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书面沟通材料绝非花瓶

发布于 2024-08-21 21:53:54 字数 223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铁律之八十八:针对重要的沟通活动,准备面谈腹稿固然重要,但还是要携带配套性较强的相关书面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你很难将一些内容说全说透,充其量只是把要点表述清楚而已,因此必须通过配套材料来发挥备忘、补充和延伸的作用。

很多人非常喜欢当面沟通,说是互动性强、现场气氛好,而且更加容易增进感情,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遗憾的是,往往没有携带配套的文字性材料,即使事后也不会补上。在这种沟通中,太多人往往腹稿打了一大堆,在现场大秀一把,仿佛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持这种理念的人并不少见,在销售领域更加集中。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也危害着很多人的工作效率与职业生涯。如果是简单的沟通,可能真的是当面说几句就可以了,倘若涉及重要内容,这么做远远不够。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与沟通对象在时间安排上不会太多,难以超过一小时,能达到两小时以上的更是罕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把一些问题说透彻,不太现实,往往只是介绍一些大纲和要点,就最重要的几点交换一下意见。当然,你可以通过演讲的形式,合理安排结构,提高沟通信息含量的密集度。可是你是否考虑到,信息量过大会导致吸收不畅,即使对方做会谈纪要,也会落掉很多重要内容。

沟通当中的很多点,如果要想使对方真正明白,还需要更多的补充说明,否则很容易产生误解,而当面口头沟通,时间上肯定不够。人们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内容,都需要一个较长的吸收和领悟周期,这就需要你给他们提供可供后续消化的资料。假如缺乏这些东西,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最终结果跟你的期望存在太大偏差。而你携带的、匹配程度较高的系统辅助材料,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

你所沟通的对方,工作往往非常繁忙,大事、小事、杂事、烂事一大堆,对沟通的一些内容非常容易遗忘。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无论你当时沟通效果多好,最终还是产生不了多少作用。而你携带的文字性材料,实际上能够起到备忘备查之功效,既方便了对方,事实上也方便了自己。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面谈的内容可以与材料所载有一定的差异,并形成某种互补。这样反而可以相互促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规范一点的公司,你所提供的很多书面沟通材料是会存档的。倘若有人恶意侵犯你的“知识产权”,这些都是能够拿出来“讨公道”的证据,这对一些卑鄙龌龊之人,也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人在江湖混,不得不多个心眼,我们先假定每一个人是守规矩的,但也要防止那些道貌岸然之徒,为自己准备一些可供反击的武器。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不道德,是玩阴谋,缺乏沟通的诚意,其实不然,规范的沟通就是这样,很多顶级跨国公司的沟通都是如此要求的,背后当然也隐藏着保留证据之目的,属于典型的摆在台面上的阳谋。真的出现问题,追究起来责任,会大大减少纠扯不清的现象,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很多人不愿意准备配套的书面材料,其实是一种习惯使然,他们嫌麻烦,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能说清楚的事情,何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呢?我一个朋友,他由于工作上的关系,经常需要去接触大客户,沟通对象一般都是总监或者老总级别的。有次我们一起喝酒聊天,说起客户沟通的事儿,他说做这块儿真不容易,本来前几次沟通好好的,但后几次去了,发现对方对一些东西还是不理解,还需不断重复之前的东西。我就问他,你们每次沟通的时候,有没有准备一些配套的书面材料。他说没有,当面沟通效果最好,何苦如此麻烦。我给他分析了很多理由。在我的一再“逼迫”下,他最后终于实话实说了。他说做销售的人,大多擅长口头沟通,不擅长书面沟通,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写东西。

其实,职场上的沟通,可能你面临的对象不同,但内容很大程度上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常见内容,可以切割成一些模块;各模块可以单独建立文档存储,形成大批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备品备件”。日积月累,你电脑里的某个文件夹,早就成了颇具特色的备品备件仓库。实际上,全球一些顶级跨国公司,早就针对某些经常沟通的问题,比如产品知识、客服问题、技术服务、销售话术,形成了非常强大的“问题仓库”,以方便新员工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沟通服务方面的质量。能够把个性化比较强的领域的一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提炼成很多“标准化模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思路。

在这个方向上,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由于你配套的沟通书面材料相当比例是以方案的形式出现的,因此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还可以进一步提炼成你某一领域系统的专著,或者可以形成可以证明的“成功案例体系”,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获得更好的发展增加筹码。可能很多朋友说,真的没有这个必要,我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都牢牢印在脑子里。但你有没有想过,很多细节是容易遗忘的,你可能两年内记得很清楚,那五年呢?十年呢?时间的推移足可以冲淡一切记忆。

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我日常要做各类分析、报告、方案和沟通大纲。经常会有这种感觉,不少东西在写的时候,自己觉得很不满意,但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了,只好先暂时作一个了结。几个月之后,或者过上一年半载,再把这些东西拿起来看,连自己都会惊讶万分,感叹写得太好了,当时是如何写出来的,甚至还有些鬼使神差的感觉。也许类似感觉很多朋友都遇到过。如果我们当时没有把这些本来很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很有可能这辈子再也记不起来了,更难谈得上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提高,进而登上事业巅峰。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