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就业再择业正确吗?
- 定位行业,进退有据
- 为什么行业比专业更重要
- 职业路径选择象限图
- 找对池塘钓对鱼
- 尽早确定哪些领域绝对不适合
- 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抱怨上的惨痛代价
- 方法论比行动更重要
- 善于打造成功案例体系
- 画地为牢与坐以待毙
- 要练手机会还是要浮名
- 人生就是要攀龙附凤
- 警惕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
- 自我挑战事业才会更精彩
- 思路上的先军主义
- 跳槽与风险管理
- 无中生有式的学习
- 聚焦特色才会有出路
- 利用价值是发展之母
- 交易心态之下的陷阱
- 细节系统化才有冲击力
- 就是要容忍对方的不足
- 为啥你比别人挣得少
- 要印象还是要真相
- 铁三角式的成功
- 莫让高薪和加班废掉
- 良好的悟性源自磨炼
- 人脉之上的投资组合
- 人性的特洛伊木马
- 自我救赎才是天道
- 横向拓展你的职业历练
- 信息化时代的扁平式充电计划
- 兴趣的阶段性过程管理
- 你究竟是偏才还是残废
- 公平总是要屈从于规则
- 天大难题:说服别人与改变自己
- 知识的价值在于储备
- 要打通方法论上的价值链
- 当心领导示好中的陷阱
- 挖掘职业沉淀的宝藏
- 抬头望天与低头看路
- 职业规划与动态管理
- 抱团式集体成才的可行性
- 为什么缺憾主义会更加完美
- 八小时之外的经营
- 职业生涯与接力赛跑
- 永远稳定是神马也是浮云
- 创造力的固化与提炼
- 人脉细胞开发过早更易失败
- 打破一统江湖的神话
- 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交互
- 缺乏步骤和措施的理想毫无意义
- 100 个人眼中的林黛玉
- 没有专业的专业就必须脱胎换骨
- 体制外没有权力选择安逸
- 开辟职业生涯的第二战场
- 早年发展太顺的沉痛代价
- 你是否有想法没思路?
- 多面成才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 专业化带来的偏执陷阱
- 精准搜索下的信息盲区
- 路径惯性抑制短板的弥补
- 悲惨经历视野下的拔银术
- 通往成功之路的方程式
- 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必须匹配
- 才华释放过程中的管理学
- 雪中送炭是打开人脉宝藏的钥匙
- 专业不对口 我们怎么办
- 感觉导向下的精细化管理
- 资源互换引发的奇妙世界
- 广种之因与偶得之果
- 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 有效突破经验扩大化陷阱
- 言论是利益和需求的结合体
- 激情要来源于实力和磨炼
- 给对方大脑植入运行程序
- 演戏和真实之间的辩证法
- 职场特种兵与魔鬼训练法
- 给身边资源赋予爆发力
- 你 被好为人师 了吗?
- 人生禅悟与活在当下
- 职场江湖的 三个有利于
- 生不逢时是个伪命题
- 平台内部人脉,你梳理好了吗?
- 灵感与独立思维的再生产
- Job三大功能与平台价值评估
- 职业安全与竞争力测评
- 书面沟通材料绝非花瓶
- 多面人还是单面人
- 非常理性就是非理性
- 点—线—面—网 思维
- 你被“留一手”废掉了吗
- 高手都是如何练就的
- 别让统计学结果蒙蔽了眼睛
- 混得越惨越不能封死人脉
- 破除成功学带来的幻觉
- 越是常识越容易产生误导
- 悟性质与量的 360 管理
- 这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 九九归一
体制外没有权力选择安逸
铁律之五十五:如果你在体制外,无论是外企、民企,抑或是自由职业,都注定与稳定无缘,为了生存必须追求专业上的制高点,或者是最终选择去创业。与体制内不同,在体制外选择平庸,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毁掉自己的人生。
体制内尽管有这么多那么多弊端,但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你喜欢安逸,在收入和职位上没有太多的功利性,收入和稳定方面基本上还是有保证的。即使遇到政策变动,结构调整,一般还是会给你分流到相对较好的单位的。至于说办公室政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很多外企和民企在这方面的斗争,并不比体制内单位差多少。在体制内单位,你选择平庸的,基本上还可以养家糊口;但在体制外发展,即使你现在年薪百万,都没有安全感,必须考虑下一个碗饭在哪里。
有一家名头比较响亮的企业,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十多年发展,目前年营业额达到了40多亿元。这家公司的老板,小学文化程度,最早也就是个练地摊出身的。但就像《水浒传》中的宋江那样,特别讲究江湖义气,他以带头大哥的身份,领着一帮兄弟从零干起,其中不乏官场中失意的大将、秀才,还有杂牌院校毕业,不太好找工作之辈。虽然他们发展速度很快,但企业经营总会遇到波澜曲折的。2005年前后,摊子虽然已经很大,但企业还是出现了资金短缺,经营异常困难。万般无奈之下,老板被迫向某老牌世界500强企业出让了75%的股份,实际上就相当于将企业卖掉了。当然,通过本次交易,这家民营企业也实现了向外企的华丽转身。
对于这次并购行为,很多员工都寄予了厚望,特别是非核心部门的,感觉以后的薪酬待遇能与外企接轨,自身的资历从此也将与众不同。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不光薪酬体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针对老员工的大清洗也一浪高过一浪。原来的老板对员工还算宅心仁厚,大多数员工追随他都有十年左右的时间,而且他开的待遇,与老牌外企相比可能是偏低,但在民营企业里面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即使企业再困难,答应员工的东西还是要一毫不差地兑现,基本上还是对下属的前途、钱途和职业稳定负责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数以万计的个体户中脱颖而出,做到如此地步。像他这样的老板,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公司被外企收购后的三年内,在资本的压力下,工作十年以上的老员工基本上都遭到了清洗,最初还装模作样地给这些员工颁发了“长期服务奖”及证书,还出台了一项专门的制度。后来开始从他们中国总部不断派去管理人员。当“掺沙子”策略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对这些老员工动手。先是把几个功勋卓著的高管弄了个“提前退休”,又从普通员工中提拔了一批,再让这些人去清洗自己的老同事和老战友,最后又把提拔起来的这些人一并清掉。理由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理念跟不上要求,什么学历不行,什么缺乏跨国公司工作背景,什么业务素质不高,等等。据深入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要彻底实现对收购企业的控制,一朝天子一朝臣,原班人马注定是要被清洗的;另一个是为了规避新《劳动法》中十年以上永久雇用之条款。另外,据一些人讲,这家外企的中国本部本身就会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员工保持较高的流动率,公司当中工作年限超过十年的很少。事实上,这家外表很华丽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接近20年了。
国企在政府的压力下,毕竟还不能随意裁员,在特定时期,还承担着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职能。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国企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以及关系主义等问题的存在,但对于喜欢安逸、没有太多追求的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平台,月月该你得的那份钱,自然少不了你的,宏观经济没出太大的动荡,你的工作还是相当稳定的,收入还是有一个良好的保障的。倘若你在外企和民企,就没这样幸运了。有多少企业根本就不签订劳动协议,又有多少“员工”的身份是劳务派遣,说白了,你根本就不是企业的人,上哪里去谈稳定呢?即使与你直接签订劳务协议的企业,除了部分可替代性不强的岗位之外,大多数你不太可能干满十年,会以协议到期不再续签,或者以其他理由将员工清洗掉。即使你有幸遇上上面案例当中那样讲江湖义气的老板,他也只能在自己公司永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你的稳定,但这样的老板在现实中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大多数处于体制外的人来说,为了确保自己职业生涯的安全性,在现实中也许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中一条是在你的专业领域占领一个制高点,成为才能非常突出、难以被替代掉的英才,这样自己在职场之上会有很强的竞争力,不但不会被淘汰掉,相反身价会越来越高。天涯经济论坛有一个超级热帖《人在外企,45岁以后漂向哪里?》,就是一个“外企人”对自己十多年外企生涯的回顾与反思。其中就提到了资深外企人的无奈,为了避免人到中年被扫地出门,你只能被迫不断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光鲜背后隐藏的是悬在头上巨大的压力。很少有人是自虐狂,但为了生存,体制外的人必须得具备一些“狼性”,选择安逸只能使自己日后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
另外一条就是要趁早积累资源,选择创业,为渐渐老去的自己保个饭碗。很多体制外的人最后都走上了创业之路,也不是说他们有多少雄心壮志,在相当大程度上也仅仅是为了自保。上文提到的那家公司,有个老哥整整待了十五年,从普通员工一直干到大区经理,最终还是被“友好解除劳务关系”。他自己去向还好,多年前就通过爱人运作了一家贸易公司,自己遥控,现在不过是专门去打理了。而他的很多同事就要悲惨得多,原来没有任何准备,只能去同行一些非常小的公司,职位倒是都挺唬人的,然而状况不尽如人意,不少人不到一年又被迫离职,处于漂泊动荡之中。《杜拉拉升职记》中的王伟,离开DB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创业,创办“德望”,非常有意思的是,干的还是老本行。不知道作者李可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很多从本行主流跨国公司出来的总监、经理,最终还是选择自己创业作为归宿,其中隐藏着太多的苦涩。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