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 年版序
- 令人沮丧的日用品
- 本书的内容
- 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的缓慢变化
- 初版序
- 学术支持
- 研究资金
- 人
- 第一章 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 第二章 日常操作心理学
- 第三章 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 第四章 知道要做什么
- 第五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第六章 设计中的挑战
-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门的问题
我在第一章中曾提到有一位可怜的朋友被困在邮局的两排门之间出不来,因为他看不到任何操作线索。当我们走近一扇门时,我们需要弄清楚门应该从哪一边开,以及从什么部位把它打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知道应该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我们希望从门的设计中看出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一块平板、一个附加物、一个洞或是一块凹陷的部位,任何可以让我们去触摸、去抓取、去转动,以及可以把手伸进去的东西。通过这些,我们便可知道应该在物品的什么部位进行操作。下一步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我们必须确定哪些是允许的操作,这就需要利用预设用途和限制因素来作出判断。
各式各样的门会让人眼花缭乱。有些门在打开前,必须按下某个键;有些看起来好像根本打不开,因为上面没有按钮,没有金属配件,没有任何操作线索,也许要用脚踩一下门底部的踏板,抑或这是一种用语音控制的门,要想打开,必须说出一句神奇的暗语(诸如“芝麻开门”);有些门上贴有操作说明,例如拉、推、往一边滑动、往上举、按门铃、插卡、键人密码、微笑、转身、鞠躬、
跳舞或是提出请求。如果像门这样简单的物品还需要附上使用说明——即便只用一个字来说明,那也表示这一设计彻底失败了。
有些门的外表具有欺骗性。我曾看见有些人试图用手去推自动门,当门突然向内开启时,他们踉跄地跌倒在地上。大部分地铁每到一个站,门会自动打开,但巴黎的地铁不是这样。我在巴黎的地铁上就曾目睹有个人想下车却没能下去。地铁到站时,他从坐位上站起来,走到车门前,耐心地等着开门。门却没有开,过了一会儿,地铁列车再次启动,开往下一站。门没开是因为,在巴黎乘坐地铁时,你得自己开车门,你必须按下一个钮、或是转动一个把手,或是往一边推动车门,才能下车(具体是哪一种操作,要看你乘坐的是哪一节车厢)。
现在来看看那些不用锁上的门。这种门上的金属附件通常被固定住,诸如把手、金属板或是凹槽。设计得体的金属附件不仅使门容易开启,而且会显示正确的开门方法,这便是预设用途的合理应用。假设有一扇需要推才能开启的门,显示这一操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门上最适合推的部位安装一块金属板。如果这块金属板的大小适宜,就能够清晰无误地表明正确的开门动作。金属板同时还限制了可能的操作方式,看到门上的金属板,我们除了用手推,还能做什么呢?糟糕的是,有些设计错误地使用了这一简单附件,在一些本应拉开的门或是往一边滑动的门上安装了金属板(见图4-2),或是在一些本应推开的门上同时安装了金属板和把手。
如果在门的设计中滥用限制因素,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请看图4-3A中的火灾紧急出口门。门上有一个水平推杆,清晰地显示了正确的操作动作。这种设计很合理(美国法律所规定的设计),因为人们在惊慌中逃离火灾现场时,会用力把门推开。但若仔细观察这扇门,你就会问:应该推门的哪一侧?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改善这一设计的方法是:在门上承受推力的地方涂上一点油漆,或是在上面安一块金属板(见图4-3),这样做就是有效地应用了文化限制因素。
上边的两扇门设计得很成功。同一部汽车上的两扇门用了两种不同的把手,每一种把手都清楚地显示出正确的使用方法。左边门的把手上用的是垂直装置,表明这是一扇推拉门。右边门的把手上用的是水平装置,加上一个遮盖物和凹槽,用户一看,就知道应该把手伸进去,往外拉。虽然这两扇不同的门紧挨在一起,但不会产生任何操作问题。
上边门上的把手会给用户传达不正确的操作信息。用户看到这种把手,就会很自然地以为开门的方法是先用手握住把手,接着转动一下,然后再往外拉,而实际上这是一扇推拉门。
上边和下面的门要往外拉,才能打开。上边门上的大块金属板为用户提供的操作暗示是往里推,难怪要贴上使用说明。比较起来,下面门上U型槽的设计就要合理一些,然而操作暗示仍旧不够请楚,还需要在上面写上“拉”这个字。本页上图中那两扇门的把手上没有任何说明,但却不会出现操作错误。如果需要在门把手上贴使用说明,就意味着这扇门的设计有问题。
A
B
图4-3两栋商业大楼的门
这是两扇往外推的门,但是要推门的哪一侧?
A图门上的横把将操作信息隐藏起来,用户无从知道推门时应该往哪一侧用力。这真是一扇令人头痛的门!
B图门上有一块平板被安装在往外推的那一侧,用户一看便知正确的开门方法。这是一个不错的设计,不会给用户带来任何操作上的烦恼。
总之,利用物理结构上的限制因素,在门上安装推杆,用户会很容易明白这是一扇要推的门,在设计中应用文化限制因素,则可帮助用户了解应该从哪个部位把门推开。
有些金属附件安装在门上,就会非常明显地表明只有往外拉才能将门打开,尽管往外拉的金属附件也能往里推,但好的设计应该使用文化限制因素,使往外拉门成为正确的操作。不过在这一点上也会出现混乱现象,我就见过一些门将不同的操作信息混杂在一起,一种表示推门,另一种则表示拉门。人们在使用图4-3A中的门时经常会感到困惑,即使对那些在大楼内上班,每天要出入这扇门好几次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往一侧滑动才能开启的推拉门设计起来好像比较困难,其实这有几种好的设计方法。例如,在门上留道垂直的狭缝,把手指伸进去就能将门滑开。垂直狭缝的位置不仅可以显示开门时的着力点,还可以说明用力的方向。另一种关键的操作提示信息就是门上的凹槽,凹槽必须足够大,可容手指伸入,并且上面没有遮盖物。门上的突出部位也可起到类似的作用,但它的上面不能有任何悬垂物,而且要易于用手抓握。如果滑动门设计得合理,用户把手放在凹槽内或突出部位上,用力往旁边一推,就能顺利地把门打开,而往外拉门,或是转动门上的附件,都不会将门打开。在意大利的某个会议厅,在巴黎的地铁上,在北欧风格的家具上,我曾见过一些高雅美观的滑动推拉门,这些门的设计都具备明确的操作方法信号。设计欠佳的滑动推拉门却也屡见不鲜,这些门上金属附件安装得极不合理,很容易夹着手指头。可见,滑动推拉门的设计确实是一个挑战。
有些门设计得很好,上面的金属附件安装得非常合适。新式汽车的车门外侧把手就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实例。这种把手常被设计成一个凹槽,清楚表明了开车门时用力的方位和方式,用户一看到凹槽就知道要把手指伸进去,然后往外拉。水平的凹槽引导用户往外拉车门,垂直的凹槽引导用户将车门往一旁滑动。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汽车内侧的门把手设计得却不尽完善。内侧和外侧的情况不同,设计人员至今还未找到合适的方案。结果是,人们从外面开车门很容易,从车内把门打开时,却经常找不到门把手,即使找到了,也很难搞清楚如何使用。
真是不幸,那些设计最为糟糕的门常常出现在家中和办公室里,而我们在这两个地方待的时间最长。在选择门上的金属附件时,我们通常只考虑安装的方便性或经济因素。而建筑师和室内设计人员似乎偏爱那些外观优雅,可以获奖的门,这就意味着要把门和门上的附件与室内布置融为一体。这种设计所造成的后果是人们根本看不到门在哪儿,也分辨不清哪个是门把手,而如何把门打开则更是令人茫然。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橱柜上的门毛病最大,有时连门都找不到,更不用说从哪开、怎样开,是往一边滑动、往上举、往里推还是往外拉。强调门的艺术美往往会使设计人员或购买者忽视门的易用性。
有一种门特别让人恼火。往里推时,这种门会朝外开启;往里一压,门扣就松开了;手一拿开,弹簧会将门自动弹开。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设计,但却让首次使用这种门的人迷惑不解。其实设计人员完全可以在门上安装一块金属板,但他们担心这样做会破坏门光滑漂亮的平面。我有一个存放唱片的橱柜,上面的玻璃门用的就是这种设计。透过玻璃,你可以看到柜子里装着东西,所以根本不会想要把门往里推。第一次用或不常用这种柜子的人就会设法去拉门,这样做可不容易,有时他们不得不用指甲盖、刀刃或其他富有创造力的方法把门振开。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