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随势就利、投其所好皆不过是手法而已
形势是两个东西,我常说“看山见形,看水见势”。在 B 公司的故事里,一时的业绩便是那可以看见的“山之形貌”,公司内在的追求便是那难于明辨的“水之势向”。
作为一个项目经理,所做产品便是确定的“形”;采用软件工程来做,便是具体的“法子”;而所谓客户需求,便是基本的“利益”;更进一步,用户的利益取向就是这个事情的“趋势”。
在一个产品开始做的时候,用户问的是“能不能用”,所以只要功能满足,“多快好省”的东西大抵都是满足用户要求的。这种情况下,快点做产品,快点圈用户,快点树口碑,都是当务之急,因为这些都是该阶段下用户所追求的。但到了往后一些的日子,用户积累起来了,需求分支变得混乱而复杂了,系统整体有了性能瓶颈了,这个时候再强调“快做快上”就事与愿违了——因为用户开始讲“好不好用”的问题了。再到了第三个阶段,基本的市场格局已定,用户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基数,而竞争对手的关系以及领域细分变得微妙起来,这个时候再讨论“某一个用户能不能用或好不好用”的问题,便是吹毛求疵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要讨论的,通常会是领域扩张的问题以及新领域中用户的需求问题。
然而在第三个阶段中还有两个有趣的问题。第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既然说“用户的利益取向”是势,那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却是忽视了“当前领域中的”用户的利益取向呢?
这取决于“产品的用户群体”这一定义是否扩大了。如果没有扩大,那么我们必以这个产品的当前领域为利益核心;如果扩大了,我们就得将整个领域作为利益核心。以 Adobe 为例,Photoshop 是为平面工作室而定义的产品,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从未改变过;与此同时,Adobe 通过产品线定义,将 Premiere 、Flash Catalyst 等放在 Creative Suite 套件之中,来完成以整个“图形、图像艺术设计师”为对象的产品设定。与此相对应的,ACDsee 早期的产品定位为“阅图者”(viewer),在后期却扩大到“阅图者+制图者+数字图片管理者”这样一个复杂的用户群,并且仍旧使用“单一产品”这一概念来应对用户需求,以至于 ACDsee 5.0 Powerpack/Suite 之后的产品一直都无法满足各类用户的“集体意愿”。
形势在变,观念不变是不行的。一方面,单个用户既需要单一产品的便捷,又需要组合产品的强大功能;另一方面,企业用户既存在特定业务为核心的产品需求,又存在以部门与角色分割的功能选择。因此我们要么拆散了用户群,以不同的产品去面对不同的用户;要么以(可以自由组合的)套件的形式来满足用户对产品定制与搭配的需求。
我们自己也是用户。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