紫外线、γ射线等,这些电磁波人肉眼均看不见。能引起视觉的最适宜刺激是电磁光谱中波长大约为 380~780 毫微米的光波,即可见光波,见图 3-2。

图 3-2 电磁波与可见光谱

进入人眼的光,少部分是直接来源于光源,大多是由物体反射而来。因而,所见物体的明暗度不仅受制于光源,同时也受到物体的反射系数和该物体所处环境等的影响。光波有三个物理属性,即波长、波幅和纯度,在光波作用于视觉分析器后将引起相应的三个心理属性,即色彩、明度和饱和度。

2.视觉的生理机制

(1)眼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眼睛是人类的视觉器官,其主要结构有角膜、虹膜、晶体、瞳孔、玻璃体和视网膜等(见图 3-3)。其基本功能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视神经冲动)。

图 3-3 眼球结构

眼的外形呈球形,称为眼球,由巩膜所包围。巩膜在前方与透明的角膜相接续。角膜之后为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是眼睛的主要屈光系统。在晶体和角膜间的前房和后房包含房水,在晶体后的整个眼球充满胶状的玻璃体,可向眼的各种组织提供营养,也有助于保持眼球的形状。

在眼球的内面紧贴着一层厚度仅为 0.3mm 的视网膜,这是视觉神经系统的周边部分。视网膜是一层包含上亿个神经细胞的神经组织,按这些细胞的形态、位置的特征可分为六类,即光感受器、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以及近年新发现的网间细胞。其中,只有光感受器才是对光敏感的,光感受器按其形状又可分为两大类,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人的视网膜中,视锥细胞有 600~800 万个,视杆细胞总数达 1 亿以上。视杆细胞在光线较暗时活动,有较高的光敏度,但不能做精细的空间分辨,且不参与色觉。在较明亮的环境中以视锥细胞为主,它能提供色觉以及精细视觉。例如,夜间活动的动物(如鼠)视网膜的光感受器以视杆细胞为主,而昼间活动的动物(如鸡、松鼠等)则以视锥细胞为主。但大多数脊椎动物(包括人)则两者兼而有之。

在角膜与晶体之间,有瞳孔起着光阑的作用。瞳孔在光照时缩小,在暗处扩大,调节进入眼的光量,也有助于提高屈光系统的成像质量,瞳孔及视觉调节均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眼球的运动由六块眼外肌来实现,这些肌肉的协调动作,保证了眼球在各个方向上随意运动,使视线按需要改变。两眼的眼外肌的活动必须协调,否则会造成视网膜双像(复视)或斜视。

(2)视觉信息的产生

视觉信息的产生是由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将外界光刺激转换为视神经冲动信息的过程。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瞳孔)将外界光刺激折至视网膜上,其中,瞳孔的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是实现折光成像的生理基础。眼的感光系统是视网膜,眼的光感受机制是发生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中的光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两类反应。

视觉信息的产生过程大致是,光线透过眼的折光系统达到视网膜,并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同时兴奋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然后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3.视觉现象

(1)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视网膜)能够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即医学上所说的视力。在一定条件下,眼睛能分辨的物体细节越小,视敏度越大;反之,视敏度越小。视敏度取决于外物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而视网膜成像的大小又取决于视角的大小(视角是指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后,交叉地通过眼睛节点而形成的夹角),视角越大,视网膜成像就大。物体与眼睛的距离相同时,物体的大小与视角成反比关系。对于特定物体而言,物体距离眼睛的远近与视角成反比。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主要有:① 物理因素。包括亮度、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光的波长等;② 生理因素。包括视网膜不同部位、视感受细胞的数目、视网膜适应状态、年龄和瞳孔大小等;③ 心理因素。疲劳适应和练习等作用。研究发现,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是分辨物体细节的主要感受器,视锥细胞集中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如果光线正好落在中央凹,此时,视敏度最大;如果光线偏离中央凹越远,视敏度越小。

【课外阅读】

保护视力

舒缓视力疲劳的一般方法

每天眨眼 1 万多次。20~40 岁之间的正常人每分钟眨眼约 20 次,而在睁眼凝视变动快速的电脑屏幕时,眨眼次数会减少到每分钟 4~5 次,造成泪液分泌严重不足,就会出现眼睛干燥酸涩的症状。因此,特意眨眼对眼睛的保护非常有效。一般而言,每天特意眨眼 300 次比较合适,不仅有助于促进泪液分泌,缓解干燥酸涩的症状,而且可以清洁眼睛,并给眼睛小小的按摩,从而缓解眼睛疲劳。另外,经常以热水、热毛巾或蒸气等熏浴双眼,可以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眼睛的疲劳感。

按压眼球法。闭着眼睛,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轻轻地按压眼球,也可以旋转轻揉。不可持续太久或用力揉压,20 秒钟左右就停止。

按压额头法。双手的各三个手指从额头中央,向左右太阳穴的方向转动搓揉,再用力按压太阳穴,可用指尖施力。如此眼底部会有舒服的感觉,重复做 3~5 次。

按压眉间法。拇指腹部贴在眉毛根部下方凹处,轻轻按压或转动。重复做 3 次。眼睛看远处,眼球朝右、上、左、下的方向转动,头部不可晃动。

损害视力的错误做法

错误一:眼睛干了滴眼药水。由于对着电脑时间太长,有些人就已经习惯了每天携带一瓶眼药水,觉得眼睛干了就滴一滴,几乎每隔半小时就要滴一次,自以为这样是保护了眼睛。然而,眼科医生指出,这样其实对眼睛不好,一般药都有副作用,眼睛干了偶尔用一用眼药水是可以的,但长期用就会有副作用,会对角膜上皮有伤害。眼睛休息还是应该尽量靠对眼睛的放松来进行,如到窗边远眺 15 分钟,或是做做运动。

错误二:关灯看电视。有一些人平时在看电视或用电脑时喜欢把旁边的灯都关了,只剩下屏幕上发出的亮光。专家指出,这样是不对的,这时光线对比度会特别高,眼睛特别容易感到疲劳,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视力甚至损害眼睛。

错误三:专注用电脑不眨眼。有的人在使用电脑工作时,眼睛注视时间太长,过于关注,眼睛眨也不眨。专家指出,这样眼睛容易干燥,时间长了会有异物感、流泪,甚至视物模糊。眨眼实际上是眼睛防止角膜干燥的方法,因此,成年人在对着电脑工作时一定要注意 1~2 小时就要休息,经常让眼睛闭一下,可以得到暂缓的休息。

资料来源:中华眼科在线 http://www.cnophol.com。

(2)颜色视觉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而引起的视觉经验。人眼大约能分辨 150 多种光波,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颜色感,这些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非彩色是指白色、黑色和各种不同程度的灰色。常见的彩色有七种: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靛)色、蓝色和紫色。颜色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主要取决于光的波长,对于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则色调不一样;对于物体表面而言,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选择性反射,反射出来的波长不同,色调不一样。明度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和照明强度,如果物体表面反射系数高,光源强度大,物体看上去就越明亮,反之越暗淡。所以,尽管色调相同,物体的明暗度可能不同。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杂程度,高度饱和的颜色是绝对纯正的颜色,如鲜绿、鲜红等;不饱和的颜色是掺杂了其他色调的颜色,如粉红色、墨绿色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如黑白之间不同程度的灰色。

① 颜色混合。依据颜色混合所遵循的规则不同,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指将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然后不同波长的光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遵循加法原则。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某些波长的光在混合的时候被吸收了,被反射出来的色调才能被看见,它是在各种颜料混合之后才作用于视觉系统,遵循的是减法原则,如在白纸中涂上红色颜料,白光照在红纸上,纸表面的红颜料会把白光中的蓝色光、绿色光都吸收掉,只剩下蓝色光以及一些与蓝色相近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纸看起来是红色。色光混合的三条规律:一是补色律。凡两个以适当比例相混合产生白色的颜色光是互补色。例如,红色和浅青绿色、橙黄色和青色、黄色和蓝色、绿色和紫色等,都是一对对互补色;二是间色律。在混合两种非补色时,会产生一种新的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色。例如,红与黄混合产生橙色,蓝与红混合产生紫色。中间色的色调偏于较多的一色,饱和度取决于两色在光谱轨迹中的位置,越近则越饱和;三是代替律。如果颜色 A+颜色 B=颜色 C,若没有颜色 B,而颜色 X+颜色 Y=颜色 B。那么,A+(X+Y)=C。说明每一种被混合的颜色本身也可以由其他颜色混合结果而获得。例如,黄和蓝相混合时,黄色可以由红加绿来代替,因“红+绿=黄”。

② 色觉缺陷常见的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局部色盲和全色盲。色弱是指辨别颜色的能力较一般人差。在男性中,色弱患者约占了 6%,而女性色弱患者占 3%~4%之间。局部色盲大致可分为红绿色盲和蓝黄色盲,前者在人群中较常见,后者较少见。红绿色盲人口占全球男性人口约 8%,女性人口占 0.5%。红绿色盲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这是因为红绿色盲是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控制红绿色觉的感受器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并遵循伴性遗传规律,因男性性染色体为 XY,仅有一条 X 染色体,所以,只需一个色盲基因就表现出色盲;而女性性染色体为 XX,所以,那一对控制色盲与否的等位基因,必须同时是隐性的才会表现出色盲。全色盲患者的视野中只有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全色盲患者的病因一般认为是因为他们缺少视锥细胞,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仅能依靠眼球中视杆细胞来感受视觉影像光线的强弱,他们的眼睛对于亮度非常敏感,在白天的室外需戴上深色的太阳眼镜保护眼睛,全色盲者在人群中极少见。

【课外阅读】

红绿色盲的遗传率

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通常用 Xb 表示,Y 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缺少与 X 染色体相应的同源区段而没有控制色盲的基因。

如果一个色觉正常的女性和一个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的色觉都正常;女儿虽表现正常,但由于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个红绿色盲基因,因此,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如果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和一个色觉正常的男性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有 1/2 正常,1/2 为红绿色盲;女儿都不是色盲,但有 1/2 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在这种情况下,儿子的色盲症是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

如果一个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和一个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有 1/2 正常,1/2 为红绿色盲;女儿有 1/2 为红绿色盲,1/2 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如果一个女性红绿色盲患者和一个色觉正常的男性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都是红绿色盲;女儿虽表现正常,但由于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个红绿色盲基因,因此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通过对以上四种婚配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遗传,以后只能遗传给女儿,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称为交叉遗传。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5373.htm。

二、听觉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1.听觉的适宜刺激与特性

物体振动引起空气分子周期性的压缩和稀疏变化进而产生声波,声波再作用于听分析器便引起了听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 16~20000 次/秒(赫兹)的声波,以 1000~4000 赫兹最为敏感,而高于 20000 赫兹或低于 16 赫兹的声音,一般人均不能产生听觉。但是,对于特殊年龄的人群,其听觉的适宜刺激有所不同,如幼儿能听见 30000~40000 赫兹的高音,而 50 岁以上的人则只能听到不超过 13000 赫兹的高音。听觉的差别感受性较高,能觉察出几赫兹的声波差异。但是,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其差别阈限是不一样的。

声波有三个物理特性:频率、振幅和波形,分别影响着听觉的三个心理特性,即音调(音高)、响度和音色(音质)。

(1)声波的频率

声波的频率是指声波每秒所振动的次数,以赫兹(Hz)为单位。音调是指人们所听到的声音的高低,它主要由声波的频率所决定,当然,也与声波的振幅有关。一般而言,声波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反之,音调越低。女性的音调一般比男性高,因为女性的声带较薄短,每秒振动的次数多,即频率高,而男性的声带较厚长,每秒振动的次数少,即频率低。

(2)声波的振幅

声波的振幅是指声波的压力强度,即波形的高度,它主要决定着听觉的响度,响度也与声波的频率有关。一般而言,声波越强,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声音的响度与声波的振幅成对数关系,响度用声压级来表示,单位是分贝(dB)。人类听觉的绝对阈限是 0dB,普通的人际交谈一般为 60 dB,繁忙的车道约为 80 dB,地铁火车约为 100 dB,而响雷一般可达 120 dB。当声音的响度达到 120~130 dB 时,人耳会产生厌痛感,极不舒服。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响度的声音环境中,将会损伤听觉器官。

(3)声波的波形

声波的波形即声波的振动形式,声波的波形决定着声音的音色。波形不同,人们听见的音色就不一样。每种声音都有其不同的波形,大致可分为纯音和复合音两种。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引起的声音是纯音,但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声音是复合音,它由许多不同频率与振幅的波形融合而成。音色是将基本频率和强度相同,但附加振动成分不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音色是由构成复合音的各个部分声波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各种声波的基本频率相同,但其音色却不一样,是因为它们的配音数目、频率和振幅不同所引起的。复合音可按其是否有周期性的振动分为两类:乐音和噪声。呈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称为乐音;呈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称为噪声。长时间处于噪声超过 85 dB 的环境中,将会影响人的学习工作效率,甚至损害健康。

2.听觉的生理机制

(1)听觉器管的生理结构

人的听觉器官是耳,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见图 3-4。

图 3-4 耳的生理结构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耳廓主要起收集、传递声音和保护鼓膜的作用。

中耳主要由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和耳咽管构成。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信号,它和听小骨起振动、传递作用,耳咽管保护鼓膜。

内耳的构造较复杂,主要由耳蜗、前庭和半规管构成。内耳对接收后的声音进行分析加工,将物理性的声音转变为神经冲动,传递声音信息,然后将信息从蜗后传入到大脑皮层(听神经)的听觉中枢。前庭和半规管起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最重要的器官为耳蜗,为一个骨质的蜗形盘曲管道,内中充满液体。耳蜗的底部是基底膜,该膜由 24000 条长短不等的神经纤维所构成。在耳蜗的起始一端,其纤维较短,愈往远端,其纤维愈长。声波经中耳的听小骨传入后,其波动先达于卵圆窗(oval window),卵圆窗与耳蜗管相接。因此,卵圆窗的震动传入耳蜗后,随着液体的波动,并沿基底膜继续进行,从而振动膜上的神经纤维。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与耳蜗神经纤维统称为柯蒂氏器。柯蒂氏器的毛细胞与通往大脑的听觉神经纤维相连,声音传至此处,即能引起神经冲动,继而传入大脑的听觉中枢。

(2)听觉的生理机制

声音的形成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声波→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听觉理论

人耳是如何对声波频率进行分析以至于识别不同音调的声音的呢?自 19 世纪以来,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理论:

(1)频率理论

频率理论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在 1886 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后来人们发现,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做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而这同人耳能听见超过 1000 Hz 以上的声音相矛盾。

(2)共鸣理论

1857 年,赫尔姆霍茨提出共鸣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位于耳蜗基底部的短纤维对高频发生反应,而在耳蜗顶部的长纤维则对低频发生反应。基底膜的纤维由短到长连续排列,与其相对应的频率也由高到低连续变化。当受到某一音调刺激时,基底膜相应区域的共鸣器便发生共振,与其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因而也发生兴奋。音调的频率不同,它所刺激的基底膜上的共鸣器和相应的神经元也不同。因此,每一种音调在基底膜上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神经代表。

此后,新的科学发现使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不断受到冲击。例如,研究发现,基底膜是由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组成的。因此,每一根横纤维作为一种共鸣器对不同的频率单独发生反应是不可能的。另外,还发现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与频率的高低之比并不对应,人耳能听见的高低频率之比大约为 1000∶1(20000∶16),而长短纤维之比仅为 10∶1。

(3)行波理论(位置理论)

20 世纪 40 年代,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理论中的合理部分,提出了行波理论。该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 500 Hz 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 500 Hz 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因为,当声音低于 500 Hz 时,它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相同的振动。

(4)神经齐射理论

1949 年韦弗尔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声音低于 400 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做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但是,当声波频率超过 5000 Hz 时,听神经就不再产生同步放电。

如上所述,在耳蜗内对频率进行分析,行波(位置)理论和频率理论在一定范围内可能都是正确的。正像贝凯西(1960)所证明的那样,对低于 100 Hz 以下的频率来说,基底膜的振动模式不再按频率的函数而变化,这说明位置原则对低频来说不适用,然而,频率理论所说的在信号的特定相位上发生反应的低频神经元这时可能发生作用。

辨别音高的神经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从神经解剖学来看,自耳蜗到大脑听皮层的神经通路是所有感觉通路中最复杂的。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已证实,单个神经纤维的放电多发生在刺激波形的特定相位上。因此,在听神经纤维的放电模式中包含着刺激的时间信息。此外,不同的听神经纤维对不同的声刺激频率也有其特有的频率选择性,并且具有不同频率选择性的纤维,在听神经中又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对高频选择反应的纤维在听神经束的外周,从神经束的外周到中心,神经纤维可选择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降低。这表明,频率分析沿基底膜分布的位置原则在听神经中被保存了下来。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还证明,这种音调定位的组织结构沿着听觉系统传导通路直到大脑听皮层区也都明显地存在着。

听觉系统高级中枢的多数神经元都和视觉系统的神经元一样,只对刺激的某些特征发生反应。也就是说,听觉系统也有不同的特征觉察器。这些特征觉察器使不同水平的中枢都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对于声音频率的识别不一定必须在大脑皮层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音高的辨别似乎也可以在听觉中枢的低级水平上进行,而大脑皮层的功能很可能是存储和分析那些比音高更为复杂的刺激因素,如言语、音乐旋律的时间序列等。

三、其他感觉

1.嗅觉

引起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气味的气体分子。这些气体分子靠空气扩散,不必直接与刺激源相接触,即可产生嗅觉,因此,嗅觉是距离性感觉。

(1)嗅觉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是鼻腔内的一些线形体。线形体从脑部的嗅球处下垂,止放鼻腔顶部。在线形体的末端,有毛状皮层,称为嗅觉皮膜,皮膜内的嗅觉细胞,即为嗅觉的感受器。

(2)嗅觉的特征

嗅觉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嗅觉的绝对阈限随刺激时间的不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某种气味初度出现时,即使该刺激强度甚为微弱,也能闻到;但如果气味持久存在,嗅觉也将因适应而变得迟钝。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对嗅觉这一特性的最好诠释。

嗅觉的个别差异甚大,有嗅觉敏锐者和嗅觉迟钝者,甚至有些人缺乏嗅觉。人的身体状况也对嗅觉器官会有直接的影响。如人在感冒、身体疲倦或营养不良时,都会引起嗅觉功能降低。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及更年期都会发生嗅觉缺失或过敏的现象。

人类的嗅觉远不如动物发达,人脑中的嗅觉皮膜只占脑半球的 1/12。鱼类的嗅觉最发达,其嗅觉皮膜几乎占满整个脑半球;狗的嗅觉也极灵敏,其嗅觉皮膜占脑半球的 1/3。

2.味觉

(1)味觉感受器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表面、咽后部及软腭的味蕾,其中舌面分布的味蕾最多。人类的基本味觉至少有酸、甜、苦、咸四种。舌的不同部位对这些味的敏感性不同,舌尖对甜最敏感,对酸和苦也有不错的敏感性;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舌后根对苦味最敏感。

(2)味觉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儿童的味觉比成人敏感,人味觉的敏感性随年龄而下降,老年人由于味蕾的萎缩,其味觉敏感性大减。刺激物的温度也会影响味觉的敏感性。最适宜味觉产生的温度是 10~40℃,尤其是 30℃最敏感,大于或小于此温度味觉都将变得迟钝。另外,人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也会影响味觉,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由于其氯化钠排出量比常人大,其血液中的钠离子含量随之减少,病人会喜好含盐量较多的食物。

3.皮肤觉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结构之一,具有各式各样的机能和较高的再生能力。皮肤对人体有防卫功能,皮肤有散热和保温的作用,具有“呼吸”功能。皮肤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它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皮肤觉是物体的机械和温度等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而产生的感觉。皮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等感觉。

(1)触觉

触觉也称压觉,是皮肤表面承受某物体压力或触及某物体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引起触觉的刺激强度,因身体各部位敏感度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舌尖、嘴唇、指尖等部位,远比肩、背、臀、腿等部位敏锐。因此,皮肤上产生触觉的感受器,并非平均分布于皮肤的表面,而是呈很多小点的方式散布,只有在这些点上才有触觉。

(2)痛觉

痛觉是有机体对具有伤害性的刺激的反应,痛觉的感受器是广泛分布在皮肤中的自由神经末梢。身体不同部位对痛觉的感受性不同,背部和颊感受性最高,而指尖端和手掌的痛觉感受性较低。和其他感觉相比,痛觉有其特殊的属性。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如刺痛、灼痛、胀痛、撕裂痛、绞痛等。换句话说,痛觉是和其他感觉揉和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痛觉往往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怖、紧张不安等。此外,痛觉还具有“经验”的属性。同样一个伤害性刺激,对不同的人可以产生在程度上甚至性质上差别很大的痛觉。这是由于各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造成的。例如,有人观察到,前线的伤员对于伤口并不感到十分痛,而当注射针刺入他们的皮肤时却大声呼痛;而另一些久病的人,则对于针刺注射并不在意。

(3)温度觉

温度觉是由冷觉与热觉两种感受不同温度范围的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对热刺激敏感的称为热感受器;对冷刺激敏感的称为冷感受器。两种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称为热点和冷点。温度感受器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以及生殖器官的皮肤比较密集。冷点多于热点,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有 16~19 个冷点,热点的数目比冷点少 4~10 倍。当外在温度高于皮肤温度 0.4℃时,即产生温觉;外在温度低于皮肤温度 0.15℃时,即产生冷觉,皮肤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

温度觉对恒温动物极为重要,是调节体温的重要环节。在外界温度或体内温度(如血液的温度)发生变动时,通过温度感受器接受刺激,传入性冲动到达大脑的同时,也传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这里发出传出性冲动,以调节产热器官(如骨骼肌等)或散热结构(如皮下血管等),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对于兽类和鸟类,感受温热与寒冷常为指示迁徙的感受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变温动物除生活在水内的以外,常难于度过严寒。有些动物因适应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发展成冬眠动物,冬季减少活动,降低体温,深藏在洞穴中,以便度过寒季。这些动物通过感受温热和寒冷而改变其生理功能的活动程序。

4.机体觉

机体觉是机体内脏各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又称内脏觉。如饥饿、口渴、饱胀、恶心、疼痛等感觉。内脏觉的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壁上的神经末梢。内脏觉的特点是定位不精确,分辨力差,因此,被称为“黑暗”感觉。

当各种内脏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为一种感觉,称为自我感觉。在工作异常或发生病变时,个别的内部器官就能产生痛觉或其他感觉。内感受器的神经末梢比较稀疏,一般强度的刺激信号,在从内感受器到达大脑时常被外感受器的信号所掩盖,因而引不起机体觉。只有在强烈的或经常不断的刺激作用下,机体觉才较鲜明。机体觉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及时报告体内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态,使有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生命。

5.平衡觉

平衡觉是由于人体位置重力方向发生变化,刺激前庭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又称静觉。前庭器官是平衡觉的感受器。前庭器官位于人的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半规管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是反应身体(或头部)旋转运动的感受器。半规管的感受器是按照惰性规律发生作用的。在加速旋转运动时,半规管内的液体(内淋巴)推动感觉纤毛,使其产生兴奋。等速运动并不引起兴奋。椭圆囊和球囊内部有耳石器官,其感受器位于膜质小囊里,由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耳石(含有极微小的晶体)位于上述两种细胞之上,在发生直线的位移、圆形运动或头部及身体的移动时,晶体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引起前庭内感受器的兴奋。

前庭器官是与小脑密切联系的。刺激前庭器官所产生的感觉在重新分配身体肌肉紧张度、保持身体自动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前庭感觉也与视觉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受刺激时,可能会使人看见物体发生位移的现象。前庭器官也与内脏器官密切联系着,当前庭器官受到较强烈的刺激时,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现象,如晕船或晕车等。平衡觉的研究在航空、航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例如,为了适应航空及宇航飞行的需要,生理心理学必须研究加速度以及失重、超重等现象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前庭器官过于敏感的人会发生眩晕和其他不良反应,难以适应飞行和航海活动;而过于迟钝的人,也不可能在飞行和航海活动中准确判断方位和做出敏捷的反应。

6.动觉

动觉是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状况的感觉,也就是肌肉、腱和关节的感觉,即本体感觉。动觉感受器分布在人体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如肌梭、腱梭、关节小体等。当关节伸屈或肌肉弛缩时,就会刺激这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脊髓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而产生动觉。动觉能使人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空间位置、姿势和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动觉在人的认识和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动觉是一切行为和言语的基础。动觉和皮肤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通过手的触摸运动可以正确地知觉物体的大小、形状和弹性。在视觉器官的工作中,由于有眼肌的动觉参与,才能有关于物体的大小、远近的视知觉。在言语活动中,声带、舌与唇的精确谐调运动,是语音知觉的重要条件。在随意运动中,由于肌肉运动的速度和强度等信号不断传入大脑,形成反馈信息,才能实现大脑对肌肉运动的神经调节,使随意运动成为可能。如果没有精确的动觉反馈信息,就会造成运动失调。动觉在各种感觉的相互协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动觉和其他感觉的结合,人的知觉能力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