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就业再择业正确吗?
- 定位行业,进退有据
- 为什么行业比专业更重要
- 职业路径选择象限图
- 找对池塘钓对鱼
- 尽早确定哪些领域绝对不适合
- 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抱怨上的惨痛代价
- 方法论比行动更重要
- 善于打造成功案例体系
- 画地为牢与坐以待毙
- 要练手机会还是要浮名
- 人生就是要攀龙附凤
- 警惕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
- 自我挑战事业才会更精彩
- 思路上的先军主义
- 跳槽与风险管理
- 无中生有式的学习
- 聚焦特色才会有出路
- 利用价值是发展之母
- 交易心态之下的陷阱
- 细节系统化才有冲击力
- 就是要容忍对方的不足
- 为啥你比别人挣得少
- 要印象还是要真相
- 铁三角式的成功
- 莫让高薪和加班废掉
- 良好的悟性源自磨炼
- 人脉之上的投资组合
- 人性的特洛伊木马
- 自我救赎才是天道
- 横向拓展你的职业历练
- 信息化时代的扁平式充电计划
- 兴趣的阶段性过程管理
- 你究竟是偏才还是残废
- 公平总是要屈从于规则
- 天大难题:说服别人与改变自己
- 知识的价值在于储备
- 要打通方法论上的价值链
- 当心领导示好中的陷阱
- 挖掘职业沉淀的宝藏
- 抬头望天与低头看路
- 职业规划与动态管理
- 抱团式集体成才的可行性
- 为什么缺憾主义会更加完美
- 八小时之外的经营
- 职业生涯与接力赛跑
- 永远稳定是神马也是浮云
- 创造力的固化与提炼
- 人脉细胞开发过早更易失败
- 打破一统江湖的神话
- 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交互
- 缺乏步骤和措施的理想毫无意义
- 100 个人眼中的林黛玉
- 没有专业的专业就必须脱胎换骨
- 体制外没有权力选择安逸
- 开辟职业生涯的第二战场
- 早年发展太顺的沉痛代价
- 你是否有想法没思路?
- 多面成才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 专业化带来的偏执陷阱
- 精准搜索下的信息盲区
- 路径惯性抑制短板的弥补
- 悲惨经历视野下的拔银术
- 通往成功之路的方程式
- 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必须匹配
- 才华释放过程中的管理学
- 雪中送炭是打开人脉宝藏的钥匙
- 专业不对口 我们怎么办
- 感觉导向下的精细化管理
- 资源互换引发的奇妙世界
- 广种之因与偶得之果
- 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 有效突破经验扩大化陷阱
- 言论是利益和需求的结合体
- 激情要来源于实力和磨炼
- 给对方大脑植入运行程序
- 演戏和真实之间的辩证法
- 职场特种兵与魔鬼训练法
- 给身边资源赋予爆发力
- 你 被好为人师 了吗?
- 人生禅悟与活在当下
- 职场江湖的 三个有利于
- 生不逢时是个伪命题
- 平台内部人脉,你梳理好了吗?
- 灵感与独立思维的再生产
- Job三大功能与平台价值评估
- 职业安全与竞争力测评
- 书面沟通材料绝非花瓶
- 多面人还是单面人
- 非常理性就是非理性
- 点—线—面—网 思维
- 你被“留一手”废掉了吗
- 高手都是如何练就的
- 别让统计学结果蒙蔽了眼睛
- 混得越惨越不能封死人脉
- 破除成功学带来的幻觉
- 越是常识越容易产生误导
- 悟性质与量的 360 管理
- 这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 九九归一
知识的价值在于储备
铁律之三十七:缺乏知识和能力储备先行的意识,认为以后还不一定会干啥,现在学的东西将来可能用不上,会做很多无用功,倒不如用的时候再去学习,这样才会更具针对性和效果性。事实上,倘若没有必要的提前储备,好机会基本跟你无缘,前途自然受限。
当在职场当中比较迷茫的时候,很多人就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就是病急乱投医,见什么学什么,没有明确的方向,比如今天学习法学,明天看人力资源,后天阅读营销图书,再过一段时间又在琢磨互联网发展,总是想找一个能够承载自己理想的领域,但又找不到合适的领域,于是在学习和关注方向上出现飘移现象。另一个就是盲目淡定,认为所学和所用必须能够匹配,如果学非所用,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浪费,在不确定以后将干什么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折腾,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学习,不但更具针对性,而且还会富有成效。此类人不但上大学的时候抱着这种心态去混文凭,进入社会之后还抱着同样的心态混日子。
知识和能力最为关键的价值还在于储备,就如练兵一样,如果把一切都寄希望于实战锻炼,平时操练不太认真,到了真正上战场的时候,简直就是羔羊投入狼群,所有悔恨和苦楚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书到用时方恨少”,早在八百多年前,陆游就给我们留下了值得终身玩味的名言。奈何这句话虽然成了很多人标榜文雅和沧桑的口头禅,但并未体验到其深层次的含义,导致职场发展困难重重,很聪明的一个人,慢慢就废掉了,终生碌碌无为,贫困潦倒。
F先生,2000年前后从某省会城市“211工程”高校毕业,先在一地级市的事业单位工作。本来平台和待遇都还可以,但他就是习惯不了高度官僚化的组织气氛,又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上升空间,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越待越郁闷,终于在两年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辞职,到北京寻求自己的梦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到了京城才明白,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是,工作实在不好找,迫于生存压力,只能在不需要工作经验的垃圾公司屈就,待遇差得可怜不说,而且待不了多久,公司就倒闭了。
这位老兄文科类专业毕业,不善言辞。他的朋友看到他的状况后,也十分着急,劝他私下多学一些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东西,并经常写一些东西,一来是为了锻炼和优化自己的思维,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进行消化和梳理;二来是为了积累一批能够拿得出手的文章与方案,以供求职过程中使用。由于他俩关系较好,起初的一段时间,碍于面子,F先生对他朋友的说法表示认同,说要按照对方的建议去努力,但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内,他的认同并没有转化成任何实际行动。
朋友看在眼里,更加着急,北京与其他地方不同,不是那么好混的。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很多方面纯粹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劝他,希望这位老哥能够有所改变。次数一多,F先生渐渐就不耐烦起来,到了最后,干脆就“奋起抵抗”,说什么你说的我都知道,不要把别人当傻瓜,还不知以后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呢,现在做那些事情还不是无用功,我也上过班,这些都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东西,等到了岗位上再学,用不了多长时间都能会的,现在学来学去也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多大用处,干吗非得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样一来,他那位朋友相当于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了,出于深厚的朋友情谊,不想看到其失魂落魄,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职业前景,毕竟来自偏远的农村,不是什么“富二代”和“官二代”,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他自己,没想到竟遭遇此番情景,心中七上八下,一时无语。
打那以后,他的那位朋友除了时间长了不咸不淡问候一下之外,不再说什么了。但问题依旧是问题,不会因你掩耳盗铃得以解决。F兄后来换了很多次工作,但每一次都是垃圾公司轮回,积累不到任何经验,还每隔几个月就失业,职业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他身边不少人已经通过自己的奋斗有车有房,事业也逐步进入状态。而他还是老样子,职场竞争力甚至都赶不上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后者毕竟还有很强的可塑性。
人在职场中混,在知识和能力上,必须以定位为基础,实施“储备先行”的策略。无论你喜欢也好,讨厌也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用人理念是拿过来就能用,不太愿意花时间培养。除非你能拿一些东西证明或者说服用人单位,自己针对某个岗位,确实达到了拿过来就能用的程度,否则只能被拒之门外。也许你具备那样的能力,但缺乏相应东西来证明,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很大的障碍,更何况自己根本就不具备人家要求的能力。
大公司的战略框架当中,在产品研发方面,都执行的是“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和“应用一代”,每一代的周期大致上都是五年。在个人发展层面,社会上也存在着“现在所做的一些事情,决定着你三年之后的发展状况”的说法。实际上这句话的背后,也隐藏着“储备先行”的深意。
机会永远都是为与他匹配程度最高之人准备的,如果你在储备方向、程度和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瑕疵,即使碰上了很多好的机遇,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从你身边溜走,空留有缘无分的感叹。事实上,我们在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上,应该至少以三年为周期,“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和“应用一代”,并在此基础上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职场上发展得更加顺利,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